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
(2013-10-23 11:08:41)分类: 语文教学 |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对学生来说,就是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叶圣陶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点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本节课可以很好的启发学生留心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并能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指导自己的观察实践,提高学生在习作实践中把事物写具体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2、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体会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继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二、检查自学情况,理清文章脉络
1、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2、检查交流:
(1)生字词认读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他们能按照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那么我们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评、正音)
(2)理清文章脉络: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师:想一想课文从哪几个部分写爬山虎的?
生:叶子
生:脚
师:哪几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生:第2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生:第3、4、5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师:3、4、5段又分别写了脚的什么?
生: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
生: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生: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理清脉络,使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巩固根据意思归并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交流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对爬山虎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
生: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生读
师: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
生:“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
师: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
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
师: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
师: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生: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师: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2)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师: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
生: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生:枝状、细丝
生:嫩红色
师: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容易发现吗?难怪“我”原来也不知道爬山虎是有脚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就知道了,而且知道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呢?
生:留心观察
师:留心观察到的脚是什么形状?
生:枝状,细丝
师:一根根细丝就像什么?
生:蜗牛的触角
师:你见过蜗牛的触角吗?
生:蜗牛很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和学生理解的含糊点进行提问,有利于对文章的把握。)
师:这么恰如其分的比喻,不知道又是因为什么而来的呢?
生:留心观察
师:那么,留心观察到它的颜色是怎么样的?
生:嫩红色
师:通过留心观察,作者都发现什么秘密?
生归纳
(渗透留心观察习惯的培养)
师:大家来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好不好
(学生通过简笔画来明白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
(3)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师: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师: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生:触--→巴--→拉--→贴
师:原来是这样,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师:谁来当一当爬山虎的脚,爬给大家看看?
(通过动作演示,深入了解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4)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师: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
生: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
师:“……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生: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
师: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本文作者叶圣陶。
3、拓展阅读:叶圣陶《稻草人》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学习需要课堂外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而查阅资料,就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教后反思
1、简笔画助理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画得不正确,但是结合着图画来讲爬山虎的位置时,学生很快就能弄明白到底它的位置在哪里。
2、小模仿大收获
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因此,我让同桌之间进行小游戏:一个学生把两只手伸出来,把同桌的背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演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那么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便显而易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