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胜者有五”
(2014-12-28 00:44:18)
标签:
管理孙子兵法谋攻篇资材生管 |
分类: 管理论文 |
——始作于西元2014年8月1日PM11:42分
自幼,便颇喜传统文化,或许与儿时,祖父的一些传统教育有关,约莫三四岁时始,祖父便教了我许多零零碎碎的传统文化,当时,摄于祖父的威严,也跟着读了不少,不过,当时连字都不识得一个,多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但影响深远,现时还记得许多,如众所周知的《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也有不知名的(现在为止,百度谷歌均搜索不到的):”读书读书,读得书来胜斗丘,白天不怕人来盗,夜晚不怕贼来偷“,大意是书读到肚子里(传统说法),比一斗丘田还要强的多,不怕被人偷盗;也有对联:”东来紫气西来福“,倒是较为奇怪的是《三字经》似乎没有教过我,只记得他和我讲过”孟母三迁“的故事。祖父逝世十周年有余,生前是忠实的党员(我对此又相当不屑),一国家干部,到现在为止,我都还没大搞懂,传统文化在大陆一直不受重视,为何他仍然要教我那么多的传统文化。
西元1993年始,迷上《三字经》,发现这《三字经》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哲理深远,更重要的是,《三字经》浓缩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喜欢历史更有帮助,一部二十四史,更是浓缩在《三字经》中,并用了较大的篇幅进行了介绍与说明。”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此言不虚,对个人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也有相当的帮助。原在昆山某公司,有公司高层给我称呼”田博士“,是对我的知识面较广的一种鼓励与肯定(当然,个性不好的否定与此无关)。其实,我很多的知识,都是来源于《三字经》,因为《三字经》言简意赅,能知其大略,想知道详细的意思,除了看书外,现在的网络发达,不懂的地方就百度一下(早两年,有说法是”内事问百度,外事问谷歌,房事问天涯“),能够大大的丰富个人知识。
今年春季,较全面的看过一次《孙子兵法》,大为感叹,这《孙子兵法》用在古代行军就是兵书,用在现代的管理上,就是一本管理的宝典。《孙子兵法》凡十三篇,计五千余字,言简意赅,没有废话,其第三《谋攻篇》其实我在西元1993年就背过,不过,当时是在读初中,没有管理这个概念,也就没有和管理联系到一起的了。今年再读此篇时,不禁大为赞叹,这哪里是兵书,完全说的是企业管理!乃下载了音频格式,某向来颇宅,休息日,现常常循环播放此音频格式,刺激大脑,增强记忆,寻求灵感。《谋攻篇》中,尤其是读到”故知胜者有五“最为惊叹,现先摘原文及简译如下:
原文:”故知胜有五:知可而战与不可而战者胜;知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什么意思的呢?大意是,行军打仗,有五种情况,可以事先预见到胜利:知道什么情况可以打什么情况不可以打的,会胜利;懂兵马粮草有多少的,会胜利;上下齐心协力一条心的,会胜利;有事先计划准备的对付没有事先计划准备的,会胜利;将军指挥能力强的,但皇帝不外行干涉内行的,会胜利。这五种情况,是可以事先预见到胜利的。
这五种情况,哪一条都可以对应到生产管理、资材管理、企业管理的,而且并无丝毫牵强附会之说。以下,逐条表述。
”知可而战与不可而战者胜“,知道哪些产品可以做的哪些产品不可以做的,公司会赚钱;知道哪台机台适合哪些产品的,成本会最低;知道哪些人做哪些人产品,放在哪个岗位更合适,产能更高,不良更低;知道哪些产品可以用替代料的,哪些不可以用替代料的,公司在能够不造成客户投诉乃至赔款的前提下,而能为公司降低更多的成本。如此等等。
知道哪些产品可以做的哪些产品不可以做的,公司会赚钱。公司不是什么单子都能接的,一块钱的售价,两块钱的成本,业务能接么?明明公司的专长是塑胶行业,你接五金行业的单子,你能做的顺的么?明明是三流四流的厂商,非要接一手厂商的订单,硬件设施、配套服务能跟的上么?
