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成分也需要上市后监测(PMS)=邱品齐医师格文引用
(2011-01-06 18:08:47)
标签:
pms敏感保养品护肤品风险肌肤监测牛尔邱品齐成分酒糟健康 |
分类: 肌肤监测 |
(如果您在海外,想要订阅本部落格电子报,以便更方便地阅读全文/超级链接,烦请点击这里)
以下是 邱 医师的文章:
在药品的部分「药物安全监测」(Pharmaco-vigilance)是很重要的
它是一门监测、评估、了解及预防
任何可能因药物引起之不良反应(AE)的科学及相关活动
而药物的上市后监测(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PMS)
就是药物安全监测中重要的一环
而且这也是目前任何新药一定要做的事
化妆品成分从以前就被认为是十分安全的
市场上也没有相当严谨或完整的成分上市后监控系统
近几年来新的化妆品成分更替越来越快
生技性成分也越来越多(像是奈米原料、生长因子、DNA、RNA、干细胞…等等)
这些成分上市前其实都很缺乏人类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报告
无论是对于各种身体细胞或是器官来说都是如此
成分上市之后就以营销的诉求大力在市场上放送
一堆人就尝鲜买回去用但这样的风险真的是很大
像是2004~2005年就上市的Idebenone(Hydroxydecy lubiquinone,艾地苯)
Idebenone是脂溶性橘色抗氧化物质
这是人工合成的新成分当时被诉求是相当有效的抗氧化成分
于是成分被大力广告营销而且被多个厂牌所使用
但有产品上市后就发现产品容易因为氧化而变色于是之后不到一年就改配方
此外也发现使用者在初期可能会产生轻微到中度的刺激感及痒感
甚至可能产生脱屑及红疹的现象
于是建议使用者在购买产品前最好先行试用 一两 周
而且不要同时与其它具有去角质效果及酸性的成份一起使用
但之后文献上还是发现数例使用Idebenone造成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
1.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to hydroxydecyl ubiquinone (idebenone) following application of anti-ageing cosmetic cream
于是厂商不得不改成分把Idebenone跟其它长链分子结合变成酯类
像是改成Idebenone dipalmitoyl glycerate就是个方式
目前为止看来这成分的安全性是比Idebenone高但至于实效性差异仍有待确认
由于现在化妆品市场很竞争
很多成分上市前安全评估时间都不够长
上市后如果也没有相关监测的话
对于消费者其实是很危险的
买了一堆很贵的东西回去用
但对皮肤来说可能没有好处甚至还有害
新的成分并不一定会比较安全有效
对于皮肤来说也不一定会比较好
成分的安全性是要经过严谨测试及时间验证的
但这些都不是从广告或宣称可以看出来的
这部分真的很值得卫生相关单位早点因应
以免以后造成消费者重大伤害后再亡羊补牢就来不及了
补充说明:
与 邱 医师相识几年,彼此也切磋、交流一些观念。PMS的这个观念,熟悉极致的朋友应该并不陌生。
选引 邱 医师这篇文章,其实想补充更多一些。
熟悉药理学的朋友都知道,「单一成分」的优缺点(有效vs.副作用)与「复合成分」的优缺点是完全不一样的。A成分造成心血管扩张,降低血压;B成分预防血液凝结(帮助血液稀薄!?);分开使用都可以减少堵塞性中风机率,合并使用时会不会导致出血性中风?
我的意思是说,「单一成分」的PMS固然重要,「完整成品」的PMS才是事实的真相!就算单一成分PMS非常安全,谁知道组合之后的「终端产品」长期安全性如何?
很 高兴邱 医师注意到了化妆/保养品界PMS的缺失(<=请容我提醒一下,不是「市场上也没有相当严谨或完整的成分上市后监控系统」,而是从来不曾有这样的思维)。如果各位同意,长期肌肤检测与追踪至少是PMS制度的最起码开始。
后续阅读:
主题:酒糟/敏感性肌肤解答之四十三=对于「名牌」保养品的疑惑
只要美白不要命?谈「错误美白思维」带来的健康伤害=201004医美人杂志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