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孩子们的一纸之约》——幼儿民间剪纸活动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18-04-09 10:05:07)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针对幼儿发展的特点和主题教育的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剪纸活动,为幼儿提供自由剪纸的空间,使剪纸特色教育深入幼儿及家长心中,形成鲜明的剪纸办园特色。将《规程》与《纲要》的精神落实到我园的教育实践中,初步构建剪纸活动班本课程。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剪纸活动环境,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提高幼儿的剪纸技能,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让他们充分享受剪纸创作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剪纸艺术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动手、创新能力,在研究中提高教师对剪纸活动的指导水平,提高教师对剪纸活动的观察、指导、记录、分析、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日本的一位医学博士指出:如果也培育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使他锻炼手指的活动,由于手指的活动能刺激大脑皮层中的手指运动中枢,从而促进全部智能的提高。而剪纸艺术需要经常的折、卷、剪等动作,都是精微的指尖活动,故是锻炼指尖、开发智力的很好途径。

充分利用剪纸艺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开发幼儿智商,让幼儿通过做来探索世界,学会用脑、用手巧妙、愉快、创造性地剪折,从而促进幼儿在智力、个性、社会性情感、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幼儿园开展民间剪纸教育意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民间剪纸艺术。剪纸因其直观、形象、艳丽、多变的图案,方便、简单的工具材料,符合孩子学习的特点,深受孩子们喜欢。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可以创造出变化出千万种的图案,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还能陶情冶性,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以剪纸艺术为特色的本课程的构建中,教师能运用创新的方法设计和组织各种形式的剪纸艺术活动,研究适宜于孩子了解和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策略等,以美  术为切入口,拓展到课程建设中去,做到在实践中学习,边学习实践边研究探索,真正成为班本课程的决策者、设计者、实施者。同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幼儿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剪纸艺术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1.探索剪纸艺术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2.创设富有文化特色的班级环境,包括主题墙的创设,并进行剪纸艺术制度的

建立与完善。

3.社区环境资源、家庭有效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建构社区、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高家长对剪纸艺术的认识,指导家长参与剪纸艺术活动中,成为剪纸活动开展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进行研究。其中行动研究法和观察法为主,文献研究法为辅。

1.行动研究法:主要通过艺术剪纸教学,大胆进行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筛选、调整、改进,探索创新剪纸的方法与策略,研究创意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2.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课题研究的相关信息,收集大量剪纸艺术教育的相关素材,进行整理、归纳。最终筛选出一套适合幼儿剪纸的系列和完整体系。

3.观察法:引导幼儿进行有目的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及场景,从而积累丰富的表象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1.研究准备阶段(2017.10-2016.12):学习培训,拟定方案。

1)成立研究小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2)进行课题开题论证,完善研究方案。

3)收集与剪纸有关的各项资料,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

2.实施与调整阶段(2017.12-2018.7):分解课题,初步实施。

1)确定研究重点,分步实施策略,稳步推进。

2)围绕主题,扎实进行课题研究,并进行中期汇报。

3)总结研究经验,反思研究困惑。

3.整理和总结阶段:(2018.7—2018.10)整理成果,推进成果。

1)整理各个剪纸活动的方案设计及剪纸作品的照片。

2)对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加以归纳、总结与提炼,为研究报告提供丰富的资料。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1.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总结有关剪纸经验、技法等论文1篇

2.形成剪纸活动案例1册。

3.汇集幼儿剪纸作品集1册

2.课题研究的表现形式

形成专业教育论文。

七、课题研究设备条件需要

1.带照相、录影功能的手机。

2.剪纸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及工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