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墙五堡·镇边堡(2011.10.30
摄)
镇边堡,属大同市阳高县,是明长城的重要关堡。史籍载:嘉靖十八年(1539)更筑此城,以守备驻之,并以镇边堡名之。万历十一年(1583)砖包。城周“三里八十步,高四丈一尺”。
镇边堡呈长方形,南北长312米,东西宽215米,周长1054米,城内面积67080平方米。城墙高5米,基宽5.6米,顶宽3.3米,内外用石包砌,中夯黄土。城墙四隅各设有一方形角台。南墙中部开有一门,宽5米,门额上刻“镇边堡”三字。西墙北部设有马面。城门已毁。北面墙体保存较为完整。东、南、西面墙多塌毁近半,有部分墙段无存。
如今,城堡已毁。只留下黄土夯筑的外墙。我判断,其或许也并非为明朝遗物。
村子失去了守卫的作用,却成为了人们生活繁衍的舞台。那外墙更像是一种象征,一段记忆,可这些表象的东西对于村民是无意义的。在生活的过程中,许多都必须要改变。
明时,镇边堡分守长城“二十一里,边墩三十座,火路墩六座”。现在想来,在这样平坦的地方筑城守卫实属不易。可镇边堡却挺立数百年,对望北方,护卫南方,这是一种默默奉献的广大胸怀,就如同这里的人一样,默默的,静静的。
晋北地区的长城有如一条巨龙在天地间蜿蜒前行,它向西出镇边堡约4公里就到达了今大同市境内,这段黄土夯筑的长城墙体至今还保存的较为完整。这段长城也是全国仅存的台地长城。
大同是明朝的“九边”之一,战略位置极重。在大同境内的边墙城堡众多,较著名的有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等。通常我们所说的“边墙五堡”就是“内五堡”: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
镇边堡的民俗文化也相当丰富,地方小戏、扭秧歌、舞龙耍狮等形式多样。除此之外,在饮食方面也较有特色节假日到来就可在这里品尝大块的黄彦沟羊肉、大碗的采凉山野蘑菇、油炸的糕、劲道的粉、细细的莜面、卷筒筒的窝窝、透明的玻璃饺、黄中发红的土鸡蛋等。
同大多数相当落后的北方农村一样,除少数村民在家务农外,青壮年多在外地打工。我步行村内,一些空旷地,只有些老者晒着太阳,没有聊天。村里静静的,仿佛是一些动物成了村子的主人,一些驴、牛之类牲畜都需要绑住,反倒狗儿们是最自由的,可以肆意的游荡。
在镇边堡,我没有拍什么照片,更多的是在用心感悟。存下的相片多为随手而拍,不注意角度,不追求内容。看看就好。
这样的村子,你可以把它拍的很美,也可以把它拍的很丑,但用心体会的它一定是美的,即便很多时候是种疼痛的美。我没有把握自己能把它拍得如何,也就自然放弃了拍摄。

远望镇边堡北侧、西侧保存完好的城墙。

镇边堡村外的古碑。

石碑很有特色,中间透光,且龙眼被涂了绿色。

村边的古树。

这是戏台的后部,从下边的暗道可以穿过。

村里的古戏台。

东侧的城门还保存完整,只是堆满了秸秆。

沧桑的城门,见证了历史。

那个年代中西合璧的建筑,一头驴子被拴住。

猫儿、狗儿才是真正自由的。

那个年代特有的颜色,现在看来,很少漂亮。

镇边堡的民俗表演很出名,每年的正月十五都有各种表演。村里建了剧场。

堡西门,保存完整。因为逆光,我只是随手拍了一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