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大连姑娘谭旭当选美国媒评最杰出学者

(2014-06-02 05:30:59)
标签:

转载

分类: 其它

消息来自大辽网

从4月1日开始,美国著名科学期刊《Pacific Standard》开始每日一期连续刊文介绍由该杂志评选的“The 30 Top Thinkers Under 30”(“30位最杰出30岁以下的年轻学者”),4月4日那一期的压题照片是一张华人面孔,她就是来自中国大连的谭旭。这位出生于1984年的大连姑娘,在过去的10年里,高中毕业后,一路从北京大学求学到斯坦福大学,再到如今执教华盛顿大学,谭旭,这个大连女孩的经历在大多数同龄人眼里就是一段神话。

青年学者

10年跨洋求学获殊荣

“没什么,这都是这么多年来导师们的帮助和引荐才使得我有今天这点小小的成绩。 ”采访刚一开始,谭旭就对自己不久前所获得的殊荣表达出了东方人特有的谦卑,但她所说的“小小的成绩”并不小,《Pacific Standard》是一本全球著名的科学期刊,当选本次最杰出的30岁以下年轻学者,全球仅有30位。当选后,谭旭接受了该杂志的采访,她的经历随之见诸报端,也成为包括美国人在内的众多读者所称赞的佳话。

经济学博士

文章登上《美国经济评论》

在短短的十年里就经历了如此的传奇,在谭旭同龄人眼里,这是个神话,但了解她的人却知道她是如何一步步走来。

担任华盛顿大学经济系系主任的雅克·拉瓦里是这么评价谭旭的:“我们这儿还从来没有哪个助理教授,带着如此斐然的研究成果来任教。 ”

谭旭执教华盛顿大学之前,就曾经在多个顶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这在美国人眼里,对于一个年轻的经济学博士来说也是少有的经历,其中就包括谭旭自己也引以为荣的一篇文章,文章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这篇论文的主旨是探讨在没有正规的银行体系的农村地区,人与人互相帮助(而不是正规的银行借贷)是重要的,实际上这种互助对于提高整个村庄的福祉是至关重要的。

谭旭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她对经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北大学习博弈论课程时,她就在不停地钻研这一领域。“我了解到,激励机制和人们的行为是一个那么有趣的研究课题,这可能会改变整个经济发展。 ”谭旭说。

人生经历

1984年 谭旭出生在大连的一个普通双职工家庭。2003年 从大连市第一中学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录取。

2007年 她获得北大数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北大毕业后被斯坦福大学录取,4年后获该学校金融数学硕士学位。

2007年至2013年成功读完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

2013年 谭旭从众多的年轻学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应聘华盛顿大学,走上了美国知名高等学府的讲台。

 

学成回国已是她的终极目标

如今走上了美国讲台的谭旭成了许多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她在一年前在美国结婚、安家。这对于不少国内的年轻人而言,已然是修成正果了,但谭旭告诉记者,这仅仅是她梦想的开始,而终极梦想是要在祖国才能实现的。

在华盛顿大学,谭旭主要讲授博弈论等课程,她的学生中大部分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但其中一门课程40名学生中有超过30名来自中国,谭旭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青年赴美留学,国际学者中中国人的身影也越来越多,“我问过他们,他们中有许多都打算学成回国的,毕竟现在国内的环境越来越好,给了大家更多的发展空间嘛! ”谭旭说,她也不例外,眼下虽置身海外,但心还在国内,她希望能回到祖国,能帮国家制定一些给生活贫困的老百姓改善自身生存条件的政策。

但在回国之前,谭旭说自己虽然获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她心中的“富有成就的学者”梦想还很远,“特别是在发展经济学和理论的交叉点上,目前而言,大多数发展经济学侧重于实证部分。”谭旭希望到自己退休时,可以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作出贡献,同时也想通过自己的工作,给自己的祖国带来一些贡献。

 

“若即若离”式的家教让她保持独立

而谭旭能拥有一个宽松的属于自己的学习环境,也得益于她的父母。

上幼儿园时,谭旭被送进了“长托”,上小学时,身边的孩子们总考“双百”,而一年级时,谭旭却连拼音“M-A”都拼不出来,谭旭在妈妈董美云眼里不是一个能考名校的孩子。“我和她爸爸都读过大学,所以也没有想把自己的大学梦非强加给孩子,那时候就觉得她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就行。 ”董美云回忆说,正是基于这样朴素的期望,谭旭的爸妈从未像大多数中国家长那样看重孩子的成绩。“打小就培养她的行为习惯,等稍稍长大了,上学了,她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 ”面对时常被一些“取经”的家长们追问,董美云回忆起自己和爱人对孩子“若即若离”的管教,她说并没有什么长篇大论的经验可以分享。但董美云一直强调,孩子的独立至关重要,家长可以从大处着眼引导孩子,但要给予孩子充分尊重,让孩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就。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