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成分表阅读」对「保养品使用者」之意义
(2011-01-06 18:27:20)
标签:
酒糟玫瑰痤疮敏感肌肤检测齐显龙邱品齐张丽卿牛尔成分表护肤品健康 |
分类: 肌肤监测 |
(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订阅本部落格电子报,以便更方便地阅读全文/超级链接,烦请点击这里)
经过几次往谈,写了篇保养品的「适合与否」的文章,大陆的齐医师给了个响应:
您好:
非常详实细致的分析和说理。赞叹您治学的严谨。
关于「适合」和「安全」的讨论,我觉得仍然会持续下去。
立足于现在的化妆品现状,无法确定哪种产品绝对安全。因为化妆品使用的实质:化妆品+个体皮肤状态+生活环境、习惯等。例如夹杂某些敏感皮肤状态的时候,原来安全或许会变为不安全。
但是我认为:无论如何, 邱 医师的PMS观点,您的「肌肤监测」,我提出的「化妆品咨询师」都是值得深入进行的方向,如果能将这几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或许会成为皮肤科或化妆品专业下的一个交叉学科或者亚专业,前途很光明。
但是现在认识到重要性的人还很少。
我的回应是(<=予岂好辩哉…然也!?)
齐医师,您好:
关于「化妆品使用的实质:化妆品+个体皮肤状态+生活环境、习惯等。例如夹杂某些敏感皮肤状态的时候,原来安全或许会变为不安全」的部份,有更多讨论的空间—您说的是「橘越淮成枳」,我说的是「玫瑰不管叫做什么名字,应当一样芬芳」。
有时间我会好好地写一篇相关讨论。(<=就是这一篇)
另外,「 邱 医师的PMS观点,您的「肌肤监测」,我提出的「化妆品咨询师」」其实是同一件事:
没有肌肤监测,无法讨论PMS:
事实上,PMS这个概念就是长期监控的意思。
我在二年前提出「对保养品成品做PMS监控」的时候,大家都没有类似观念。这不是「大家来抢头香」的无谓争执;只是阐明「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真理最后必然殊途同归」。
再强调一次,无谓引发「谁做前、谁做后」这种争论;只是强调「最后大家都同意保养品成品必须PMS」。
您的化妆品咨询师,也必须透过某种现场可执行的监控方式,才能广为训练与流传:
试想;全世界每年出产这么多种「新」成分;一位很认真的护肤品咨询师(<=无论是医师,或是护理人员),光是学习新成分、使用新成分、认识新成分确实的作用,大概一年时光就过去了。明年,又有300种新成分…
换句话说,新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制成产品之后的优点与缺点都来不及理解(<=还不论「不同厂家、不同规格、不同等级;却相同标示」这个问题),这样在现实世界的应用执行是有问题的。
比方说「某成品的伤害」,究竟源自于新成分,还是源自于「新成分很好,但是搭配的配角成分很烂」,或者「主角与配角均优,只是配方、比例、酸碱值…有问题」;这许许多多的交互因子,如果依照数学上排列组合的计算,恐怕是天文数字般地纷杂。
再强调一次:这些现实世界中纷杂难解的综合条件,以「阅读成分表」方式切入,是无法应用、执行的。
证据(<=我观察到的心得):
张丽卿老师推动成分表阅读至今, 邱品齐 医师与 牛尔 先生也加入了类似概念(<=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推动)。
张老师近期写了保养品该回避哪些成分(2010/06/18)、无防腐剂化妆品的新风险(2010/04/19);对于「单纯阅读成分,不暸解配方精神」的读者颇感「无奈」。
邱医师则逐渐发现「成分是需要监测的」(化妆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后监测PMS;2010/05/07)、后来发现「成份合理,不表示成品安全;所以成品的效果也要监控」(成分表上看不到的秘密不纯物;2010/08/20),最后告诉我们「厂商可能不诚实」(是装傻还是故意;2010/10/12)或「推荐者也未必可靠」(医学美容早已名存实亡;2010/10/19)
牛尔先生更「干脆」,从「教导阅读成分表」跳到「教导DIY」,后来干脆「自己下海做保养品,方便原料成分质量、等级的确认」。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因为这是个现实世界,不可控因素太多了!
