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之哲学思考
长期以来,心脑血管疾病是世界上危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大约有17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0%,也就是说,世界上因疾病死亡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而且,这种全球性的“传染病”的发病趋势,似乎正在慢慢的迁徙,正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使这些国家的公共卫生事业更加不堪重负。以我国为例,中国现在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约为300万,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5%,位居第一。从1993年到200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年平均医疗费用增长率为17%,远远超过GDP的7-8%的增长率。反观欧美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却呈下降趋势,美国花费了30年的时间,把全民平均寿命延长了6年,其中主要得益于心血管疾病的下降。
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不禁要问,造成这种疾病迁徙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个人认为,这种疾病发展规律的背后是由客观规律所致。
我们知道,社会发展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必然也遵循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而对于心血管疾病,其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其疾病成因、发展与人们的身心、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其发生发展除了自身疾病的特点之外,必然摆脱不掉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
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这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的经济规律。而经济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
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健康意识。
当经济处于粗放式增长形式的时候,可以说人们是在为短期的眼前利益不断的聚集扩大,而忽略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时候,我们的健康意识也往往陷于此种模式,今天没病,那么明天的健康明天再说。因此在这种经济增长形势下的人们,对于疾病的认知仅仅局限于治疗,而预防疾病则实属是浪费“经济成本”的事情,是一件十足的“赔本买卖”。全社会的这种缺乏对未来预防疾病的短视,必然决定了在社会经济增长模式一定的情况下,社会对于健康的福利支持也不会跳开“治疗的”
狭隘圈子。全社会群体对预防意识的匮乏,必然影响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欧美国家,如同现在的我们,快速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国家和人民的意识远远没有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其后果必然是“富贵病”比比皆是,心血管病“年轻化”的趋势越演越烈。所幸的是,在经过一段探索的弯路之后,心血管病这种重在预防的疾病,已经使欧美国家惊觉,在沉重的医疗账单面前,其政府深刻意识到:凡事,有所思,有所防,则事倍功半,预防的费用,其投入会远远小于大批量治疗的费用,正可谓:上医治于未病,“治未病易而无迹,治已病劳而罔功”。
现在,对我们,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