知道哪台机台适合哪些产品的,成本会最低。这种情况,在有的公司表现不甚明显,但某于西元2003年,在昆山南港某公司,时任生管主管,的确看的真真切切,该公司是双色注塑成型,的确有此问题,而且相当重要。同样的是华X的250T的双色注塑机,同样的都是∮28的螺杆,机台进厂时间也是同时进的。同一套模,在两台机台上,的的确确产能不一样,差别还不小,在正常生产的前提下(上模生产后两天始应该是相当稳定的了),一台机台(A)能达到18K左右的产能,一台机台(B)只有15K的产能。这里面,有技术含量我是不懂的,但是数据会反应问题。这是不是说明述A机台比B机台差的呢?似乎不是的,也有其他的模具,在B机台上的产能比A机台的产能高的。当时的昆山厂主管萧协理,就认识到这个问题,就要求生管尽最大可能优先最合适的机台来搭配最合适的模具(当然机台冲突、交期冲突另论)。
知道哪些人做哪些人产品,放在哪个岗位更合适,产能更高,不良更低。这个理论上是有的,但因为我没有管理过现场,所以没有具体的案例。但我有资材上的管理案例,十个手指都有长短,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缺点。有人外向有人内向,有人干劲足但激进,有人细心但不愿意太多的加班,有人沟通能力强但表单能力略差,有人好学但社会经验工作经验不足等等等等,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无论个性或是能力还是品行。如我以前在某公司(因此会联想到以前的属员,勿让人产生联想及自我评价,故不强调哪家公司),强势的应该安排做成型生管,因为成型的技术含量较高,一群山头要强势的去压去推;细心的应该放在外包生管,因为外包生管的进出量最大,而外包又是一个与公司资产有相关联的工作;沟通协调能力更突出的,应该放在加工生管,因为加工是最后一种,他与成型生管、外包生管、物料物控采购、包材物料物控采购,业务工程品管等等,他牵涉的单位最多,宜更加侧重于沟通协调能力一些;外向的我喜欢让其做原料采购,因原料采购如果公司的库存金额控制的严格的话,而又多为国外原料的话,不外向(我这个外向其实是颇有些兼具沟通与强势的)的话,很多的厂商压不住,不外向的话很多的市场行情了解不及时(原料价格波动较大);物料物控包材物控,我喜欢用好学而经验不足的,因为物料料号颇多,能够接触的新鲜事物也较多,可能有人会问,是否新人这料号颇多,是否问题也多的呢?似乎不是的,新人,只要有责任心,发现问题自己努力过仍不能解决的话,就要及时报告,主管初期协助其解决问题,往往经验不足的,一次不会教一次便会,而不象一些老油条,自以为是,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而且,物料、包材多是本地采购,万一缺料,可以及时安排交货。等等等等,不一而举。当然,资材系统里面,逻辑思维、表单能力、数据观念、责任心、沟通协调、强势但不霸道等等是每一个生管采购应该具备的,但往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作为主管,应该要知人善用(主管是要用属员的优点,协助改正并预防其缺点的,而不是以批评家身份来评价属员的缺点为乐趣的),尽可能放在更合适的岗位(不过,我也少量的用的不那么恰当的地方,因为人员分配并不是那么能够理想化)。
知道哪些产品可以用替代料的,哪些不可以用替代料的,公司在能够不造成客户投诉乃至赔款的前提下,而能为公司降低更多的成本。许多年前,厂商多是老老实实的不用替代料,公司原物料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大约西元2008年后,一窝蜂的都在拼命的用替代料,有的在前提测试不严谨或是完全没有测试,结果被割地赔款,不在少数,西元2011年,就见证过某公司用替代料被高额罚款。
