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小儿辩日》知识点

(2010-12-28 18:55:19)
标签:

杂谈

分类: 课文学习

《两小儿辩日》知识点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内容分析:

《两小二辩日》选自《列子·汤问》中的一则传说故事。文中记叙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各凭自己的直觉,认定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的人远近不同,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对此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尽,学习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故事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词语注释:

辩斗:辩论,争论。

其:他们。 

故:原因,缘故。

曰:说。

以:以为,认为。 

去:离。 

日中:正午。 

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及:到。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此:这。 

为:是。 

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决:裁决,判断。 

孰:谁。 

汝:你。  

知:通“智”,智慧。

 

★原文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学,在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就上前问缘故。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而正午时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到正午时却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时候小而近的时候大吗?”

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天气阴冷,到正午时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也不能做出判断。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

 

★科学知识:

  孔子不能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是因为受当时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人们根本无法确切地知道太阳与我们的距离关系。但现在,我们已经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了。

  一天之中,气温的高低与太阳照射的情况有密切的关系。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阳光斜射地面,接受到的热量比较少。接着太阳不断升高,更多的阳光照射到地面,地温不断上升,气温(即大气温度)也随之升高。到了正午,太阳直射地面,这时地温达到最高。但由于空气传播的关系,气温要到午后2点左右才达到一天中的最高点。一般说来,在一天中气温的高低与太阳的远近没有关系。

  我们肉眼所见的一天中太阳大小差异也与远近没有关系。而主要是由光线造成的错觉导致的。日出和日落时,阳光斜射,受大气影响,我们往往会看到比实际更大的“太阳”。中午,太阳挂在正空中,阳光直射,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太阳。

 

★孔子的教育生涯: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7、8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的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学生中有比他只小6岁的颜路(颜回之父),有比他只小9岁的子路。子路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

  第二阶段:自37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这18年中,孔子虽有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上授徒。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孔子的威望已经树立起来。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分从了政。

  第三阶段:自68岁(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去世,共5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他虽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