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成长是有轨迹的,而不同个体成长的轨迹,因环境和教养的差异显示出不同的特征。那怕孩子只有一岁或三岁,表现出来的特质、状态或问题,都存在着一种可以追朔到的轨迹。
这就是成长的规律,任何一种成长结果,无论是自信还是自卑、主动还是被动、独立还是依恋、好学还是厌学、聪明还是愚笨都不是某一天产生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形成一种轨迹,反映了养育者的观念、态度、行为、手段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与差异。
要想使孩子可以健康、快乐、聪明的成长,我们几乎不可能从某一个年龄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特征或问题来设计发展,事后诸葛亮或总是马后炮都无法解决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要想促进孩子资优发展甚至超常发展,我们必须了解发展轨迹不同带来的差异,不仅要提前预防问题的出现,更要帮助孩子在早期发展中,进入了“卫星同步轨道”。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起点教育,必须重视孩子入轨的方式。
起点教育,有人将它称作起跑线教育,但父母必须明白,在起跑线上,并非谁先迈出了第一步,谁就赢家,如果你急不可待将一颗卫星当一珠炮弹发射出去了,飞的再快也会先落下来。
众所周知,物体在空中运行的轨道以及落点,是因初始的角度、速度和力量的不同而根本不同。
尽管都在起点上,用手投出去的石头与火炮发射出去的炮弹,有着不同的运行轨道;发射出去的炮弹与导弹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的轨道到达不同的远方;而卫星的上天则需要更加特殊的运行轨道。
无论物体运行的轨迹与落点差异有多大,归根结底都在于发射时的状态。可以说,导致结果差异的是“起点”处的手段与方法的差异。如发射角度的不同、发射速度的不同、发射方法的不同。在发射以后变轨是一件更困难的事情,对于教育而言,也是如此,由其是入轨一段时间后,我们很难完全调整孩子的运行轨道。
个体的发展因成长的轨迹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有人正常发展、有人资优发展、有人低常发展、有人超常发展。
可以说,在早期教育中,不是父母们的理想决定着孩子“要去的地方”,而是父母们的观念和使用的方法及手段决定了孩子能去的地方。正是早期教育的观念不同、时机不同、方法不同,使得孩子的发展轨迹也不相同。
在我看来,资优教育或超常发展对所有孩子而言,是入轨教育阶段的一次机会。它意味着,你要发射的不是炮弹、甚至不是导弹,而是一颗卫星。这就决定了你在发射时所依据的理论完全不同。更何况,上帝给父母的原本就是一个独特的卫星,只是我们不经意间,将她当炮弹发了出去。
绝大多数想放卫星的家长,仅仅更用力地去投石头或把投石头的方式改成发射炮弹的手段,自然无法最终成功。
家长应当更加清楚地懂得,早期教育不仅仅起点教育,更重要的是轨道设定与初始的投入。因此,不要以为起跑线上你行动了,就不会输掉。
那怕你起跑比你人早,但入轨角度和速度出了问题,同样会如同投出去的一块石头,会很快在自己的轨迹上落下,掉在不远的地方。
它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在起飞后达到应有的高度以克服地心引力,才能顺利入轨并与地球同步。这就要求在发射时更要选择好角度,计算好入轨的速度,给足最初的动力,并尽全力将它送入预定的轨道,让它摆脱大地的引力,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今天看来,超常教育、资优教育并不神秘。超常教育如同发射卫星一样是一门更复杂的科学。都说要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促进儿童发展。实际上,儿童发展有着不同的规律,引领不同的发展。超常发展的规律相较普通发展而言,是一种更特殊的规律。如同人们掌握了发射卫星的技术就能将卫星发射升空一样,只要你掌握了超常儿童成长的规律,并努力实践,就一定能实现超常之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