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敏感肌與酒糟肌的肌戒毒皮膚重建
敏感肌與酒糟肌的肌戒
毒皮膚重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53,221
  • 关注人气:3,9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成分表阅读」对「保养品使用者」之意义

(2011-01-06 18:27:20)
标签:

酒糟

玫瑰痤疮

敏感

肌肤检测

齐显龙

邱品齐

张丽卿

牛尔

成分表

护肤品

健康

分类: 肌肤监测

(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订阅本部落格电子报,以便更方便地阅读全文/超级链接,烦请点击这里

经过几次往谈,写了篇保养品的「适合与否」的文章,大陆的齐医师给了个响应

您好:

非常详实细致的分析和说理。赞叹您治学的严谨。

关于「适合」和「安全」的讨论,我觉得仍然会持续下去。

立足于现在的化妆品现状,无法确定哪种产品绝对安全。因为化妆品使用的实质:化妆品+个体皮肤状态+生活环境、习惯等。例如夹杂某些敏感皮肤状态的时候,原来安全或许会变为不安全

但是我认为:无论如何, 邱 医师的PMS观点,您的「肌肤监测」,我提出的「化妆品咨询师」都是值得深入进行的方向,如果能将这几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或许会成为皮肤科或化妆品专业下的一个交叉学科或者亚专业,前途很光明。

但是现在认识到重要性的人还很少。

我的回应是(<=予岂好辩哉…然也!?)

医师,您好:

关于「化妆品使用的实质:化妆品+个体皮肤状态+生活环境、习惯等。例如夹杂某些敏感皮肤状态的时候,原来安全或许会变为不安全」的部份,有更多讨论的空间—您说的是「橘越淮成枳」,我说的是「玫瑰不管叫做什么名字,应当一样芬芳」。

有时间我会好好地写一篇相关讨论。(<=就是这一篇)

另外,「 邱 医师的PMS观点,您的「肌肤监测」,我提出的「化妆品咨询师」」其实是同一件事:

没有肌肤监测,无法讨论PMS:

事实上,PMS这个概念就是长期监控的意思

我在二年前提出「对保养品成品做PMS监控」的时候,大家都没有类似观念。这不是「大家来抢头香」的无谓争执;只是阐明「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真理最后必然殊途同归」。

再强调一次,无谓引发「谁做前、谁做后」这种争论;只是强调「最后大家都同意保养品成品必须PMS」。

您的化妆品咨询师,也必须透过某种现场可执行的监控方式,才能广为训练与流传:

试想;全世界每年出产这么多种「新」成分;一位很认真的护肤品咨询师(<=无论是医师,或是护理人员),光是学习新成分、使用新成分、认识新成分确实的作用,大概一年时光就过去了。明年,又有300种新成分

换句话说,新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制成产品之后的优点与缺点都来不及理解(<=还不论「不同厂家、不同规格、不同等级;却相同标示」这个问题),这样在现实世界的应用执行是有问题的

比方说「某成品的伤害」,究竟源自于新成分,还是源自于「新成分很好,但是搭配的配角成分很烂」,或者「主角与配角均优,只是配方、比例、酸碱值…有问题」;这许许多多的交互因子,如果依照数学上排列组合的计算,恐怕是天文数字般地纷杂。

再强调一次:这些现实世界中纷杂难解的综合条件,以「阅读成分表」方式切入,是无法应用、执行的

证据(<=我观察到的心得):

张丽卿老师推动成分表阅读至今, 邱品齐 医师与 牛尔 先生也加入了类似概念(<=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推动)。

老师近期写了保养品该回避哪些成分(2010/06/18)、无防腐剂化妆品的新风险(2010/04/19);对于「单纯阅读成分,不暸解配方精神」的读者颇感「无奈」

医师则逐渐发现「成分是需要监测的」化妆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后监测PMS;2010/05/07)、后来发现「成份合理,不表示成品安全;所以成品的效果也要监控」成分表上看不到的秘密不纯物;2010/08/20),最后告诉我们「厂商可能不诚实」是装傻还是故意;2010/10/12)或「推荐者也未必可靠」医学美容早已名存实亡;2010/10/19)

牛尔先生更「干脆」,从「教导阅读成分表」跳到「教导DIY」,后来干脆「自己下海做保养品,方便原料成分质量、等级的确认」。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因为这是个现实世界,不可控因素太多了!

