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可以打宝宝吗?

(2010-10-19 09:27:25)
标签:

金色摇篮

程跃博士

育儿

分类: 程跃问答

程博士您好,我们家宝宝的脾气实在让人受不了,有什么事你和他好说他根本不听,他摆明了是吃硬不吃软,和他来武力比动嘴皮效果好n倍。请问我该怎么办呢?当孩子不听话时,可以打他吗?谢谢您。

 

 

这位家长,你好!

 

我不清楚您的孩子现在多大,这种脾气从何时开始的。是从出生就存在的急性子,还是日后出现的坏脾气?且当是后者吧。因为在您的描述中谈到:“有什么事和他好说他根本不听”,说明孩子的年龄应当在听得懂语言以后的阶段,最可能是在三岁以后。如果是这样,就需要分两方面跟您谈谈,第一是孩子不听话是怎样形成的?第二面对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办?

 

事实上,教养过程一直是亲子关系互动的过程。而亲子关系的模式也是在教养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固定下来的。

 

“孩子不听话”看起来是孩子单方面的事,但实际上是亲子关系的模式。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父母在和孩子的交往、互动过程中,自己首先采取了不恰当的方式导致的。如:平时以孩子为中心,只要孩子高兴什么事都依着他。尽管有时父母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但往往可能是讲一套,做一套,让孩子感到这只是你的自说自话。例如,很多家长当孩子把玩具或图书等东西搞乱了以后,家长开始教育起孩子:“宝贝呀,你看看你,玩具玩完了也不收,多乱呀,妈妈告诉你,要养成东西玩完了要收拾好的习惯,知道吗?”然而,这时妈妈做的却是,边说边动手自己帮着孩子收拾起玩具来。

 

这样一来,尽管孩子听到妈妈言词上的说教,但并没有接收到来自妈妈的行动要求,妈妈虽然说了让我做,但妈妈同时已经自己做了。这时妈妈的行为已经让自己的语言教育失去了意义。当语言失去意义时,妈妈话便成为了废话,可听可不听。

 

再有,出于母爱或父爱的本能,家长在提要求时,往往态度不坚决,父母最不希望是的孩子不快乐、不高兴。因此,总是看孩子的脸色和情绪行事,这样的心理常常被孩子轻而易举的利用,孩子只要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情绪状态,父母的心理防线就全线崩溃。原本对孩子提出的一个不当的要求说了“不”、“不行”!一旦孩子不听或情绪改变,甚至哭闹,父母立刻妥协、让步,并想尽办法哄着孩子高兴。一边让步,一边又说,“这次就依你,下次不行了”。

 

此时此刻,父母的目的转变了,变成了如何哄孩子高兴。这样的目的在家长的妥协和让步下,很快实现了。孩子情绪阴转晴,家长也跟着高兴起来。这时的父母,说了白说,要求的多,坚持的少。由于你的态度不坚决,给了孩子一个你的要求可执行,可不执行的感受。久而久之,在逐步建立起来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了。然而,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要学的东西,即如何赢得和父母的对抗甚至战争。

 

等到有一天,你认为孩子大些了,应当规定些规矩了,开始更多地要求孩子。然而,此时此刻的孩子,早已不把父母的话当真了。于是,便产生了说什么,不听什么,或总是反着来的行为特点。用家长自己的话说就是不听话,吃硬不吃软,你求他,跟他好好说一点用也没有。正因如此,解决办法也就明确了。父母要让孩子听话,话不要多,不用花很多时间说明太多道理,要求明确,态度坚决,不看孩子脸色,不妥协、不让步,必须执行。

 

要知道,坚定的态度、毫不妥协、决不让步,比打骂更管用,更能持续和反复使用!

 

原则是,你要想清楚再提要求,一是想想你的要求合理吗,是否考虑了孩子的年龄特征?二是要想想你的要求必须提出吗?是否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三是要有心理准备,一旦要求提出,孩子给你脸色看怎么办?是否能毫不妥协?接下来,当你将“不”、“不行”或其它要求说出口来,你要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决不退让,让孩子从你那儿看不到一点退让、妥协的机会。哪怕这个要求提错了也要执行,执行完了再和孩子沟通。

 

在执行过程中,不要转换主题,不要跑题,直至孩子按要求完成指令或放弃自己的要求或行为为止。如果这时孩子表现出情绪问题,无视它的存在,不同情、不求、不哄,不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哭,转身离开,冷处理、凉着他,还可以告诉他“你先哭吧,哭好了再做”!要清楚孩子的一切行为表现都是演给你看的,那怕这时无论哭的多么伤心,都可能是在演戏,是“皮哭心不哭”,边哭边观察你的反应,千万别上当了。

 

当家长成功地执行了几次这样的要求后,孩子也就开始放弃使用这种无效的把戏了,转而配合家长的要求。因为他知道,不听是不行的,不执行是过不去的。这样家长的权威也同时建立起来了。不要相信“要把孩子当成你的一个平等的朋友”这样的提法,当你想将孩子完全当成自己的朋友时,你可能会变成一个“孙子”、一个“孝子”。

 

你要清楚,你不可能仅仅是他的朋友,更是负有教养责任父母!他需要通过你形成他的价值、态度、人生观、世界观等一切心理品质和行为特点,你的责任不是仅仅为了他一时的高兴而永无止境地妥协、让步。也不需要打骂,打骂是父母无能的表现。尤其是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社会基础已经不复存在,社会观念的生态环境已经消失,这时的打骂已经不简简单单地被孩子理解为是为自己好,而是一种伤害。

 

但就个人而言,我同样认为,“打”不是绝对不能使用的较严厉的手段,但绝不可多用,更不能由着性子使用。需要你有良好的判断力,往往在三岁左右,最早形成较严重的对抗时,偶尔使用一次,选对部位,以示父母坚决的态度,往往会有效果。

 

在这里我还是主张能不用,尽量别用。这里涉及到另一个话题,孩子的人权问题。在西方会被判定为虐待儿童,是一种对儿童的犯罪。多数情况下,打孩子说明父母的控制力出了问题。

 

 

 

 

亲爱的博友,您是0-6岁孩子的家长吗?您在育儿中有什么经验和困惑吗?经验愿与您分享;如果有困惑可给我留言,愿所有的宝宝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程跃 医学学士、发展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著名儿童发展专家。北京金色摇篮潜能教育机构董事长、总裁,金色摇篮潜能开发婴幼园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儿童心理学博士创办婴幼园的“第一人”,“中国学历最高的孩子王”。目前金色摇篮旗下在全国已拥有近百所高端连锁婴幼园。

 

去看看程跃博士创办的七彩摇篮网吧!为您解决早教中的各种问题!http://www.7caiyaolan.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