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Deerfield 到 Harvard

(2011-02-02 11:10:39)
标签:

美国高中留学

deerfield

分类: 美国高中大学申请经验

一些经历与想法

鞠律太

Foreword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经历,尤其是在美国高中的两年。虽然我的故事有时候并不具普遍性,但依然希望对大家或多或少有些帮助。如有冒犯,请多原谅。

 

Facts

我在高一时申请了美国寄宿制高中。因为准备匆忙,并没有考大多数学校要求的SSAT/SAT,仅考了TOEFL。被绝大多数学校rejected wait-listed。在暑假里,被Deerfield Academywait list上录取,在那里读了高二和高三。我一共申请了3所大学:被Stanford提前录取,常规申请时被Princeton录取,Harvard wait-listed。五月中,得知被Harvard录取,最终选择去Harvard.

 

On Luck

很多人都经常听我把运气这个词放在嘴边,直至今日,我依然觉得我一路的相对顺利最主要还是靠的是运气。我并不是太聪明也不是太用功,更加是不牛(我没有得过任何伟大的奖,估计区一级的都没有,也没有做过任何伟大的活动),但我很幸运地遇到了无数愿意帮助我的人,很幸运地进了Deerfield ....

 

On Wait List

看一眼我的经历不难发现:1)我和wait list很有缘; 2)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不管什么学校,觉得被wait-listed就等于被拒的想法是很错误的。我并没有什么太多“秘诀”,唯一的off-wait-list的建议就是如果你想要,那就要努力争取,email也好letter也好,要让学校知道你依然对他们有兴趣;如果他们录了你,你一定会去(当然你要是认真的);另外,就像申请时一样,证明你是和别的被wait-listed的人不同的,你是值得被录取的(如果你要写信的话,像college essay一样,建议不超过一页。Less is more.

 

On Standardized Tests (SAT I & II/TOEFL/AP)

我一共考了2SAT I(随着collegeboard新的score choice政策,相信以后的趋势很有可能会次数越来越多):一次在高二1月份,一次在高三10月份。在第一次考之前,我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准备,一些在暑假里,一些在读书期间。我主要就用了collegeboard的那本书,外加背了巴朗的单词(我的短时记忆还不错,所以背单词对我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困扰。每个人背的方法都不同,所以我觉得我也不能提什么有用的建议。不过切记背单词仅仅是为应付考试的下下策,如果有机会通过平时的积累学单词,真正会用才是最好)。第一次的成绩不算最好,但也不差。于是我在高三抱着试试运气的心态考了第二次。这一次,由于我高三课程的强度并没有任何时间准备SAT,但也正是因为我课的强度(尤其是Honors European History)我的读写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再加上运气的眷顾,成绩很理想。

我的SAT II和绝大多数中国申请者一样考得是数理化,听从别人建议考前一个礼拜看了Barren的化学和Princeton Review的物理。中国学生的理科基础通常不错,所以在浏览一些SAT II的书以后,问题应该不大。

我第一次考托福是为申请高中,成绩一般。第二次是在美国读完一年书以后回来暑假考的,成绩比较理想。如果你在美国读高中或交流过的话,一般语言应该都没有什么问题(只要你不是每天都和人说中文),那么托福作为一个语言考试,并不需要准备什么,也完全不用担心。

我在高二5月份考的AP (U.S. History/Art History/Calculus/Physics C)都是在上相应课程的基础上考的。Deerfield的课通常远大于AP的标准,所以上完课后考试难度并不大(再加上AP 5分的巨大range)。对于国内直接考的申请者,很遗憾我并不能提供什么有用的建议。

总的来说,标准化考试是亚洲学生的强项,竞争也日益激烈(很久以前大陆学生根本不考SAT,现在基本都考。两年前还没有多少大陆学生听过AP,不要说考了,现在也日渐风行)。我只想说:1)一味地比成绩高或学科数量多是没有意思的,750800没有差别的; 2)如果标准化考试考砸了,并不是世界末日,申请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有很多因素参杂其中,如果我没考SSAT/SAT都误打误撞进了Deerfield,那么你也应该给喜欢的学校一个机会。Keep the faith.

