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资报酬率」看美白针…与医疗道德!?=上海周末画报邀稿

标签:
美白针风险维它命b维它命c胺基酸谷胱甘肽银杏硫辛酸传明酸糖尿病 |
分类: 黄褐斑、黑斑、美白与激光反跳 |


(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订阅本部落格电子报,以便更方便地阅读全文/超级链接,烦请点击这里)
随着大汪恋与海南岛沸沸扬扬,再看到小S替姊姊出面:「如果媒体晒黑了,去打美白针啦,我买单」。上海周末画报赵编辑「忽然希望」我写一篇关于美白针的看法…
(我知道这篇文章「会得罪很多人」,犹豫了近一个月…)
什么是「美白针」?
二十多年前,台北某皮肤科前辈医师推动「美白针注射」,引起许多争论与挞伐。大约十年前,大S出了本「美容大王」,时髦小姐们开始疯狂追逐美白针;之后台湾医疗环境快速恶化,美白针的赞同派逐渐压过反对声浪,至今蓬勃犹然。
严谨追溯美白针历史,前身应当源自于保肝剂。长久以来,华人肝炎比例偏高,医师因此提供保肝剂的注射。这些「保肝成分」以维它命B群、肝脏胺基酸及谷胱甘肽为主体。随着「大家爱打针」的民族性发挥到了极限,维它命C、银杏萃取物、硫辛酸等营养及抗氧化物质也被加入,然后…忽然发现有些人「变白了」!
也就是说,世界上本来没有美白针—「静脉注射」是如此严肃的侵入行为,为了「美白」这种低阶生命需求,医师「不应该」发明美白针,这也是当年争议与挞伐所在。然而商人是逐利的,群众可以被洗脑…而媒体,本来应当负起正面教育责任~
为什么「美白针」会红火?
毒品所以令人沉迷,当然不因为「有毒」,而是因为「效果明显」。美白针也一样:静脉注射的药效吸收比口服更快速、更完整也更直接。对于爱美的人来说,使用静脉注射方式给予美白、抗氧化成分,「几乎立即获得美白效果」,实在是非常巨大的诱惑。这是「需求面」的状况。
另一方面,针剂成本与收入费用相比,实在是…「利润相当不坏」。这种「几乎立即获得营业金额激励效果」,当然是「供应面」机构难以抵挡的巨大诱惑。
医疗商业化如此,有些医疗是必须的,有些医疗「被必须」了。看看多少网页对美白针的形容,您大概就理解「被必须」的动机有多么强烈…
「美白针采用点滴注射方式,时间大约30分钟,很适合忙碌的上班族抽空治疗。原则上每周施打两到三次,一个疗程十针可以在一个月内打完…美白针的成分可以抑制黑色素生成,促进真皮层的胶原蛋白增生,老化的肌肤在治疗后会重新出现光泽,即使没有化妆,感觉也像上了粉底的感觉一般,白里透红…当然,定期的保养还是需要的,在效果出现以后,建议大家继续接受定期的保养,维持好的效果」
为什么不应当提倡美白针?
身为医师,「医学伦理」永远处在「医学技术」的前位,这是基本准则。历史上太多忽略「不伤害病患」的错误前例;战争中以「医学进步」为借口的恣意实验,最后受伤的不仅仅是受术者、不仅仅是战犯,也将整个医学界的尊严都赔进去。这些价值、前后位的判断与认定,主要依据「生命需求的相对轻重」。
各位很清楚:相对于「伤害健康」这种重大风险,「美容」基本上算是低阶生命需求。更白话地说:「肌肤黑黑的」不会危及健康,「医疗侵入行为」却可能造成不明风险。即便美白针提供些许美白效果,考虑到感染、漏针、心血管液体负担、肾脏与肝脏伤害、人际传染的各种风险,医师不应当「因为美白而提供静脉注射」是非常确定的。「以针剂侵入风险换取区区美白利益」确实违反了「绝不伤害患者」的医师誓言。
哪些人不应当使用美白针?
当今这个浮华的社会,我当然知道「正确的呼吁如微风轻拂,一点效果也没有」。如果各位难以抗拒美白针的巨大诱惑,愿意「为艺术牺牲一切」;还是有些美白针的禁忌必须提醒:
①
②
③
④
⑤
结论:
在医学伦理与医学学理中,美白针至少犯了二个大禁忌:「鼓励针剂使用」与「鼓励药物长期使用」。各位可以发现,随着时代进步,现代医学正尽力减少针剂使用—各位到医疗院所看病,很少被要求打针了吧?疾病尚且不建议针剂,「鼓励使用美白针来美白」本质上就是违反医学进步的怪异思维。
其次,没有医师应当鼓励民众「长期用药」。即使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我们都时时监测,希望快快降低药物依赖。「鼓励药物长期使用」绝不会是正确的医疗行为。
姑且不谈「医疗道德」这么枯燥的题目,就从「投资报酬率」下手:各位冒着不小的健康风险,取得区区的短期美白成果,您认为这种投资是对的吗?再退一万步看,许多美白针成分,像维它命B、C、谷胱甘肽甚至银杏、硫辛酸都有了口服剂型,一样方便、一样有效;您…
还决定挨一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