保养品「成份相同,不表示完全相同」
2009年,我们提出不是所有含PGA成分的产品我们都相信这个看法;最主要的原因是「经过长期肌肤检测监控,我们发现「同名不同物」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到了2010年,我们又写了不是所有的左旋C都一样的文章,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前几天,台湾媒体记者因为「台中荣总伪药事件」打电话来访问我; 谈到某 医师说「使用三合一美白霜…过敏或过度刺激皮肤发红、不舒服…黑色素掉到真皮层、反而变成黑色素分布不均的症状」这些风险,谈到「三年多前,我们已经停止使用三合一药膏」的「先见之明」。对于我们竟然超前了这个时代的观念,她表现出非常讶异的口气。
「为什么您们会知道三合一的风险?其它文献都还没确定呀?」她说。
「长期的肌肤检测告诉我们,这个药膏会破坏皮肤的基本结构」我回答。
「保养品规范」的实际现状与能力限制
谈到「毒性/伤害成分检测」,一般人的标准疑问是:
l
l
这些疑问,其实是对「检测」与「自然」这二个哲学本质的理解不够透澈:
l
l
人类在1970年发现B型肝炎病毒,然而B型肝炎的存在,却远远早于这个「发现」。也是说,就算没有「发现」B型肝炎病毒,人类还是会受到B型肝炎病毒的伤害。
这是什么意思呢?假设某个成分「因为人类现时科技能力的问题,无法被发现」,并不表示「这个成分不会影响人体;无论是好处或坏处」。但是「因为人类现时科技能力的问题,无法被发现」,所以政府不会将之列管,当然不会因此「把关」。
政府不将之列管,不表示「您不会受到该成分的影响」。
只有「真实细胞反应」,才是「真正的检测!」
如果您了解了上述「现实科技的极限」,就可以真正理解「肌肤检测(<=真实细胞反应检测)」的意义:无论使用什么样的产品/成分/疗程,结果是好的(<=细胞喜欢),皮肤的正常结构就会逐渐恢复。如果细胞不喜欢,皮肤的正常结构就会逐渐破坏。
这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厂商、任何专家、任何说辞、任何成分、任何…只相信可见证的、不断追踪的肌肤检测」的核心意义—呼吁建立「使用保养品/疗程时,请随时监测肌肤反应」的正确心态!
只有不断肌肤检测,才能够改善、甚至疗愈敏感/玫瑰痤疮的肌肤!
最后,补充一些「为什么成分表未必可靠」的业内信息:
以下是格友5047(<=他是保养品专业人士,有设计与制造的经验)在部落格的回应与我的来往:
因为化妆品的制程及原物料规格,都无法与药品相比较。
这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
药品用的基剂材料,看INCI的名字会跟化妆品用一样,但质量差很多。有没有药品GMP的规格,是很重要的...
我的回应是:
「因为化妆品的制程及原物料规格…药品用的基剂材料……药品GMP的规格…」=我想您这句话,应该可以很清楚地解释「为什么单纯读成分表,无法确定保养品的等级、安全、作用与价格等因素」了…
他的回应是:
是的...
老实说,目前化妆品原料的规格把关,全都在原料商的道德约束及化妆品制造商的道德约束。这两个变因很难控制,一定要很小心的去把关及坚持…
我的回应是:
任何一个行业,要靠业内的道德维护消费者安全,基本上必须:
1.
2.
补充一个「八卦」:大约在三年前,我才知道「原来不同等级的玫瑰精油,价差可以从每公斤2000元到870,000元…」
补充阅读:
保养品的「适合与否」=与大陆齐医师的观念来往=台湾宋奉宜医师格文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