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屯绢胡同,你在哪里?(2008.12.10)

(2010-11-02 00:12:34)
标签:

屯绢胡同

青枣

景山公园

北海公园

叫卖声

分类: 漫步人生

北京,我一直称她为我的故乡,或者是我的第一故乡。记得刚来新疆时,我写的一篇作文——“北京,我的故乡”曾经受到老师的格外好评。因为我最早、最多的记忆是从北京开始的,是从北京的一个胡同开始的,在那里我开始上小学、长大。最近,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期的事始终强烈地在我脑海里活跃着。在此,我就从屯绢胡同说开去。

北京西单区的屯绢胡同是我最早记忆中的家,在我一个小孩的眼里,那是一个很长很宽的胡同。

 

胡同里的大宅门和枣树

胡同街的一边几乎是砖灰色院墙,墙顶上落着暗灰色的瓦片,墙面一抹银灰色,那里好像是一个有钱人家(当时可能称为资本家)的院落,因为常有小汽车出入,小汽车走出来的衣着非常漂亮的小女孩,跟随的大人穿着很亮的皮鞋,有时还是白皮鞋。那应该是一户私人宅院,院子大到从胡同口一直到胡同底。你沿着胡同走下去,路上一抬头可以看见这个院落里的枣树全都伸出墙外,每到秋天,一树树的绿色带点暗红的青枣会自然落下来,掉到胡同的人行小路上,有时候,小孩们很调皮,已经不满足只捡落在地上的枣吃,他们要自己打伸出墙外的树上的枣。一群男孩、女孩围着,其中包括大妹和我,看准枣树高处的大枣,男孩用树干打枣,女孩则在地上捡枣,一会儿,树上的枣会呼啦啦地掉下来,满地都是,我们都去捡。如果门口的主人出来,小孩们一溜烟跑开立刻作鸟兽散去。

 

四合院门前蹲着两个大狮子

而我们家则住在胡同街的另一边,打枣的都是我们胡同这一边的小孩儿们。这一边有很多小四合院,大概半中腰位置就是父亲所在的粮食部宿舍,不过这个四合院好像比一般的要大,因为它有前院和后院,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几进几出的那种四合院吧?!现在想起来可能也是赶走了一个大户人家后国家机关的安排,我们几户人家好像都是粮食部的,也有少数国务院机关的住户,可能粮食部机关也有部分办公室安排在这院落里。后来我知道我家搬走之后,部机关办公室很快就搬迁到西单闹市区了,就在西长安街的街面上,而我们原来的几户人家以及新户都陆续搬到南菜园那里了。记得我们住的那个四合院的门口蹲着两头石狮子,在我眼里狮子很是高大,偶尔我们也会爬到狮子身上玩儿。石狮被来往出入的人们抚摸得光滑、锃亮。

 

童年记忆中的甜味、京味和叫卖声

童年的有些事我是忘不掉的,记忆最多的竟然是许多味道,甜的味道,还有声音,那种抑扬顿挫嘹亮圆润的仙乐般京味妙语。那时候,每天早晨,母亲会给我一角五分钱买一个火烧加一根油条,每每想到那时候的火烧、油条,会有缕缕余香绕齿。中午放学回家会听见挑担子老大爷的叫卖声,他是卖甜品小吃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甜果酱,二分五厘钱一个小杯,五分钱两小杯,那个小杯是可以吃下去的,有一阵我老在想,果酱小杯怎么能吃呢?小时候我一直都不喜欢问人,因此有些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纠缠我很久,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米浆做的,里面的果酱则有苹果、山楂、鸭梨等各种水果味道,也有混合味道的果酱。只要听到老大爷的叫卖声,就有一帮小孩围拢来,挑担的大爷放下扁担,耐心地问小朋友要买什么味儿的。当然,这种小杯果酱大人们并不会常让我们买,而是好多天才会给我们几个钢锛儿来买。夏天天热了,又会有卖冰棍的叫卖声在胡同里一阵阵地萦绕响起,通常老大爷只是在前后背上抗两个广口保温瓶,外面有棉套包着,里面装有三分的小豆冰棍和水果冰棍、五分的牛奶冰棍。也有拉着一个装有外包棉套的保温瓶的小木车的老人,其实不应该算老人,应该是那种穿得简朴的中年人,一听到叫卖声,我们小孩儿也会问大人要三、五分钱买来吃,趁机出来和小伙伴们玩一阵。

 

屯绢胡同家里有连环画和小喇叭广播

记忆中我们在这个院里搬了两次家,那时家里五口人:奶奶、爸爸、妈妈、大妹、大弟(他已经是后来者了)和我。第二次的家是两间,前屋和里屋,奶奶和我住在前屋,一张桌子挨着床,里屋有个墙洞,那里放着一些被褥等杂物,可是那个储物墙洞却成了我们小孩们捉迷藏的好去处。我们常常是玩够了,把墙洞里的东西搞得乱糟糟,总会遭母亲的一顿训斥。可是下次又忘了,继续捉迷藏的游戏。在那个院里,父亲还给我们订了一份连环画报,其中的“一只眼、两只眼、三只眼”和“七色花”是我最钟爱的两个童话。放学后玩游戏演剧时,我们几个同学都抢着演“二只眼”,都不愿意演“一只眼”和“三只眼”,我们相互讲述着做梦中有一朵“七色花”的经历。还在那个院里,我听完了孙敬修老爷爷的小喇叭广播——西游记的故事和宝葫芦的故事,我曾经梦想着成为孙悟空,神通广大,所向无敌。而我更梦想着有一只“宝葫芦”能帮我做功课、答考试。

