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们的一纸之约》——幼儿剪纸活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018-12-11 12:56:43)
《与孩子们的一纸之约》
——幼儿剪纸活动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与孩子们的一纸之约——幼儿剪纸活动的实践研究
二、问题提出
(1)研究背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剪纸作为我国民间艺术之一,它像一颗颗灿烂绚丽的繁星,装点之房屋、环境,美化着我们的生活而深受大家的喜爱。幼儿园开展民间剪纸教育意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民间剪纸艺术。剪纸因其直观、形象、艳丽、多变的图案,方便、简单的工具材料,符合孩子学习的特点,深受孩子们喜欢。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可以创造出变化出千万种的图案,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还能陶情冶性,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研究的价值
日本的一位医学博士指出:如果也培育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使他锻炼手指的活动,由于手指的活动能刺激大脑皮层中的手指运动中枢,从而促进全部智能的提高。而剪纸艺术需要经常的折、卷、剪等动作,都是精微的指尖活动,故是锻炼指尖、开发智力的很好途径。
充分利用剪纸艺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开发幼儿智商,让幼儿通过做来探索世界,学会用脑、用手巧妙、愉快、创造性地剪折,从而促进幼儿在智力、个性、社会性情感、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1.针对幼儿发展的特点和主题教育的目标,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剪纸活动环境,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提高幼儿的剪纸技能,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让他们充分享受剪纸创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2.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剪纸艺术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动手、创新能力,在研究中提高教师对剪纸活动的指导水平,提高教师对剪纸活动的观察、指导、记录、分析、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活动,为幼儿提供自由剪纸的空间,使剪纸特色教育
深入幼儿及家长心中,形成鲜明的剪纸办园特色。将《规程》与《纲要》的精神落实到我园的教育实践中,初步构建剪纸活动班本课程。
研究内容:
1.在以剪纸艺术为特色的班本课程的构建中,教师能运用创新的方法设计和组织各种形式的剪纸艺术活动,研究适宜于孩子了解和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策略等,以美术为切入口,拓展到课程建设中去,做到在实践中学习,边学习实践边研究探索,真正成为班本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实施者。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幼儿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剪纸艺术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3.探索剪纸艺术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4.创设富有文化特色的班级环境,包括主题墙的创设,并进行剪纸艺术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5.社区环境资源、家庭有效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建构社区、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高家长对剪纸艺术的认识,指导家长参与剪纸艺术活动中,成为剪纸活动开展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
四、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17.10-2016.12):学习培训,拟定方案。
(1)成立研究小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2)进行课题开题论证,完善研究方案。
(3)收集与剪纸有关的各项资料,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
(1)确定研究重点,分步实施策略,稳步推进。
(2)围绕主题,扎实进行课题研究,并进行中期汇报。
(3)总结研究经验,反思研究困惑。
3.整理和总结阶段:(2018.7—2018.10)整理成果,推进成果。
(1)整理各个剪纸活动的方案设计及剪纸作品的照片。
(2)对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加以归纳、总结与提炼,为研究报告提供丰富的资料。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主要通过艺术剪纸教学,大胆进行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筛选、调整、改进,探索创新剪纸的方法与策略,研究创意剪纸艺术的
表现形式和风格。
2.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课题研究的相关信息,收集大量剪纸艺术教育的相关素材,进行整理、归纳。最终筛选出一套适合幼儿剪纸的系列和完整体系。
3.观察法: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及场景,从而积累丰富的表象经验。
五、研究成效
(一)幼儿方面。
(1)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幼儿主动探索欲望。
幼儿剪纸活动改变了以往教师教什么幼儿就学什么的被动状态,让幼儿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物体进行剪纸,由于这是幼儿自己所选择的,则必然会抱着认真的态度去主动地探索,克服一定的困难去完成,每当完成一件作品时,他们就感到十分高兴,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的剪纸增添了内驱力。
(2)增强了幼儿的智力,提高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幼儿剪纸就是要求幼儿在掌握了一个系列的基础上,自己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剪出各种不同的其它物体,每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幼儿经过多次实践,反复推敲才能成功,这就要求幼儿有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和意志力。
(3)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做事习惯。
在剪纸过程中,也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使他们明白做事必须按顺序进行。
(4)促进了幼儿交往的能力,培养了合作的精神。
一般的剪纸活动,我们大多以孩子个人动手剪纸为主,但在创作过程中,以五六个孩子为一组同进行集体创作剪,在活动前让每个幼儿都参加讨论、研究,再进行合作剪,效果则更佳。如在分组前,让能力强的幼儿当小组长,让他去请几位小朋友,然后老师参与他们的讨论活动,在剪纸活动中再适宜地指导他们进行自由剪出自己喜爱的形象来,并协调地布置画面。虽然在前几次发现孩子们不遵守规则,剪贴出来的作品也杂乱无章,但几次下来以后,孩子们也喜欢与同伴合作了。综上所述,足以证明剪纸活动对于幼儿的各方面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
过三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觉得剪纸艺术是一门艺术,让幼儿了解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家园共育方面。
孩子们爱上了剪纸,还把这种喜好“传染”给了他们的爸爸妈妈。有的孩子回到家里总会拉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来剪纸,剪纸成了一种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亲子活动。在快节奏的时代里,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带着爱陪伴孩子们慢慢成长,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亲子共剪为幼儿和家长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让家长和幼儿收获了更多相处的时间,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一)教师方面。
1.积累丰富的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虽然不是美术专业学校毕业,但通过开展此课题研究,不断跟幼儿园中的前辈学习,查阅相关图书和资料,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不断反思总结,提升科研能力。这是本人第一次完整地研究一个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既体验到一线老师科研的方便性,也深感自己专业素养的不够。总之,在这一次微课题之旅,我的收获是满满的:对科研的了解逐渐加深,不再将科研看做是离自己遥远的大山,而是我教育生涯的一块块过路石。
六、课题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幼儿的创造性相对较弱。很多幼儿限于机械地模仿范例,而不敢也不愿意突破范例去创新。
2.使用剪刀带来的安全隐患。尽管经过几个月的练习很多幼儿的常规比较好,但使用剪刀依然潜藏着一些不安全因素,每次剪纸活动,仍需要分组进行,费时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