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养品/护肤品/护唇膏…安全鉴定」

标签:
保养品护肤品护唇膏鉴定硬道理肌肤监测成分表齐显龙魔鬼终结者健康 |
分类: 肌肤监测 |
(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订阅本部落格电子报,以便更方便地阅读全文/超级链接,烦请点击这里)
张丽卿老师发表了篇「"八种检验化妆品好坏的方法" 错误信息大公开!」,本来不打算发表评论(<=随便「不称赞」总会得罪人…)。结果大陆时讯论坛转载之后,医师们出现了「这个是权威的吗?当初说出那些方法的人也是专家来的…」、「可以告诉我们的正确的化妆品的鉴定吗?」的声音。
另外,因为诉求温和的BBCream,敏感肌天天使用也没关系?=BAZAAR哈波杂志2月号引发的关于「对BB霜的怨念」以及后续发言…一文,果然「愈烧愈烈」;许多大陆朋友要求「鉴定保养品」、「鉴定护唇霜」。我回答了几位之后,决定专门写一篇文章,一次完整、仔细地说清楚。
「原则」比「案例」重要!
习惯看这个部落格文章的好朋友一定有个感觉,我的说理很仔细,但是也很啰唆。这是教学久了,自然理解「被沟通者」的盲点在哪里,因此会有事先说清楚的意向。
喜欢这样比喻「教导」与「学习」二者的关系—比如教导画画。老师教导画颗树,有些老师从一片一片树叶教起,另外有些老师直接教导树干的神髓。前者可能要点上数百点的树叶,才能隐约透露出低矮灌木丛与高耸巨木群的差异。后者,只要几笔挺拔而卓奇的硬骨干,或是细枝蔓杂交错,灌巨之间的差异立刻就明显起来。
之前「学」看书,一律教导我们「先看目录,再看序;封背的摘要也是重点」。然则我们一拿到书,往往迫不及待地一页一页翻看;直到书已阅尽,也未必能够说出这本书的主要精神。进入密林中,往往看不到整个雨林的气候变迁、生态分布等大结构。
之前学习许多知识,特别是临床经验的传授,教导的老师往往不断地介绍经验。这种「经验传承」对于已经入门的中阶弟子来说,是非常好的学习。但对初阶弟子来说,过多芜杂的经验讨论,没有好好地系统整理,当然堕入了五里雾中…
换句话说,对于学习者来说,特别是初学者;「原则」的阐释比「个别案例」重要许多!藉由原则阐释的不断反复操作,初学者对个案讨论才能够直观切入,「非离言语、非不离言语!」
「保养品/护肤品/护唇膏鉴定」的现实难度
在青春痘与维它命A醇?谈「单一成分」与「终端产品」文中,我们已经很清楚地阐释了「成分安全≠产品安全」这个概念。加上保养品成分的日新月异、保养品成分的长期效应、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未明、成分与容器…许多变因,「保养/护肤终端产品的鉴定」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各位「不相信」,请想象一个「科幻场景」:魔鬼终结者(terminator)为了毁灭人类,从未来带来某种「新毒素」,2011年的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有能力鉴定出来吗?当然没有…(<=这个成分还没有「被发明」,我们怎么可能知道它的存在?既然不知道,当然不会去鉴定它~)
换句话说,许多现在不知道有毒(<=「细胞不喜欢」)的成分,我们要鉴定什么呢?
(补充说明:目前对保养品成分的理解,都只是「没有短期伤害」。至于「长期伤害的可能」,因为保养/护肤品没有上市后追踪体系(PMS),因此无法得知)
无论成分宣称如何,对细胞好的,细胞就会变好…
从上面的理解切入,各位很容易明白:「从成分鉴定下手,基本上是一条盲路」。
幸好医疗上鉴定毒素的切入手段还有一种:直接做动物实验。也就是说,无论魔鬼终结者带来的成分如何新颖,它的目的终究是「伤害人类」。换句话说,「找个人来,用了,活=>可以。用了,死=>坏东西」是最直接、有效的切入方式。
如同我在关于保养品护肤品使用的两岸医师对话、保养品的适合与否=与西安齐显龙医师的观念来往与选择安全保养品=再谈正确肌肤检测几篇文章中表示的,「直接观察皮肤细胞反应,才是鉴定保养/护肤品效果与副作用最正确的方式」。
「使用后皮肤真正变好才是硬道理」,不是吗?
最后,用主题:瑞升体系对于「询问其它保养产品」的正式声明文中的一句话作为结论吧—如果各位真正想做「使用的保养护肤品安全与否」相关鉴定…
「如果各位愿意自行尝试任何产品,又相信我们的医疗信念,所有瑞升体系的医疗同仁很乐意为帮各位作一些免费的追踪检测服务」。
补充阅读:
("八种检验化妆品好坏的方法" 错误信息大公开!=大陆论坛引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