 

南顺城街小学

我在屯绢胡同的小学是南顺城街小学,离家很近,那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里面长着参天古树。我记得有好几棵老槐树占据了一个较为开阔的空间,那是我们下课活动的场所。老槐树古铜色的树干,被我们攀爬摩挲得滑溜溜的,一到夏天,树上有蟋蟀、知了的叫声,树叶茂密,抬头不见天,阴凉极了,只见树上会不时有吊死鬼(一种软的小虫子)从树干的枝头下来,它是吐出一缕缕长丝倒挂在枝头上的,像是表演倒立。男生常常捉吊死鬼吓唬女生,偶尔还捉来毛毛虫放入女生的书包里或文具盒里,最怕的恶作剧是捉来毛毛虫放入女生的衣领。到了秋天,白色的槐花开了满树,花还可以吃,一股股的槐花香味扑鼻、飘满校园。我的一年级班主任是女老师,姓崔,长得很漂亮,高挑的个儿,两条黑黝黝的大辫子甩来甩去,像是她整个人在飘动舞蹈似的,课后她总是跟我们一起活动。女生把皮筋两头分别拴在两棵树上跳皮筋,而男生通常追逐着捉迷藏,崔老师或者跳皮筋,或者和男生玩,那时我们的小学校还没有单杠等器械。但是只要一听到传达室老大爷的摇铃声响起,同学们就撒丫子似的跑到教室里上课去了。

 

包书皮、苏联故事和“请你”

在那个学校里,我学会了包书皮,还学会读书写字之前要洗手。原来那时正是中苏友好年代,我们的课本里常有苏联故事,其中一篇是讲保持课本清洁卫生的,老师也要求我们向他们学习,读书前要养成洗手的好习惯,后来我基本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我特别不喜欢谁把我的书翻脏。我们还学会了与人说话要讲礼貌,那个苏联故事是这样的:在家里和哥哥姐姐闹了别扭的男孩小李气鼓鼓地跑到院子里来,看见一棵大树下坐着一个白胡子老公公,老公公知道他生气的事情后,于是教给小男孩如何取得别人的信任的妙招,告诉他如何礼貌待人的方法。老公公告诉小李说,跟人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要轻声说,“请你。。。。。。” 原来白胡子老公公的魔法就这么简单,小李回到家照着老公公说的做了,收到了哥哥姐姐还有奶奶的原谅,他们给他彩色笔画画,说好带他去划船。我还记住了那个美丽的俄罗斯的小姑娘和可爱小熊、熊爸爸、熊妈妈的故事。

 

春游和天安门广场的自来水

学校里的春游也非常有意思,记得最清楚的是去景山公园和北海公园,母亲给我准备了两个面包和一根香肠、还有一个香蕉和一个苹果,大妹虽然不去春游,母亲也要给她一份,这样我们都非常高兴。小时候我总盼着每年的春游,因为只有春游我们才能吃到这些好东西。同时,母亲还会给我两毛钱,但是我和伙伴柴志她们都不舍得花掉,即使口渴也不吃冰棍,而是就在广场沿路的水管喝自来水,我上小学时,沿着东西长安街已经铺设了自来水管,长安街隔几步就有一个水龙头,人们渴了就对着水管一顿猛喝,那时的水似乎没有什么污染,我印象中北京的水特别甜,刚来新疆时我越发感到北京的水太甜了,所以老是怀念着天安门广场那里的自来水。在景山公园,我们去爬山,去那个皇帝上吊的大树底下参观玩耍;在北海公园,我们划船,老师带我们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我们总是在湖面上划船到傍晚,童年是那样的无忧无虑。。。。。。

 

小学的伙伴们,现在你们在哪里?

当然,我还记得在那个胡同学校的第一、二个学年里,我的全部功课五分,被评为优秀生,还有机会去少年宫看一场专门招待优秀生的电影呢,那时我的心里不知该有多兴奋!要知道我们在一起的玩伴柴志、康玉琴她们也都很棒的,可是只有我得到了这个特殊的待遇。伙伴柴志长得并不好看,却很可爱讨巧,因此很受老师的喜欢;而康玉琴长得既好看又聪明,老师也很喜欢她。我一直以为自己很不起眼,不过上帝可能眷顾我吧! 对了,我记得和我在一个胡同院里住的还有陈印玺同学,她的名字很特别,就像皇帝的名字或者名字上盖一个大印章似的;班里还有一个叫谷亭的同学,她长得十分机灵、可爱,还会跳舞,名字又特别好听,所以我也记住了她。写到这里,我会想,这些儿时的小伙伴现在都在哪儿?我能见到她们吗?哪怕听到她们的消息!

 

心里的呼唤

197212月,我来北京参加一个短训班,就想寻找我那最早的北京的家,我曾去了西单,没有找到,但是我那时没把它当作一件大事做,只是常常在心里呼唤:屯绢胡同,你在哪里?1975年,有幸回北京上学,我还是想寻找一点屯绢胡同的影子或者痕迹,但是越发找不到了。我在心里又一次次呼唤:屯绢胡同,你去了哪里?我想念我在北京的屯绢胡同,因为那里盛着我童年的所有记忆。

 

后来父亲调到农业部工作,我们随着离开屯绢胡同,搬到东城区的西大桥的农业部宿舍。宿舍附近有一大片旷野,相比屯绢胡同,那里的宿舍院子很大,天空很蓝,视野很开阔,校园也很大,可是我老要想起原来的屯绢胡同,胡同里的青枣香、火烧味、浓浓的京味吆喝。。。。。。

2008.12.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