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侯银匠》列入高考试卷
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侯银匠》,被列入今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中,作为现代文阅读必考题。《侯银匠》原作如下: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
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舍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高考语文试卷中《侯银匠》一题共设四个问题。1、要求具体说明第二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2、回答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3、简要分析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人物侯菊的形象的密切关系。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这件事在今年6月份高考之后在小小高邮引起较大反响,文化教育界的朋友感到惊喜与自豪。
《侯银匠》的作者曾在高邮中学读初中,是我们的老前辈和校友。1939年夏,汪先生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著名学者,尤其是沈从文特别欣赏他,沈先生的人品、文风对汪曾祺影响深刻。汪老博学多识,在小说和剧作方面成就最为突出。从1940年步入文坛,1997年辞世,其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最后的18年,创作了近九成的作品,奠定了他在当代中国文坛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的小说、散文多以家乡高邮过去的生活为素材。他总是以深深的敬意、挚诚的感情,把故乡高邮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穷苦百姓作为自己作品的主人公。他的作品没有权势显赫的达官贵人,也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人物大都是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流。他觉得这些生活在秦邮水乡的普通百姓,朴实如秦邮大地,坚韧如湖中芦苇。在汪老的笔下,这些自食其力的父老乡亲蕴藏着令人神往、深长悠远的人性美、人情美。侯银匠即是其中的一位。
我曾读过汪老的部分小说,今后还要多读一些,等我的小孙女长大了,一定引导她多读读汪老先生的作品,多关注平民百姓,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普通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