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皂】关于手工皂的保存方法

(2011-07-19 13:23:19)
标签:

淘宝小馨

莫七七

冷制皂

手工皂

diy

时尚

分类: 手工皂

保存6个月以上的手工皂,皂质细腻如油脂,泡沫细腻丰富,温和如护肤霜。保存了1年以上的手工皂完全可以称之洁面及护肤的黄金,家里有几块1年以上的,舍不得用!保存3年以上的手工皂是手工皂的钻石极品,目前我是没见过。据说前田京子就说自己手里有囤了三年的纯橄榄皂。

http://s11/middle/6c15b316ga841f093e65a&690&690

冷制皂的成熟期是4~6个星期,

在这段时间,冷制皂的最后皂化结束(80%以上的皂化在脱模时已经完成),

在此之后冷制皂就可以安全使用了。

不过,最佳的使用期是什么时候呢?

传统制法的非洲“熟化”进程在成熟期过后仍然继续着,

化更加完美,质地更加温和,碱性也逐渐下降。

摆放时间越长的冷制皂的品质在不断上升——

其硬度随着水分的针法变得越来越紧凑,起泡度和洗感也变得更加美好

在过去,人们把这些高品质皂皂放上3~6个月甚至更久才使用,

这是兼顾洗感和保存期的考虑。

因为皂皂对保存条件较为苛刻,所以有条件的人不妨放上一年再使用。

皂皂就像酒,越陈越好——当然,前提是在其没有变质之前。

 

 

 

若是皂皂收到手中,一定要拆开先晾一阵,
因为皂皂带着包装在运输过程中会闷出湿气,各地区的温度差也会让皂皂出湿气,
所以拿到后一定要尽快拆开晾,晾几天后会发觉皂皂明显变硬变干的,
梅雨季节的话,可以先放冰箱,等梅雨季节过后再拿出来晾,
晾干后要用保鲜膜贴皂身包好,不要让皂接触到空气,然后放入保鲜盒内,
再放进冰箱,或者放进保存盒子.
要注意的是,皂皂从冰箱拿出来,最好不要直接让皂直接接触空气,
最好分段降温,不然从冰箱拿出来的皂会比一直在空气中的皂更容易坏.
可以先把保鲜盒从冰箱拿出来后连盒子在阴凉处放一天,第二天再开盖子拿皂.
 
 
未成熟的皂可以先放在外面等成熟期过后再放冰箱内保存,
直接拿到就放冰箱也没有关系,但是较低的温度皂化速度会减缓,需要摆放更长时间。

用冰箱大法,比较省心省力,
懒得费心或没有保存经验的姐妹也能轻松保存,
而且用这种方式保存很容易保存到1年以上。

 

关于“密封性”,放冰箱和不放冰箱是刚好相反的

如果放冰箱,则要充分晾干皂,然后密封起来保存,防止冰箱里潮湿的水汽再被皂皂吸走,

同时防止和食品菜肴串味。

而不放冰箱保存,为了防止温度过高,空气湿度的不稳定的情况,

一定要通风!不能密封!

空气流通避开日晒,即使温度较高、空气潮湿,

皂皂也不容易出现严重问题(最多擦擦水)。

平时要留意收集干燥剂。药品、零食里通常会摆放各式各样的干燥剂,

作坊正常也会为每块皂皂配备一包干燥剂(这段时间属于非正常时期,粉状物停运)

也可以收集起来,和皂皂一起放入保鲜盒。

这里要注意一点,干燥剂的效果不是永久的,每当它们吸了足够的潮气就会失效。

这个时候需要拿出来到大太阳下晒一晒,再循环利用。

也可以更换新的干燥剂。保鲜盒不一定是100%密封,

有些保鲜盒是不密封的,有些密封的使用时间长了也会造成密封性下降,

另外皂皂晾晒1、2个月也很难达到相当的干燥度等,这些都需要干燥剂来缓冲。

所以尽可能还是要和皂皂一起存放一些干燥剂。


原则上来说,只要保存得当,皂皂不酸败的话,手工皂的保质期是很长的。

而且放置越久,皂皂越温和,洗感也越好,

熟悉手工皂的亲们应该知道,半年以上的皂皂的洗感绝对是会令人惊喜的

所以建议,对于自己喜欢的皂皂,可以适当存货,

另外,皂皂在日常使用时总要沾水,如果不多晾置干燥,会比较容易酸败,也影响效果,

所以可以备两块皂交替使用,不需要密封的。

 

注意避光,一般都没什么问题的。

在学校,可以放书架的,皂皂下面垫着白纸,皂皂不要紧挨着。

到了大夏天,皂皂才容易湿湿的,“出汗”,拿纸巾擦掉就好了。
把包装袋除去,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让皂皂全面接触空气,越干燥的皂皂可以保存的时间越长。
1,摆放时,皂和皂之间需要有一定的距离。
2,可以放在纸箱里,
3,一定要避光。
4,时常查看皂皂的状态

 

未成熟的皂皂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让它继续皂化
成熟的皂皂放在避光处,保持干燥就可以延长寿命咯~半年内用完最好。
温度太高,高于30度,可以用保鲜膜包好放冰箱,一般不用放冰箱的,放心吧。
为了我们肌肤的健康,也为了环保,让我们一起使用手工皂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