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荷花摄影创作——刘志超

标签:
刘志超荷花拍荷图片 |
分类: 图看天下 |
7月的盛夏,影友们拍了不少荷花,让我点评。由此我写了这篇“谈荷"小文章,因我不是专门攻略荷花题材的创作,难免有误,仅供参考。借发文之机配上我去年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映雪湖畔拍的荷花,这些荷花摄影资料不是专门为文章内容而列入,从理论到实践尚有差异,只是便于大家阅读丶鉴别,通过分享比较,共同提高。
谈起荷花,人们的思想情绪由然而感到放松和喜悦。既使追忆那严肃而悲伤的圆明园话题,一旦触碰到那里几百年前残留荷花种子而当下复活之事,陡然间人们的情绪也会转向荷花的平和、宁静、高雅、和谐意境的憧憬之中,可见这荷花有其无声胜有声的天性魅力。
古今中外凡是看到荷花的人,几乎没有不敬畏之言说。荷花晨曦绽放、暮落闭合,属睡莲科,别名莲花。杭州西子湖古有传说,荷花原本是王母娘娘身边的貌美侍女玉姬,因厌倦天宫生活而动凡心,溜出天宫,下凡于留连忘返的西子湖畔。王母娘娘一气之下,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凡间,将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玉姬在湖里化成荷花,世代繁衍生息,盛开于神州大地。荷花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奇皅。而摄影人比百姓休闲赏花又多了一份情愫。大家用心、用情、用艺术眼界的镜头,来表达对荷花的审美感受,拍出了启迪人生的哲理。中国的新时代拍荷花的人浩翰如海,甚至有的摄影人步古人花卉画家之后尘,义无反顾拍荷花几十春秋,成为该领域的行家。自信之言,中国荷花摄影精典作品早已占位世界的艺术高峰。
笔者从雪片般的荷花作品中审视,荷花作品可大致分三类。第一写实类:运用纪实摄影常规手法,纪录荷花的自然之美、形态之美、神韵之美。这类作品客观、真实、养眼、温馨,加上作者独特视角的猎取,作品的直观性、现场感很强,同样给读者审美的情趣和回味的空间。这类作品有其庞大的作者与读者群;第二写意类:借景生情、以景寄情,选择能充分表达自我心境和释放自我情感的最佳荷花拍摄点,充分以自我主观意识为牵引,凝心聚焦自我创造的影像。作者所追求的不是再现客观物象的“形似”,而是追求主观艺术化的拟人精神与人格力量的“神似”。换言之,写实更多表达的是物象之美,而写意更多表达的是心象之美。由于作者表达影像品质水准、取向不同,这两者之间可能有偏差。其实“写实高手”也能从写实中表达其象外之意蕴。而写意类则要求更高。笔者认为“意”有三大特征:其一表达被摄物体内在本质与灵魂;其二表达作者内心精彩的话语与情怀;其三表达作品艺术含量、隐喻之意,乃至给予读者更高远的想象空间。写意类创作群体至今还是少数人,但读者群却很大。写意作品的呈现方式应是多元化、多样化、多风格的。可以预言写意作者会持续增多。第三创意类:是作者在摄前思考定位的主题,并围绕主题而精心想象构画出的画面元素与影像架构。即是借用写实与写意可用可融可改的再创造,又是可反叛于传统影像创作思维的别出新裁的画面。此类应是别具匠心、另辟蹊径的影像创造。创意类无定式、无边界,作品有较强的个人观念特征,并有排他性的艺术表达、多维度的遐想空间或扑朔迷离的另类猜想。创意类将有诸多新样式、新模式、新风格、新流派,彰显出当代摄影艺术思潮和新锐特征。当代摄影艺术创作的具象、抽象、时尚、超现实、古典、复旧、异化变形、多重叠加等样式的呈现,会为创作带来更多求新求异的可能性和鉴赏中的搏奕。创意类更需强调作者独来独往的创作行为、独立的个性化思考。强调影像后期制作的第二次创作。创意类的作者群尚局限于少数人,其中年青人所占比重较大,读者群日益增多。以上三类都有各自的创作理念,同时三类摄影都有诸多理论探索和创新的探索。
另外有人认为,醉心于拍荷花只是休闲摄影,上不了大雅之堂,这是偏激观点、理论上的误区,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谈古论今举不胜举的画花画鸟的名家,为后人留下了不可替代甚至难以超越的传世之作和文化遗产。荷花虽是单项题材,但先辈却为此献出毕生的精力,他们的血脉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基因,心系民族情怀,依托本土历史与传说、传奇与故事、名人与名言的资源,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用自己的文化积养和真情实感融入绘画,描述和营造出大自然的精神世界,从看似无感情、无意识的花卉中提练出开启人性的光辉和人生的心灵悟语,把人的情感与恬静圣洁的花卉格调、品格、风范统一起来。让人们在观赏作品中感悟到一种生命的包容与珍重、呵护与感恩,拨动了人类与自然和陸相处、同守精神家园的心弦。因此只有感动了自己,又感动了别人的荷花作品,才更具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传承价值,同时还具有礼赞心灵美、社会美、自然美的社会意义。
荷花不仅仅是“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方皆浊我独清,不随波逐流的气节。荷花技叶还有婀娜多姿的肢体语言,花开不张扬,低头不屈膝,耐得孤独寂寞、傲雨凌雪的品格。荷花还有谦虚、包容、平和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春暖耕耘不辍、夏日执著吐艳、秋时迎风结果、冬寒铁骨冰心。这些人格化的诗意、禅意、哲理、合美之举,都是拍荷花可深度选择的命题素材和影像元素。
当下,荷花摄影创作比其他门类摄影创作更显的挖掘题材的迷茫。概括讲:一是荷花摄影体裁、题材、命题、样式类同,缺少独到而多样的创作思路,贯性思维方式、陈旧的呈现样式仍然未能有超常的突破;二是单一化的单幅作品、一花独放的类同创作、单调的被摄主体作品过剩。缺少有故事、有情结、有节奏、有逻辑关系的专题系列作品。雨中荷、雾中荷、风中荷、雪残荷、月夜荷、四季荷,乃至人与荷、动物与荷的精品力作欠少;三是偏重唯美,过度重视作品的修饰性、观赏性和色彩影调的呈现。人们对“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审美疲劳仍在蔓延。思想性、诗意性、隐喻性深度攻关不够,这同拍鸟有相似的通病;四是突破性、颠覆性、原创性的另类作品少。许多作者尚未摆脱复制、纪录特征的手法。摄前没有成熟的主观意识、主题倾向来统领创作,缺乏具有拓荒精神的突破性思考。总之,荷花摄影不同于新闻、人文纪实摄影的特殊要求,荷花创作更高层面应是攀登艺术摄影的高峰。笔者认为越是漂亮而又诱人的物体越难拍,有人说拍花二十几年现在觉的不会拍了,这一认识说明作者有了进取的好兆头,有了突围旧巢穴的念头。每位摄影人都应从“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中走出来,不断提高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反省能力,闯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已的创作思路与个性化之路。
以上内容虽讲荷花摄影,但笔者用意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小见大透析我们其他门类摄影也应思考的问题,仅供影友参考。
作者刘志超:中国高教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名誉主席、辽宁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