保养品「成份相同,不表示完全相同」

2009年,我们提出不是所有含PGA成分的产品我们相信这个看法;最主要的原因是「经过长期肌肤检测监控,我们发现「同名不同物」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到了2010年,我们又写了不是所有的左旋C都一样的文章,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前几天,台湾媒体记者因为「台中荣总伪药事件」打电话来访问我; 谈到某 医师说「使用三合一美白霜…过敏或过度刺激皮肤发红、不舒服…黑色素掉到真皮层、反而变成黑色素分布不均的症状」这些风险,谈到「三年多前,我们已经停止使用三合一药膏」的「先见之明」。对于我们竟然超前了这个时代的观念,她表现出非常讶异的口气。

「为什么您们会知道三合一的风险?其它文献都还没确定呀?」她说。

长期的肌肤检测告诉我们,这个药膏会破坏皮肤的基本结构」我回答。

「保养品规范」的实际现状与能力限制

谈到「毒性/伤害成分检测」,一般人的标准疑问是:

l          厂商(<=特别是「国际大厂」)不是都有自我把关吗?他们不知道这些成分是有毒的?

l          政府没有把关吗?他们不是有很多「不准添加成份」的规定?

这些疑问,其实是对「检测」与「自然」这二个哲学本质的理解不够透澈

l          厂商的自我把关:所谓「厂商」的自我把关,现状是「无任何急性接触性皮肤炎」以及「不添加法令规定已知有伤害性的成分」。其中「急性接触性皮肤炎」的避免,不表示「慢性累积性伤害」的避免(<=这就是上市后监测;PMS的精神所在)。而所谓「法令规定…已知伤害」的部份,可以与下段「政府把关」一起讨论。

l          政府对于「有害成分」的把关:请容许我说个故事:

人类在1970年发现B型肝炎病毒,然而B型肝炎的存在,却远远早于这个「发现」。也是说,就算没有「发现」B型肝炎病毒,人类还是会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伤害

这是什么意思呢?假设某个成分「因为人类现时科技能力的问题,无法被发现」,并不表示「这个成分不会影响人体;无论是好处或坏处」。但是「因为人类现时科技能力的问题,无法被发现」,所以政府不会将之列管,当然不会因此「把关」

政府不将之列管,不表示「您不会受到该成分的影响」

只有「真实细胞反应」,才是「真正的检测!」

如果您了解了上述「现实科技的极限」,就可以真正理解「肌肤检测(<=真实细胞反应检测)」的意义:无论使用什么样的产品/成分/疗程,结果是好的(<=细胞喜欢),皮肤的正常结构就会逐渐恢复。如果细胞不喜欢,皮肤的正常结构就会逐渐破坏

这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厂商、任何专家、任何说辞、任何成分、任何…只相信可见证的、不断追踪的肌肤检测」的核心意义—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

只有不断肌肤检测,才能够改善、甚至疗愈敏感/玫瑰痤疮的肌肤!

最后,补充一些「为什么成分表未必可靠」的业内信息:

以下是格友5047(<=他是保养品专业人士,有设计与制造的经验)在部落格的回应与我的来往

因为化妆品的制程及原物料规格,都无法与药品相比较。

这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

药品用的基剂材料,看INCI的名字会跟化妆品用一样,但质量差很多。有没有药品GMP的规格,是很重要的...

我的回应是:

「因为化妆品的制程及原物料规格药品用的基剂材料……药品GMP的规格…」=我想您这句话,应该可以很清楚地解释「为什么单纯读成分表,无法确定保养品的等级安全、作用与价格等因素」了…

他的回应是:

是的...

老实说,目前化妆品原料的规格把关,全都在原料商的道德约束及化妆品制造商的道德约束。这两个变因很难控制,一定要很小心的去把关及坚持…

我的回应是:

任何一个行业,要靠业内的道德维护消费者安全,基本上必须:

1.      业者对真相的认知:基于「性善论」,没有人会刻意贩卖有害成分

2.      外部法规的规范:比如说:「医师不准与患者谈恋爱」,就要靠「医师自律」与「医界舆论」…

补充一个「八卦」:大约在三年前,我才知道「原来不同等级的玫瑰精油,价差可以从每公斤2000元到870,000元…」

补充阅读:

保养品的「适合与否」=与大陆齐医师的观念来往=台湾宋奉宜医师格文引用

保养品该回避哪些成分

无防腐剂化妆品的新风险

化妆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后监测PMS

成分表上看不到的秘密不纯物

是装傻还是故意

医学美容早已名存实亡

不是所有含PGA成分的产品我们都相信;谈瑞升PGA与PGA

不是所有的左旋C都一样

中荣送病患美白霜竟是伪药=广告/新闻阅读

B型肝炎病毒

不要相信任何人…

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

主题:玫瑰痤疮/敏感性肌肤解答之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