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林秀贞孝亲敬老孝文化孝子时事社会观察 |
分类: 社会观察 |
孝子培养莫借“工程”之名
文/三笑窥情
(网图)
日前,网络上针对百万孝子培养工程一事,已闹得沸沸扬扬。笔者以为,所谓的“百万孝子培养工程”只能说是“美其名曰”,如果再细想想,或许能生出一个“作秀”或者“敛财”的嫌疑来。这种做法是一种践踏孝道的行为,是孝文化沦丧的反证,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孝子能否批量生产关乎社会文化土壤
在封建宗法社会,百善孝为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谈到自己的人格理想时把“老者安之”放到第一位,并提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其“孝为仁之本”的思想被载入了能治天下的《论语》里,影响后世深远,可见中国孝文化之源远流长,之观念深厚。统观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尊崇“以孝治天下”,极力教化天下,由此而有天下诵读《孝经》,孝义之人可以赦罪、入史列传、赠号赐谥、举孝廉,等等。言爸以为,文化是国家和国民的灵魂,孝是基于文化土壤而产生。孝文化兴,则孝道盛;孝文化衰,则孝道没。现在诸如留学生弑母、深圳公务员暴打父母、16岁博士逼父母北京全款买房的“暴族”和时下流行的啃老族,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孝文化的每况愈下,对孝道的习惯性漠视,已经让我们的社会都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拯救时弊之要在于兴其文化,在制度和体系中纳入孝文化,在道德和理念中弘扬孝文化,推动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孝亲敬老的良好氛围,而非办一两个“百万孝子培养工程”,把重点放在4至6岁的孩子上,以工程之有限而谋孝子之无限,无异于扬汤止沸。
缺少家庭主体,社会培养实为“亡羊补牢”
古语有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可见,家庭才是育孝和行孝的主体。孝的最主要内容是尊亲事老,在古代社会,孝是一种养老保险。孝是什么?《论语》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曾子也说,“孝子之亲,莫大乎尊亲。”可见,孝不只是养,而是顺,是敬,是心。最亲的人是伤不得的。真正的孝敬,是一个人用对自己长辈的心推及到社会上。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缺乏起码的孝顺、孝敬和孝心,他还能感恩社会、关爱他人?再往前推想,如果在一个家庭内父母都不能为子女言传身教,做出孝的示范和榜样,社会培养、孝子工程之类的还有实际意义吗?那是亡羊补牢.孝道是言传身教的产物,是一种道德的传承。培养孝子,应立足于每个家庭,立足于提高为人父母者的孝道素质,在伦理紊乱的家庭,你能指望出孝子吗?
孝行主要体现成年后,幼年培养成孝子是个大忽悠
反观孝子培养工程,“百日培养,三年跟踪,长期帮助”,欲“毕其功于一役”批量生产百万孝子,可笑。殊不知,孝亲敬老属于道德层面,仁孝之心的形成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试图以西医“手术刀式”手法在人之幼年解决问题,那是忽悠我们这些善良人的钱财,是忽悠这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孝子培养莫借“工程”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