
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2012.3.14摄)
江南,水乡。水多之地,自多清丽。
大运河,经江南富庶之地,洒下鱼米之乡,更给江南无数雅韵。可惜的是,现存的江南古运河少之又少,这也让无锡古运河有了“运河绝版地”的称呼。
清名桥,这或许是我在无锡唯一还存有兴趣的地方。夜游清名桥,成为在无锡这些时日的一个程序。或伴着人群,或顺着石板,或就着细雨。清名桥,读这名字,就让人清爽。

清明桥
明万历年间,“寄畅园”主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该桥,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故各取一字而名曰“清宁桥”。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清宁桥。时至道光年间,讳皇帝名“旻宁”而改“清名桥”,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
清名桥横架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连运河两岸,造型匀称,稳固雄伟,一直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亦是本地最可体现江南印象的老街区。

夜晚的古运河
多年来,我曾多次走过清名桥街区,几乎见证了清名桥“改造前——改造中——改造后”的全过程。如今的清名桥地区,再现了江南水乡风情。特色的青砖白房,幽幽的绝版运河,在经济洪流中,我们该如何寻找那些远去的记忆。清名桥恰恰给了答案。
人们散步在南长街,船儿悠然行在运河上,深红的灯笼挂满亭廊,街边的酒吧闪烁霓虹…
…动人的一幕幕,在古运河两岸不断上演。我可以循着灯光的指引,一下遁入这片繁华之地,也可稍一转身,就步入只有暗光照耀的河岸边。
我想每个城市,都需要这样的一块地方。在这里,你可以品味平静,也可以找到喧嚣。你可以进入一家酒吧,与人们一同摇摆呼叫;还可以找一家书吧思索人生,然后写上一张明信片,寄给远方想念的人。

清名桥
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长43.2米,宽5.5米,桥孔跨度13.1米,最高点8.5米,均由花岗岩堆砌而成。有趣的是,清名桥东西两侧的石阶各不相同,东侧有46级,西侧是43级。这是因为运河两岸地势高低不同而导致的。
清名桥的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在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2爿题刻。一题为清咸丰年间,介绍桥梁和更改桥名经过的文字;一题为同治年间,介绍重建清名桥的文字。
清名桥的桥栏上没有任何雕饰,只是4根望柱孤零的矗立,显得更加质朴。或许是它一直和市民生活搅在一起,早不需那些繁复的掩饰了。
我曾走过不少江南的古石桥,可偏偏那些藏在巷中,有磨得光亮的石板,有周边的市民骑车压过,有下学的孩童蹦跳前行的景象最吸引我。
生活的印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不是那么容易抹去。
【关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史料载,3200多年前,泰伯奔吴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伯渎港,后吴王夫差开凿了无锡古运河。
隋元时期,伯渎港、无锡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连通,成为贯通中国南北水道的重要组成,清名桥街区也在明代达到鼎盛。随后,这里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也是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风貌河段。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各类文物遗址丰富。据统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内目前拥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9处、牌坊8座、其他文物遗存17处,涉及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品类。涵盖了江南民俗文化、民族工商业文化、水弄堂文化、古建景观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形态。

街区的北端,一座新修的石桥——跨塘桥。

街区内还保留有不少早期建筑,此为2008年原貌复建的张氏嘉乐堂。

南长街东侧傍古运河,运河两岸仍是市井之地。

1929年建造的大公桥,桥西侧是由由薛南溟、周舜卿合资创办于1896年的永泰缫丝厂旧址,如今已改为中国丝业博物馆。门票20元。

在河岸远望清名桥。

多少年来,它就一直如此静静矗立。正是有了它,这运河有了多少灵性。

向北望去,古运河已与无锡这座繁华的城市融为一体。

夜晚,停靠在岸边的木船。

与清名桥相望的伯渎桥。

游船在桥下试过,留下一道光影。

在伯渎对望清名桥。

还有那运河岸边的水乡民居。

当夜色将这一切掩映,肚子徘徊的人,该往哪里去?

清名桥头那只狮子,早已辨不清面容。

街上还存有100年前的消防队——坎宫救熄会。

百年前的老房子,早已换了新颜,与这每夜的灯红酒绿相伴。

街口的牌坊。

这牌坊当年也是没有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