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一定要」推广肌肤监测?

(2011-01-11 22:01:04)
标签:

肌肤监测

伍氏灯

上市后

追踪

監測

pms

护肤品

伤害

风险

控管

健康

分类: 肌肤监测

(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订阅本部落格电子报,以便更方便地阅读全文/超级链接,烦请点击这里

今天写信给一位大陆的新朋友,解释自己对肌肤监测的迫急感。自从台湾开设「肌肤监测」课,随着第一梯次与第二梯次的上课,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想法。

也许是使命!?

有些大 陆医师想到诊所来学习。台湾颇有些医师来过了,猜想是「贵远贱近」的陈俗,这些想法倒是在彼岸有几位皮肤科同侪认同,其中也包括了非医疗的朋友。

经过许多努力,我试着说服某出版社考虑出书终究是本「面向民众」的书本,太专业的「图谱」显然令人兴趣缺缺。我想做的题目有点惊悚:从学理、逻辑与实际来看,目前的保养品几乎都难免有害。之所以盼望推动肌肤监测,无非是从「结果论」去监测保养品。也许一段时间后(<=估计至少是十年),全世界的保养品都成为「真正对皮肤是好的」。

为什么保养品难免有害?基本上这些保养品的设计与配方仍然难脱「化学思维」;即便是自称「保养品警察」,对莫名营销批评甚多的葆拉培冈(Paula Begoun),仍旧没有证明「她的论点如何确保使用者的长期安全」。

如果各位对药物熟悉,就会知道所有药物上市之后,会有所谓的上市后监测PMS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借着PMS,我们知道Aspirin除了止痛之外,还可以预防心血栓。知道Thalidomide除了止孕吐,也会造成畸形胎儿。这是全球临床医师持续对药物监测作出的共同贡献

然而我们却不知道,每天使用的清洁品、保养品、防晒乳中,常见的接口活性剂、防腐剂等成分,在「不引发短期接触性/刺激性皮肤炎」的前提下,它们的「长期使用」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好处,或坏处?

这就是医学界(特别是皮肤科医学界)应该对世界再度贡献的地方我们在第一线持续监测,可以告知政府「哪一种外用药物,会产生不可测风险」(<=外用药物藉由表皮吸收,作用于全身。假设对吸收处的表皮不友善,猜测对身上的细胞也不会太友善),哪一种雷射仪器的有效与安全边界如何?哪一个保养品才是「真正长期安全」的?

我们不再信任任何口沫横飞的人,不再信任任何品牌的说词。我们需要的只是证据:长期监测的证据。谁对皮肤是好的,皮肤就会「逐渐」演变出好的样子

对于「肌肤监测」的推广,随着医学美容的疯狂盛行,我相信时间到了这三年多以来,我看到敏感肌肤逐渐演变成酒糟;看到飞梭雷射的盛行,使得情况恶化得飞快;我看到伤害的快速累积,因此相信觉醒的即将到来

再强调一次:对于肌肤监测,我不过是个先行的观察者。身为临床开业医师,我所能够做的,只有尽力累积并归纳临床经验。肌肤监测从蔡老师的手上传给我,我尽力整理「经验医学」的开始阶段。当因缘具足的时候,会有更厉害的高手出现,带领我们走过「统计医学」与「证据医学」领域。

于是肌肤监测成为正式学门医师们确实需要这样的「眼睛」

补充阅读:

长期、大量的实体数据;唯一「有科学证据的安全」!

从「大陆禁用/召回减肥药曲美」谈长期监控系统之必要

肌肤监测是否可以「预测」保养品伤害?格友来函

肌肤监测的第二段伍氏灯影像

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

从「iPKN BB霜乌龙事件?」谈「只有长期监测,真正看到细胞不受损才是硬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爸爸
后一篇:屈原「國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