”知众寡之用者胜“。知道自己有多少机台(含外包可用机台),多大的产能者,工厂动作才能顺畅。见证过太多的公司,被订单撑死撑伤的。甚至早在十几年前,就听说某大型企业富XX兼并其他公司也用过此类手段,先给小订单给你做,慢慢的加大订单,再突然急增订单,让厂商不断的融资或是贷款增加设备及配套资源,再突然订单急速减量,而厂商已经增加了一堆的设备,该客户订单急剧减量后,又不可能及时扩展新的客户,公司流动资金不足,投资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公司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这时,该客户,就会提出收购一说,而厂商又别无他法,只得屈身贱卖。该客户固然是卑鄙无耻,但该厂商更可谓之”不识众寡“,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过,本世纪初,后来很多的厂商,为了分摊风险,都在大量的使用外包厂商,而不是固定资产无目标无极限的扩大投资。
”上下同欲者胜“。各家公司都在讲团队精神,所谓的团队精神,也就是上下一条心,即上下同欲者胜,这话很精典,但极易理解。在最近的这一家公司,我对此体会极为深刻。最近一家公司,因为政策面的原因,工作很难做,但真的算是上下搭配的相当好,公司有什么目标(往往都是困难重重),上下都能想办法齐心协力的克服困难。而且,分工搭配的也好,上面的副总是职业经理人,以公司盈利并照顾员工为目标,理念与我相同相近。下面的两个课长(采购课组织上挂厂务部,实际是另一副总直辖,我最多也就OA上签签放行单之类的),内部异常处理,都是生管课长处理的,我几乎没管多少事,因为她的产品知识、制程知识熟练,内部人脉相当广泛,沟通协调能力很强,责任心又极好,而刚好我沟通协调能力是一大缺点,产品制程知识因为客户多、产品杂,进去的时间又不长,也是一大弱点,刚好我的缺点能够有所掩盖,能够充分的发挥我的优点。仓库课长,观念正确,思维清晰,管理员工有他一套独特的方式,而我刚好对仓库的兴致缺缺,动手能力又极差,刚好有仓库课长能帮我顶住,不让我在这些事情上面操太多的心。我呢,刚好理论知识还行,表单能力尚可,报告及文字能力还算过关,这些方面,都是他们的弱点。刚好我等三人搭配,算是甚为完美,是我这十七年半以来,遇到的最完美的一个组合(曾自称为“铁三角”)。公司有什么指示与目标,大家都能全力以赴,不遗余力的去达成。厂务部是这家公司最弱最乱的一个部门,离职的时候,这个部门还不够强,但的确有所成长(按副总的说法,是厂务部进步最快的一个部),以前KPI报告都没有,到进厂的时候只有30分(4月份),到离职的这个月7月份有66分,自己客观评价为有所成长不算狂妄过分(当然,KPI只是重要绩效指标而不是全部)。这个部门,这过去的三个多月,如果少了这任何一个课长大力支持(两个课长也有他的属员在支持),估计都是难以至如此。另外,我等三人有一共同特点,即都是接任不久的(生管课长以前是负责物流的,与我同一天5月4日接任的,仓库课长是4月份进厂的,6月份升任的),都没有思想包袱,敢于革新,也是一大共同优点。2006年至2012年间,在另一家公司,尤其在2010年-2012年这两年多时间左右,当时所辖单位,也是上下一条心的完成工作目标。
“以虞待不虞者胜”。这话,用在各管理人员上,都适用,但是用在生管身上,更更适用,最最适用。生管最主要的是做什么,做计划,生管没有计划,就没有目标,没有方法,遇到问题,就更不能谈的上是如何处理协调计划的了,因为,你没有计划,你还调整什么计划。我见过不少的公司,生管有单就接,撑死就撑死,因为没有计划,所以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撑死,更不知道该如何向业务回馈调整交期的了。饿死的时候就饿死,厂内饿死,外包做的热火朝天的,自家的机台闲置,自家的员工轮休,外包还在机台不足人员不足,但生管还是压着外包在做,这些都是没有计划的或是没有计划好的生管。重视计划,便就会重视表单,重视表单,就得要用到数据。今年5月份的始,我对内部及生产会议与会干部(当时公司开会与报告都喜欢讲故事,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而不重视表单与数据,我强烈想扭转这个不好的习惯,公司高层肯定并重视我的观点)要求:“以表单为主,让数据说话”。