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肤品的「适合与否」=与中国西安齐医师的观念来往

标签:
宋奉宜邱品齐齐显龙极致护肤品保养品推荐适合安全监测敏感酒糟休闲 |
分类: 肌肤监测 |

写了篇「从「iPKN荧光反应事件」谈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老朋友齐显龙医师留了个回应:
和宋医师虽然没见面,但是网络交流很久了,我先尝试回答一下上面的问题(<=应该是指「为什么消费者要学习肌肤监测,才能够保护自己?」的想法):
对任何化妆品,要注意使用前、使用中的皮肤监测,因为个体对化妆品的反应实在不好预先猜测,监测结果决定是否适合与否。包括任何一个产品都是如此。
于是我说:
您提到「个体对化妆品的反应实在不好预先猜测」是一个新的面向。我们原先只是设定「护肤品必定是安全的、任何人都适合的」。
换句话说,在我的「肌肤监测」概念里,护肤品只有「安全、不安全」二个选项,没有「适合、不适合」的部份。
但是「个体对化妆品的反应实在不好预先猜测」这个想法有点意思:理论上,护肤品既然必定是安全的(安全性等同于食品,所以可以随意贩卖),对于任何个体的反应应当都是类似的,至少确定是同向的(<=不会对某人是好的,对某人是坏的)。
只是上述的想法是「理论上」,这是个现实世界,也许「个体对化妆品的反应各自不同」真地会发生…
齐医师又说了:
我还是认为肌肤监测比较适合判定「适合或不适合」。
但是我觉得,既然您肌肤监测的核心出发点是皮肤对化妆品使用后的反应,也许「适合或不适合」更加有意思。
您判定的安全化妆品,一定适合全部人群吗?我认为很有可能「对某人反应好,对某人反应不好」。觉得至少概念上容易出现漏洞,也不符合化妆品服务个体化。
我又追加了(<=予岂好辩哉…是也!?):
齐医师,您好:
您提到的「适合」与「个体化服务」的部份,我非常赞同。只是这三年认真钻研的结果,我看到了「世间的险恶」,也修正了部份「书上的说法」。
我想这样解释会更清楚些:
①现今的假设与理想,我们都假设「所有护肤品安全、无毒」;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接着做下一个步骤:「提供每个个体,更设计性、针对性的服务」。
②实际现状是,「许多护肤品都有问题」(就像这篇IPKN事件一样);所以我们身为医师(<=健康照护者),必须往源头走一步:「先确定安全护肤品」,下一步才是「个体化建议护肤品使用」。
换句话说,「您判定的安全化妆品,一定适合全部人群么?」这句话是确实存在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用同一种护肤品」(<=不好在这里讨论商业现状,但是您提到的「个体化服务」部份,我们已经执行了)—在「确认安全护肤品的前提下」。
如果您有机会到台湾来,非常、非常诚挚地邀请您到访。
补充说明:
为了避免冗长的说明模糊了本文主旨,先讲「结论」吧:
所谓「护肤品适不适合」,必须在「护肤品都是安全」的前提下才成立!
十多年前,身为「很啰唆、看诊很仔细」的皮肤科医师;我被病患强迫「帮忙阅读护肤品成分表」。为此我还从Amazon邮购了几本成分辞典(<=化妆/护肤品成分表,实在与一般药品成分相差甚大)。后来阴错阳差地成为许多国际护肤品公司外部顾问、代言。
台湾的邱医师、西安的齐医师以及我,这些很认真的医师们都想「更深入地了解护肤品,从而为使用者做更好、更适合的选择」。
然而我们都错了!
许多「理所当然」的现状中,都存在着必须先满足的「潜在前提」。以「更好、更适合的选择」为例,「任何选择都必须是安全的」其实就是潜在前提—白话地说;就是「先确定食品安全,再选择烹调方式」是基本逻辑。如果食品不安全,任何烹调都没有意义!
经过真实肌肤监测的考验与淬炼,我们穿过了这个迷雾。从观察邱医师的部落格文章,我认为他也渐渐理解了—在没有肌肤监测的实战下,他竟然也能理解,显然读书功夫下得很深。就我自己的观察,邱医师在这半年来连续发表了几篇文章,意义大概是这样的(<=这是我认为的,未必符合邱医师的本意):
化妆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后监测(PMS):单一成分的长期风险是可能的。「护肤品成分」不应该只注重「急性接触性皮肤炎」等短期风险。
成分表上看不到的秘密—不纯物:因为原物料的不可测性,除上述单一成分外,成品内的成分交互作用、有效意义、副作用风险等,也应该要有监测;甚至是长期监测。
是装傻还是故意?:除了原物料不可测,厂商的道德似乎也不可测?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显然是急切需要的。
「医学」美容早已名存实亡:台湾的「医学」美容已经…「道德似乎也不可测?」
在这些「现实」前提下;我们才会不断提出从「IPKNBB霜乌龙事件?」谈「只有长期监测,真正看到细胞不受损才是硬道理」、「使用后皮肤真正变好才是硬道理」:从另一篇部落格文章谈「成分表的阅读」及谁能够真正「了解」护肤品?只有「正确肌肤监测」才是真的这许多文章。
我不是不清楚这个娑婆世界中,「逻辑得很清楚」往往代表「冷酷、不合群、不够圆融…」这些意义。但是面对一般事物,我们都认同「乡愿,德之贼也」。在人命攸关的健康议题上,竟然还出现「道德妥协」,那…医疗人员的专业何在?伦理何在?
补充阅读:
呼吁建立「使用护肤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
从「IPKNBB霜乌龙事件?」谈「只有长期监测,真正看到细胞不受损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