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的偷窥
(2012-06-07 20:30:50)
标签:
伊宝优朝鲜鲤鱼《东方红》《国际歌》 |
分类: 情感散文 |
鸭绿江对面的一切仿佛睡着了一样,寂静统治了对岸的景色。这面和那面的船在同一条江里游,从灰扑扑单调的颜色,就可以判定那只船来自对面。或许是逆光的缘故,对面的人和景色都不明朗,像没苏醒过来。
这边明快的游船把江面的涟漪冲得很宽。游艇箭一样射过去,鸟一样折回来,击起轻盈的水花。那边没有护栏的大灰铁船,像极了一截笨重的铁皮筏子,吃力地犁开水面,缓慢地移动着靠岸。两种不一样的速度和不一样的色彩,就是同一条江上的两种区分标志,它们平静地共处在江面上。
天蓝色大游艇停在江心,等待卖江鲤鱼的灰色的小船摇摇晃晃靠过来。
破旧的小船里进了水,摇橹的汉子往外舀水,天蓝色游艇上的游客向小船挥手,汉子扔下手里的塑料水瓢,抬起手快速地招了招,又捡起水瓢往外舀水。
对岸放猪的女人用厚厚的头巾圈起一束目光,一动不动地盯着用嘴拱泥的猪。
放羊的男人盯着撒欢的山羊,发愣的牧羊犬蹲在地上摇尾巴。
一个在江边低头洗衣服的妇女,她身边水里自行车的倒影被游轮掀开的涟漪击碎。
一个老人赶着老牛车爬坡,老人从车上爬下来,牛车在半坡上扒住草皮斜着往上移。
一个汉子挽着裤管背着双手往坡上走,黄黄的脸往游轮的方向暗暗地圆了两三回。
行走在江边的一只白鹭改变着自己的形状,改变着江畔草滩的形状。行走的白鹭让江水颤动了一下,静止的水平线弯曲了一下。水平线被白鹭的细长的脖子绷直了。
高高的哨卡。土坡上的土路披挂下来,被踩灭了的青草亮出宽宽的黄底子,一道凝滞的土瀑朝江面扑过来。
一堆灰扑扑的人影从铁皮筏子上下来,扛着自行车往山岗上走,自行车的轮子像望远镜,晃动的镜头中,隐现着田野尽头树窝子里的村庄。
近处田野上的秧苗稀疏如汗毛,土地黄褐色的皮肤摊开在正午的太阳下面。
水底的石头是重影的,忽而清晰忽而模糊,镀银的水面把正午的阳光反射到半空。游轮撩开的水波下,光影照见鸭绿江青灰色的骨头。
一条江鲤鱼从中间一切两半,躺在两只盘子里,分别被端上两张餐桌。众人举箸之际,四个“伊宝优”穿着朝鲜族裙装,在餐桌旁矮矮的台子上踏歌起舞,粉白的脸在歌舞里溢出光彩。
握着筷子的食客听“伊宝优”唱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歌听得出神,从《五星红旗》、《东方红》听到《国际歌》,听得眼睛潮润,喉头紧绷,惊讶像鱼眼一样凸出眼眶,瞳孔被熟悉的记忆放大。
记忆与朝鲜女子口齿不清的歌词相遇,食客们默契地领会着,他们盯着“伊宝优”,像盯着自己被断开的过往。食客彼此间用目光传递着熟悉的记忆,那一段段恍恍惚惚接起来的目光,
让他们看到的是自己。
他们在歌声里偷窥了自己的过去。
朝鲜电视台的节目,一群戴着红领巾鲜花一样的孩子在奔跑。
一个男人背着老式喷雾器在给庄稼喷农药。一名记者一只脚踩在田埂上,一只脚踩在淤泥里,拿着话筒在采访,画面左上方插入一个穿军装的男青年的半身像。
一个女人开着插秧机,画面右上方插入一个穿军装的女青年的半身像。
一对夫妻在水稻田里插秧,画面左右上方各显现出一个男青年和女青年穿着军装的椭圆形半身像。
电视里大雨连绵,天空呈现铅灰色,整个画面暗沉沉的单调发灰。一个端盘子走过来的“伊宝优”站在餐桌后面,红着眼圈盯着雨中一望无际的田野。她的眼里有雨。
挤在电视屏幕里的人,像失了色的底片,脸上都蒙着一层灰,那是雨水无法冲淡的灰暗。
盘子里的江鲤鱼,全身染着那个卖鱼的汉子脸上的灰,那层灰像是锈在脸上,五张红色百元大钞,也没有将那层灰从绷紧的脸上剥落。
那种青沙一样的灰一粒粒扎进江鲤鱼的皮肤,一道道刺青一样纹进江鲤鱼的脊背,一枚枚鳞片一样嵌进江鲤鱼的肉里。
那条灰色的江鲤鱼,连着对岸的人衣着的灰,建筑的灰,
铁皮筏子的灰。隔岸的灰让此岸的人触及了一段熟悉的记忆,每看一眼,心里都掠过一阵微震。
江鲤鱼窥见了每个食客记忆里深藏的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