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锦州虾油小黄瓜

(2007-02-18 21:28:41)
标签:

杂谈

分类: 从康邨到甲幢

虾油小黄瓜是一种腌制的酱菜,产于锦州,小时候曾误以以为是扬州的特产。

文革后期,楼上李大大的女儿小娟姐在南京玻璃钢厂工作,每当长江南北货商店到货,她总是替我们家买一小饭盒回来。李大大家是东北人,却并不吃这种小菜,可能是因为它看上去太精致了。

第一次见到这种小菜的时候,很奇怪它娇小的身形,印象中的黄瓜都在一尺长左右,最小的也小不过10公分,而虾油小黄瓜只有1寸长左右,小虽然小,顶花带刺一样也不少,看上去青翠碧绿,吃起来鲜咸爽脆,闻起来香气扑鼻,不像别的小菜,还要加糖加香油调味。更特别的是,买回来的虾油小黄瓜总是会带着一点卤汁,尝起来偏咸,闻起来却鲜香无比,不是那种肉香,也不是蔬菜的清香,拿来拌稀饭或是面条,只要一小点就够,而且还开胃,能多吃半碗。

据资料记载,研制虾油小黄瓜的虾油起源于锦州东南渤海湾一座名叫“硝盐锅”的小渔村,康熙年间,村里的渔民将旺季捕来卖不掉的虾放在大缸里用盐腌成虾酱,日积月累,虾酱的表面上会飘起一层清亮的油,异常鲜美,渔民给这种油起名为“卤虾油”。而小黄瓜是一种特别培育的品种,成品黄瓜就只有1寸长左右,生吃没有什么特别。正规的做法是用“卤虾油”直接渍制小黄瓜,不另放盐和其他调味料,口感和味道全凭制作者的经验来掌握。

 

虾油小黄瓜在锦州本地是家常小菜,但是到了南方就变得金贵起来,被江南的太太们用细瓷骨碟装上浅浅的一点,成为小康之家待客早餐的标志,自家人并不见得天天都有得吃。配着粒粒清晰的白泡饭,说它横扫十里洋场的牛奶面包黄油一点也不过分,多少三十年代的洋盘(指留过洋并完全西化的青年才俊)耄耋还乡时,满世界找的第一样就是虾油小黄瓜,也见过太多拜倒在它脚下的正宗洋人,拿它拌沙拉、配乳酪,恨不得顿顿不离。

小时候吃的虾油小黄瓜并不太咸,有一股浓浓的鲜香。那时候体质不好,老生病,常常感冒发烧,胃口不好不想吃饭。这时候母亲就会拿出虾油小黄瓜来,我能就着小黄瓜吃一碗白米饭,屡试不爽。

前些年,南京的长江南北货商店虽然还在,但经营得步履艰难,每次回去,很难再买到锦州虾油小黄瓜,偶尔碰到一次,买了一斤,回家一想不够,返回再去买时,已经卖光了。那一斤吃了有一年,舍不得。去年夏天有朋友去上海,特特地拜托了,在南京路上再三再四地找,最后在第一食品店买了整整一大包回来,足有5斤吧,售货员说,在店里零卖,一天也卖不出一包的。

打开包装,鲜香依旧,只是虾油的味道不如从前那么浓,小黄瓜的口味也咸重了许多,听说现在改了工艺,比从前要卫生安全,当然,也适合工业化生产。

这是一种矛盾,手工作坊只存在于需求有限的时代,只能为一小部分人服务。当年在南京长江南北货商店曾经出售过小包装的虾油小黄瓜,用竹叶编的小篓子装着,又精致、又体面,当然价格也绝非普通人可以接受。现在再要维持手工作坊和那样一种典雅精致的态度,这个行业可能就生存不下来。面对日渐扩张的消费人群,保持传统意味着自毙,很少有人敢于冒这个风险的,加之当年的作坊都被逐渐合并成为国营大企业,再要回头是不易的事情。对食客而言,有比没强,况且眼下虾油小黄瓜的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咸是咸了点,大不了一碗稀饭只放一根小黄瓜在里面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米市胡同39号
后一篇:忠县腐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