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日据新加坡时期文物

标签:
旅游 |
分类: 博展观迹 |
我来黄兴捐赠文物展主要是为了看这部分内容,观后确实收获颇丰。虽然说明比较简略,需要自己挨个琢磨。
此黄兴非辛亥革命元勋之黄兴,乃当代新加坡华人收藏家是也,本展展品209件套来自其向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千余件捐赠。展览分三部分,即反映东南亚华人生活、日据时期的历史证据、紫砂壶欣赏。
1942年伪满邮票加盖“纪念新嘉(加)坡复归我东亚”字样。日军随后将新加坡岛改称“昭南岛”,我发现通信依然使用英语。
1943年日本占领菲律宾的巴丹/科雷吉多一周年纪念封
1943年(我觉得应该从1944年2月算起)日军占领新加坡两周年纪念封
日占马来亚发行的“邮便贮金百万弗突破纪念”明信片
日军为惩罚新加坡华侨积极支援中国抗战,强迫他们交纳巨额“奉纳金”,这是由“昭南岛华侨协会”开据的收据。注意日期为1942年4月18日,恰好是美国首次袭击东京的日子。
日据时期“昭南特别市政厅管理华侨协会会员”胸章,直径3厘米。
华人配给卡
展出了多种款式的日军军票,我拍摄了一分、十元和一千元面值。上面都煞有介事地印着“日本政府许诺按需支付”
1945年9月3日槟城解放日纪念信封
盟军在日军五元军票上加盖VJ(击败日本胜利日)及“严酷记忆1942—1945”标志
这是日军在新加坡最后一天使用日治邮戳的明信片,日期为皇纪2605年(1945年)9月5日,邮戳下方片假名为“马来”。
日据时期华人的结婚照,面无喜色。
日军炫耀“赫赫武功”的明信片,包括进攻香港黄泥涌、印尼巴厘巴板的场面。
根据片假名,我判断是美化日军在缅甸曼德勒入城、攻占仁安羌。
一家鼓唇摇舌的报纸创刊,居然引来东条和岛田发词祝贺。
回头再看一些第一部分的展品。这是成化二年(1466年)延平府文庙的礼器
民国早期,我们的称号是“大中华民国”
新中国建国后,东南亚华人的结婚证书有的继续沿用民国年号,有的改用干支纪年。
从历史课本封面看,讲述的应该是英国殖民时期、日据时期和新加坡独立时期的内容。
1966年朝日新闻的推断太吓人:中国每年制造五十枚蘑菇弹,现在已有百余。
文革时期中国银行与新加坡当局的斗争
封面是山鹰之国的人物,看来当时新加坡革命人民也是心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