 

On Deerfield

如果说这篇文章目前为止,我都竭尽保持客观的态度的话,那么接下来就很难了,因为我实在太喜欢Deerfield了!

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听过这个仅有600多人,在Western Massachusetts (literally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的学校;有些想要出国读高中的人如果听过,可能Deerfield的名声也被Andover, Exeter之类的学校所掩盖。但在我心目中,Deerfield is always the BEST!

首先,因为学校小,Deerfield基本上每个人都认识另一个人,即使不认识走在路上碰到也一定会说Hi(包括食堂的阿姨或者割草的大叔),这在巨大的Andover是不大可能的。再加上每节课学生人数都很少,我两年里人最多的一节课是14个人的画画课;我高二的英语课,高三的数学课班里都只有6个人。其次,虽然Deerfield位置偏远,买东西不是很方便,但是周围的环境非常非常漂亮和安全。我在高三参加了一个叫Elements的项目(如果你去Deerfield的话,可以试试,很好玩的),基本上就是一个8个学生+2个老师组成的队伍每天出去做户外活动,包括登山,露营,划船,zip-line, tubing, white-water rafting…. 每次我们爬到一座山的山顶,我都忍不住感叹Deerfield所在valley美得令人窒息的风景。Deerfield的校园在高中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一个学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里面的人来决定的,Deerfield的好也是由此体现的。那里的老师(师资,尤其是文科,非常强大:我高三英语老师是Rhode Scholar,历史老师是Marshall Scholar)是真心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作为一个住宿学校,首先生活上的关心无须赘述;和中国的教育概念很不同的是,老师和学生都保持很平等的关系(Deerfield独有的sit-down table的传统尤其体现了这一点);最重要的是,那里的老师并不仅仅关心你成绩怎么样,大学是不是进得好(和中国不同,老师的薪水或者地位是和“高考成绩”无关的),他们关心的是你在他们的课上学到了什么,关心的是你的成长,对你重要的东西。Deerfield的学生因为经过精挑细选也是无比出色的,每一个人都清楚地有着自己的长处。因为Deerfield的课很注重class discussion,所以有时候我从我同学身上学到的可能比从老师那里的还多得多。

老实说,在我当初申请高中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是出于很功利的原因的,比如想着Deerfield的资源以及声望可以使我申请大学更加简单顺利。这显然是事实,但是Deerfield远远远远超过了大学之路上的一个垫脚石。There has never been a place that I give so little but owe so much. 所以,我恳请任何人不要把Deerfield或者别的高中仅仅看作是大学的敲门砖,这将是对学校的侮辱也是你自己的不幸,因为你会错过太多太多。

这样说好以后,我希望考虑出国读高中的同学在选课的时候不要只想着什么课简单,什么课成绩高。你在taken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push your limit的时候也将是你学到的最多的时候。如果你有幸要去Deerfield读书的话,极力推荐Karen McConnell教的Honors European History。她是我此生见过的最聪明的人(甚至都没有“之一”),这课是我上过的最好的课。关于这节课,我有太多可以讲,就不在这占篇幅了。如果你要去Deerfield读书,欢迎联系我。

 

On College

像我前面说的一样,大学申请是很复杂的过程,有很多因素,有些甚至完全不在你的控制范围内。每个申请者都是特殊且不可复制的;不要觉得这个人考了这分数搞了这活动进这学校,所以我比他分数高活动多肯定也能进这学校。不要只为踩着别人的脚印而偏离了你自己的路。不要让大学成为end instead of means,不要让申请大学的过程把你变得无聊,把你降为几个数字(SAT成绩也好平时成绩也好),不要让申请大学成为你做一切事情的理由。Be yourself. Be interesting. 这样大学自然会对你感兴趣的;该是你的,总归会是你的。

 

希望这篇文章对想要去美国读高中/大学的同学们多多少少有点帮助。如果你对我的观点有不同意见,忽略我(或者你实在需要告诉我你的想法的话,洗耳恭听)。如果你被这篇文章的任何地方所冒犯,请接受我真诚的道歉。

 

转载自海纳百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