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辽宁摄影界活跃着一批和新中国一起成长的摄影家。他们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推出了一批独具历史特色的、兼具文献与艺术价值的纪实摄影力作,这其中就有被称为“鞍钢通”的摄影家苗明。
苗明,1958年11月调入新华社辽宁分社任摄影记者,曾任摄影组组长、主任记者。在新华社工作30年,基本在辽宁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进行采访活动,期间绝大部分时间在鞍山。30年中发稿近万幅,新华社、《人民日报》及国内外报刊采用近5600余幅。
苗明曾被选为辽宁省文联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辽宁分会常务理事、顾问。1988年离休后被省老年摄影学会选为副会长、会长。2014年1月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鞍山逝世,享年86岁。
我认识苗明也是缘于摄影,那是在1986年,当时我在辽宁大学经济系读大四,那时的我因在大学期间爱好摄影,加入了辽宁大学摄影协会,毕业前任辽宁大学摄影协会秘书长,一些摄影作品曾在报刊上发表,当年有个很火的杂志《青年科学》有一期的封面和封底同时用了我拍摄的照片,毕业前夕,辽大团委、学生会、摄影协会联合为我举办了学生个人影展,时任辽宁大学副校长的刘志超老师还为影展题词——“为中华之崛起而创作”,后来刘志超老师还兼任了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我由于喜爱摄影的缘故,毕业后被选入新华社辽宁分社任摄影记者,当时摄影组组长就是苗明。
我这个学经济的大学生,能够进入新华社,一是因为我本人在大学时业余爱好摄影,并能够取得一些成绩。二是新华社辽宁分社摄影组苗明、肖野2位老同志面临在几年内退休,需补充新人。三是经辽大陈甬夫等老师的推荐,我在新华社辽宁分社实习期间,表现良好,展现了能够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并得到了分社领导和苗明等摄影组同志的认可,这样我成为新华社辽宁分社摄影组的一员,刚入社时经常得到苗明组长的指导,也常听同志们讲起苗明的故事。
步入摄影大门 用手中相机宣传鞍钢
苗明,原名:苗润茂,1928年7月14日,在辽宁省海城市生于一个半农半商的家庭,姐兄3人,由于年龄小,全家生活都依靠父母劳动维持。苗明10岁开始念书,15岁高小毕业,后在火车头上当过烧火工,在邮政管理局干过职员,1948年海城解放后,又考进中学学习,1949年9月因家庭生活困难,不能继续求学,经人介绍到鞍山市中苏友好协会工作,成为一名宣传干事。那时苗明喜爱上摄影,开始自学摄影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了照相、照片制作等技术,迈进了摄影的大门。1950年有机会参加了中央举办的电影训练班,学习了新闻记者的修养和电影拍摄表现技巧,对提高摄影报道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1952年5月,苗明成为电影放映队队长。1954年9月调入中共鞍山市委外事办公室,1956年6月在中共鞍山市委外事办公室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的苗明更加关注本地及鞍钢建设成就的宣传,一些反映鞍钢建设成就及党的“八大”期间各国贵宾来鞍钢访问考察的照片,被新华社及多家报纸刊用。1958年调到新华社后的苗明,系统地阅读了《新闻摄影史》《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关系》《新闻摄影规律》等有关新闻理论著作,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均得到了提高。
《夺钢》1975年参加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被放成巨幅,挂在民族文化宫大厅左侧半面墙上,作为工业方面代表作品。
《沸腾的钢都》刊登在《中国摄影》1961年第1期
《高空检修》1960年4月,鞍钢九号高炉工人一边生产一边在高空检修。
植根于鞍钢
创作富有工业品格的精品佳作
