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江氏文化[四]
http://s15/mw690/6c2d5455gx6BglbzmKW2e&690
江西婺源江湾【萧江宗祠】
由其他姓氏攺为江姓
江姓与我国其他一些大姓相比,来源比较单纯,主要是以国为姓,但也融入了一些不同血缘的族群。据明万历年间江云澍等纂修的新安[萧江大宗谱]记载:该支江氏系出萧氏,萧姓改江姓,后被称为“萧江”。
南唐末年有一位名叫萧桢[一作桢]的人,隐居于安徽歙县之黄墩,改姓为江,是为歙县江氏一世祖。萧桢有三个儿子,长子名董,迁居江西婺源之皋径;次子名威,迁往浙江开化马汪[今属衢州];第三子名郑,移居歙县之溪南。后来,江董的五世孙江文寀又移居婺源旃坑马槽坞,其后裔散居于祁门、黟县、休宁、歙县及外省州县。另据清光绪三年[1877年]江学柳主修的江阴《江氏宗谱》[錦带堂木活字本]载:该族出自歙县黄墩之“萧江”,后裔有分徒闽、蜀者。明朝永乐年间有十七世江喜,官江阴教谕,遂定居青旸,为江阴江氏开基祖。又,1927年吕志卿編輯《古润徐同江氏重修宗谱》载:浙江润州徐同江氏系出萧桢之后,南宋绍兴年间有江肇,字振先,自婺源江家湾迁居润州城南20余里之徐同村,是为徐同江氏始迁祖。此外,江西婺源的一些《萧江家乘》亦有类似记载,可知在安徽、江西、浙江及江苏、福建、四川一带有一部份江氏系由萧氏所改。http://s10/mw690/6c2d5455gx6Bb4hFK5Pa9&690
江西婺源江湾【萧江宗祠】1
http://s6/mw690/6c2d5455gx6Bb4m9QLr25&690 江西婺源江湾【萧江宗祠】2
http://s12/mw690/6c2d5455gx6Bbot1sMj2b&690
江西婺源江湾【萧江宗祠】3
汪姓改江姓者,如清初江起龙,安微歙县人,本名汪瑞仪,有勇力。明崇祯末年,他劝说桂王朱由榔[永历]起兵反清,任左军都督。后发现朱由榔无远谋,恸哭而去,更姓名江起龙,投清军为将领,率部平定闽、粤,破仙霞关,提升为都督佥事,镇守海安,死于海难。
中华姓氏也为各民族所共有,江姓也不例外。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江姓,他们多半是受汉文化的影响而改用汉姓,也有个别出于其他原因而改江姓的。如清代高丽[朝鲜族]之江姓,其族世居德州、三台一带,与汉人江姓起源不同。藏族中也有江姓,清代四川明正土司辖土坪,他的父亲原名坚赞大结,本氏族姓为“坚赞”,后来改姓江,世为土坪地区土酋。回族江姓有江长贵四川盐亭人,行武出身。清咸丰二年[1852年]守桂林,抵御太平天国有功,升任千总,赏戴蓝翎。后被两江总督曾国藩举荐为湖北提督,参加围剿太平天军。1869年调任福建提督,因事夺职。台湾土著中也有江姓。日本侵略军占领台湾时期,台湾土著中有被迫使用日本姓“荒木”者,1945年台湾光复后,这些人重新选用汉姓,改为江姓。另外,日军侵占台湾時期,台湾的江姓人曾被迫改用江本、江川、江上、江岛、江原、江南、江崎之类日本姓,台湾光复后,他们恢复江姓。
此外,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如苗、彝、壮、土家、水、布依、仡佬、纳西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江姓,他们多半是接受汉文化,或受汉文化影响改用汉姓而成。
http://s9/mw690/6c2d5455gx6BbmSLlSEf8&690
婺源江湾古戏台:两侧的对联是“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观人;横批:歌舞升平”。左右的楹联分别是“正剧喜剧悲剧亦真亦幻幕幕揭去;国事家事世事如泣如歌声声道来”。
http://s13/mw690/6c2d5455gx6Bbn4uhDm7c&690
婺源江湾【古戏台】2
http://s15/mw690/6c2d5455gx6BbmQQUmq6e&690
婺源江湾【牌坊】1
http://s14/mw690/6c2d5455gx6BbneUeaF4d&690
婺源江湾【牌坊】2
http://s5/mw690/6c2d5455gx6Bbnm9Zpa84&690
江西婺源江湾【萧江宗祠】1
http://s8/mw690/6c2d5455gx6Bbn9C8rd77&690 江西婺源江湾【萧江宗祠】2
http://s4/mw690/6c2d5455gx6BbmVpZXZc3&690
江西婺源江湾【萧江宗祠】大门石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