数据说话这观点我也学别人的,前面的“以表单为主”是我自己加上去的,是说明了方法,也是为了对仗。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句话,昨今两年,感触最深。结合到管理当中,就是主管有能力,但老板不干涉。我在2006年-2012年这段时间的工作,算是真的是”将能而君不御“,工作上尽情的发挥,老板并不干涉过程,给人以尊重与自主(当然这是这家公司的优点,并不是说这家公司很好,缺点也是一箩筐,以前也是天天骂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事后总结,这家公司我能做这么久,估计和这观点有很大的关系(后来走人的原因,也和这个关系颇大,换老板了,干涉太过,我就很不习惯不接受)。这两年来,很多公司的老板,都喜欢干涉细节,这个我是相当讨厌的,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风格、作业习惯,当你干涉太多的时候,他也就会丢问题给你。很多公司都在强调”结果论“,但往往都在干涉过程,老板过程干涉太多,让属员如何达成结果?常常记起,我在2003年的时候,刚刚做生管主管,也喜欢干涉过程,当时与我交接的业务课长私下对我建议:”不要干涉过程,干涉过程只会让你的属员反感的。你告诉你的属员你要什么结果,让她自己去做,你可以远远的关注着她的进度,如果她的方法能够达成目标,不需要干涉她的过程;当她的方法行不通遇到瓶颈的时候,你可以给她建议‘是否用我如此如此这般方法试试’,这时候,一般她也没有别的方法的了,往往会很情愿的接受你的方法“。我相当接受她的观点(我是她面试进去接管生管的,当时脾气火爆,后来还因为小部门利益与她发生了好几次争吵的,甚不应该)。我曾在某公司和公司的高层讲过:”老板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公司,就应该给予目标,三个月(或N月,视公司状况)后看结果,老板的工作就是看财报、喝咖啡、打高尔夫,日常事务无需也不应插手,让职业经理人尽情发挥,达成目标不说,未达成目标的时候把职业经理抓过来修理就是的了,由职业经理人提出对策,再三个月(或N月,视状况)未能彻底的改善,该让人滚蛋就让人滚蛋。但是所有的前提,是可以关注但不能干涉。我曾在某公司抽烟的时候批判该公司为“大明王朝”,众主管问为什么?我说:“原因有二:其一,我们公司一点小动静,老板就知道了。这颇似大明王朝东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横行。其二,我们公司幕僚干政严重,很多的日常工作,都有总经理室来监督干涉过程。总经理室不过幕僚单位,各部事务并不专业,我喜欢称其为”宦官党“。这颇似大明王朝:将军外出行军打仗,朝廷还得派一太监作监军,结果导致明军的战斗力多数时候不强。”说完后,各主管多默不发言,因为讲的都是实际情况,一表态,说不定就老板就知道我们讲些什么的了。但是不敢表态不代表没有意见,私下所知道,各部主管意见颇大,意见大但不敢讲,这样的团队哪里能有战斗力。外行领导内行很正常,但外行干涉内行很讨厌。
写了很多的了。总结一下这知胜有五的管理方法: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做;知道自己和对方(包括属员、同僚、长官,乃至外部资源)的实际情况;要上下一条心;凡事要有计划;给属员以目标但不干涉过程。
呵呵。今年一到周末就下雨,本来就宅,下雨就更不出门的了。刚好写点东西,写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也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是为了记录自己的人生的思想轨迹。
以上!
——时西元2014年8月17日AM10:56于昆山富华东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