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永宏:经济摄影报道中人物表现的探索

(2017-12-24 20:04:59)
标签:

李永宏

工业摄影

经济摄影

人物表达

图片

分类: 摄影技巧

   1224日,由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探索与创新:辽宁工业摄影理论研讨会,在东北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会上来自北京及省内的摄影界大咖就工业摄影话题进行了理论研讨。在座谈交流中有人提到工业摄影中应注重人物情感表达。想起自己多年前曾在《中国记者》杂志上发表过“经济摄影报道中人物表现的探索”的业务文章,经济摄影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属工业摄影范畴,且在人物表达上也有很多共性的地方,今特翻出这篇旧文。

经济摄影报道中人物表现的探索

李永宏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反映经济生活的摄影报道也逐渐增多。有些报道成为时代的见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有些报道则平淡无味,过目即忘。人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报道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善于表现人。不仅表现人的活动,而且表现人所处的特定环境、精神面貌的思想情感;不仅表现群体的人,而且表现具体的特定的人。因此,拍好经济新闻照片,注重人的表现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注重人与表现主题的关系

我们把镜头对准人,并不是随意的任何人,而是特定的某人或某群人。人使照片有深度,人物表现与主题和谐统一,需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仔细观察琢磨,对于当今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的反映,都必须通过对具体人的行为,即对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深入进行观察、采访,然后猎取典型的瞬间拍摄。当我们对一个企业时行报道时,不能只看到产量、产值、百分比,拍摄的照片也不能局限于厂房、车间、生产线,而应把着眼点放在人的身上,挖掘人与企业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表现主题的关系。通过特定环境、特定的人来表现企业变化。大中型企业转换机制,强化管理是一个无形的工程,制度管理都是抽象的、无形的,但并不是说它所产生的效益只能用数字报表加“图为车间一角”来表现。如果深入到工人中去观察,可能发现一些更为深刻的东西。例如我最近发表的一组摄影报道《国企被兼并之后》,报道了沈阳一家私营企业,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沈阳一家国有企业。通过前后几次到工厂调研、采访,我把报道重点并未放在兼并这一新闻点上,而是以兼并之后看变化为切入点,报道了这家负债达3500万元的国有企业起死回生过程。其中有职工实行打卡上下班,由最初的不适应到适应;产品最后一道工序是质检员站在那里严把质量关,不让不合格产品出厂;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职工由在家待业到重新上岗,不仅拿到了工资还可领到奖金,这组报道反映了这家国有企业被兼并后企业及职工观念发生的变化,符合十五大提出的鼓励兼并,规范破产的方针。兼并救活了企业,也改变了职工的命运。

注重人所处的现场环境

拍摄新闻照片要到现场,人物所处的现场环境与主题表现密不可分。有的同志一到拍摄现场,不是首先观察拍摄对象和现场,不是从对象的客观实际出发,而是匆忙地从人的着装、形象和环境的完美上去考虑,然后按自己的意愿加工摆布一番,从而破坏了现场,损害了新闻照片的真实性。有时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照片,其中人物和现场对所表现的题材没有任何关系,或把要反映的主题表现在没有任何联系的场景上,这种对象与现场没有任何联系的表现方法,使读者弄不清作者究竟是要说明对象还是要说明场景。一般说来,一幅好的新闻照片应该是情与景、人与物与现场的和谐统一,这是因为现场能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能帮助读者判断出所表现的事件发生地点和时间,也可以帮助读者判定拍摄对象与它周围环境联系。如我拍摄的《以粮易货,换台彩电过大年》,报道的是中兴沈阳商业大厦,元旦、春节期间下乡前往沈阳郊区各粮库,在全国率先推出以粮易货的销售方式。因交粮和取货分别在不同的地点,于是我待在粮库的院中,当农民于金生一家售1400公斤水稻后,欣喜地抬着彩电走出粮库时,我按下了快门,背景显示出座座粮垛,与现场的人物和谐统一,让人看后一目了然。此稿发出后被多家中央大报采用。

注重人的真实形象

新闻摄影应该怎样表现人?就是要表现特定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的真相和真情。摄影记者拍摄人物时,在现场进行摆拍折腾、指手划脚,强求被摄者装出某种姿态等等,均属不妥。因为它严重破坏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拍摄农民就要有农民的样子,如果农民下田劳动,非要穿上西装系上领带,让人一看就觉得是装样子。所以只有摄取人物在新闻现场的真实的有特点的动作、姿态,才能得到新闻人物的真实形象。我们强调真人真相,并不排斥由于摄影时所使用的镜头、所选择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人物照片形象的多样性。对于同一人物用不同的镜头,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就会得到不同的形象效果,这也是摄影的魅力所在。我们不赞同干涉采访对象的做法,提倡抓拍。人物形象的生动、感人之情,不是摆出来的,这样的瞬间稍纵即逝,抓拍能更好地表现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本来面貌,这样才能获得自然、真实的效果。我在拍摄《厂长为何要低头》这张照片时,全国上下普遍打假,人民群众对假冒伪劣产品痛恨至极,许多反映打假的摄影作品频频见报,而这张照片是拍自辽宁省技术监督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参加的人员是由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而受令停产整顿的企业厂长,此时此地的厂长经理们简直有点自惭形秽,同平日见到的风度翩翩人企业家的派头形成明显的对照。他们面对记者镜头,低头回避,表现他们自己也是问心有愧,搞假冒伪劣产品不得人心。这是此时此地他们形象与内心情感的真实反映。虽然这张照片在表现用法上有所不同,但同样起到了抨击制假卖假的作用。

注重人的特有情感

在社会生活中,最本质的变化是人的变化,人的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而人是有情感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拍出有情感的照片,摄影记者要在感情上和采访对象融合在一起。摄影记者自己如果没有先被采访对象所感动,他也很难拍出感动读者的照片来。俗语说: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受到感动,才能拍出好的新闻照片。此外,摄影记者还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以及造型能力,正确地把握拍摄时机,恰到好处地反映拍摄对象内心深处的情感,摄取到最充分、最真挚、最有代表性的一瞬间,使照片上的人物形象情真意切,真实感人。无论是手舞足蹈、兴高采烈的场面,还是悲伤忧郁、撕肝裂胆的生死诀别,都是新闻摄影中人物情感表达的不可多得的好时机。恰到好处地捕捉到新闻人物的这些情感变化,无疑会增加照片的感染力。1986年,沈阳防爆器械厂破产倒闭,许多记者的照片表现的是紧闭的厂门被贴上了封条,所反映的仅是事物的浅层次东西。而当时中国青年报记者郑鸣拍摄的《倒闭后的滋味》,把原厂长石永阶因企业破产问题尚未调查清楚,未能领到救济金证,而在一边抽着闷烟的情景摄入镜头,生动地再现了人物当时的复杂心态和企业破产给人们带来的冲击,令新闻摄影界刮目相看。1995年,我拍摄了《阵痛后的喜悦》,反映了9年后的石永阶今非昔比,他已拥有了自己私人小厂,干得很红火。他面对记者镜头。一边工作一边伸出四个手指告诉记者,一年产值40万元。这是一种情感的变化,也是一种观念的变化。看到石永阶在困境中奋起,作为记者的我也为他高兴。

经济新闻中如何表现人,如何使人物的真相、真情、真境充分表现出来,使之和谐统一,需要记者的智慧,更要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刊于《中国记者》1998年第8期)

李永宏:经济摄影报道中人物表现的探索

李永宏:经济摄影报道中人物表现的探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