入社以后,新华社辽宁分社安排苗明独立负责鞍钢摄影报道任务,苗明的家就住在新华社辽宁分社鞍山记者站。年轻的苗明刚工作不久,便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投入到鞍钢摄影报道中,拍摄了《龙腾虎跃话鞍钢》《群龙飞舞保钢忙》《红旗平炉红旗飘》等大量照片稿,反映了当时我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鞍钢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说明中国工人阶级有能力改变旧中国留下的贫困落后的面貌,建设起一个繁荣进步的新鞍钢。伴随着鞍钢的建设与发展,一批先进人物也进入的苗明的镜头,《爱厂如家的老英雄孟泰》《革新能手王崇伦》《护厂英雄赵玉林》《快速炼钢能手李绍奎》等鞍钢著名劳动模范的精神风貌及其先进事迹,被中央和地方报刊广泛采用,他们的事迹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
《红日照钢都》1974年参加庆祝建国成立25周年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1975年,辽宁海城发生地震后,国内外传出不少谣言,说鞍钢高炉震倒了、停产了,针对谣言,苗明及时拍摄了10几幅反映鞍钢生产建设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照片,用事实教育人们,解决了国内外人们关心的大事。《红日照钢都》表现了鞍钢生产蒸蒸日上,而这张照片能够拍摄成功,却苦苦钻研了3年时间。在3年的时间里,苗明选择了几十个角度,半夜2点多骑上自行车到鞍钢爬上70多米高的水塔观察日出日落,通过多次观察,掌握了鞍钢一年四季太阳出落在鞍钢高炉群什么地方,什么天气下能出现好的晚霞等自然变化情况,随时都可以拍摄出反映鞍钢新貌的理想照片。由于苗明在鞍钢进行了多年的“蹲点”,对情况比较熟悉,许多新闻单位从事摄影、录像的同志和电影摄影师到鞍钢后,常来找苗明,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拍摄角度。
在鞍钢采访报道中,怎样突破一般化的报道,把鞍钢拍好,使之更加生动,更有气势,更能反映鞍钢工人的精神面貌,并能推陈出新,挖掘出更多的报道角度和题材,都是难题。为了选择更好、更新颖的角度,突破一般化的框框,苗明踏遍了鞍钢的11座高炉炉顶和24座平炉,鞍钢周围的100米以上的大烟囱,多次爬上爬下,对环境、设备、天气、光线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分析和比较。通过调查研究,苗明熟悉了鞍钢各厂矿的每一道生产工序,对一些主要车间的工人名字也能叫出来,经过这样的努力,苗明对鞍钢的报道,无论在思想深度还是摄影技术技巧上都有所提高的突破,拍摄了一些具有独特风格的照片。例如《炉前奋战》《精炼》等照片,虽然也都是工人手握钢钎捅炉子的场面,由于以炉内火光为主要光源,靠自然光的辅助,着重突出工人的面部质感和内在感情,避免了过去用闪光灯一打,现场气氛全被破坏的弊病,也更好地体现了工人的精神面貌。《夺钢》也是采用同样的手法拍摄,照片质感很好,照片发出后,不仅被许多报纸采用,还被制成巨幅照片,挂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厅左侧半面墙上作为工业方面的代表作品参加1975年全国第九届摄影艺术展览,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钢厂之夜》入选庆祝建国35周年画册
《炉火丹水》入选全国老年摄影艺术展览
除了《夺钢》外,苗明拍摄的作品《龙腾虎跃话鞍钢》《炉前献计》《大连造船厂建造远洋货》《中国煤矿工人福利生活》《政策落实好,农村喜事多》《前进中的鞍钢》等200多幅(组)照片被新华社总社评为好稿、红旗稿、好照片。《沸腾的钢都》《炉火丹心》《炉前奋战》《繁忙的麦场》《凌空作业》《千山红日》等70余幅照片参加全国、省级影展。其中《炉前奋战》《千山红日》《架线工》等10余幅作品获全国优秀摄影艺术作品奖、东北三省影展三等奖和“伟大祖国在前进摄影比赛三等奖;《钢厂之夜》《红日照钢都》《王崇伦传授经验》《轧制无缝钢管》《钢桩》等50多幅照片被选入“建国十周年和三十周年画册”及全国、东北三省和辽宁省各种摄影艺术画册。1981年中国摄影家协会辽宁分会在北京举办了辽宁6位摄影家展览,苗明展出了25幅照片,受到北京摄影专家的好评。
《架线》入选“祖国在前进”摄影比赛获三等奖
《炼焦》1959年2月,鞍钢化工总厂炼焦工人在炼焦。
苗明部分获奖证书
李永宏(撰稿人)
新华社高级记者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辽宁老干部摄影协会荣誉会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