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述评
(2014-07-25 19:48:49)
标签:
365 |
本文刊载于《海外华文教育》2014年第3期
细节的力量
——《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述评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一、引
2008年国内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强调应用与实践,在培养计划中写明必须有40课时以上的课堂教学实习才能获得相应的4个学分。实际上,各大学也通过海外孔子学院等汉语教学机构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为期一年的汉语教学志愿者岗位,使学生在实战中得到锻炼与成长。专业硕士的特色正在于做中学、用中学,针对于此,案例教学应是国际汉语教师培训中极具特色、功效显著的一环。
二、《案例》简介
《案例》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朱勇副教授担任主编,2013年9月出版,全书52万字。《案例》是世界汉语教学界的一部填补空白之作。该书策划于中国北京,展开于意大利罗马,完成于美国爱荷华,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30多位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案例来源多样,涉及9个国家(意大利、德国、法国、挪威、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和澳大利亚),还有中国的8个城市(北京、上海、重庆、南京、成都、广州、西安和郑州)。这是一部用心之作,案例来源的多样性,案例本身的真实性,案例撰写的反思性,都为本书得到学界认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出版以来广受关注,重庆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及澳门科技大学等旋即决定以此书作为相关课程的教材,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作为重要参考书目推介。由于反响热烈,出版社很快于2013年12月即第二次印刷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案例》共分八章,分别是:教学环节、教学与管理、汉字教学、语言要素教学、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技能教学、少儿与老年人汉语教学和专门用途汉语教学。在各章中,每个案例的体例如下:(1)案例。本书共有126个案例,有些案例由2—3个小案例组成,大小案例加在一起合计180个。这些案例是来自世界各地的35位教师的教学日志,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2)分析。结合有关理论指出案例中的教师在教学中的优点或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或对应策略,为实践和理论搭建了一座桥梁;(3)思考题。有的思考题选自案例本身,是对案例的进一步探讨;有的思考题则是案例的延伸,是对相关问题的展开讨论。其中不少思考题具有实战性,是国际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可能要面对的问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团队在新浪微博(@对外汉语朱勇)每天都组织对案例思考题的讨论,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朋友获得更多的启示和帮助。这种形式与时俱进,不同观点的碰撞有助于读者朋友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认识。(4)阅读文献。旨在为读者提供与本案例相关的论文、著作等资源,帮助读者加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
《案例》的选题与编排鲜明地体现出案例教学的构想,强调真理从实践中来,知识从思辨中来。它选取了180个真实的国内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其中半数以上的案例撰写者本身就是在海内外实习的在读专业硕士,他们真切地写出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成果与疏漏,也写出了教学反思的种种收获。我们能够读到典型的真情实景,丰富的细节描述,鲜活的心理进程。如果是一个即将走上汉语教学讲台的新手,作为读者,必然会对书中内容感同身受。即使是经验老道的熟手教师,也能从中发现诸多不同教学环境下的细节,引发深入的思考。
三、《案例》的成功之处
《案例》一书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成为一本令读者读起来欲罢不能、爱不释手的图书。细细分析,其成功之处主要有三。
(一)高屋建瓴的构思
基于汉语教师培训的实践性要求,编者积极引入近年逐渐兴盛的案例教学法,依据相关理论,对本书进行了严密的结构性编排。案例教学法(
由此出发,《案例》中内容设计为每一小节包含四个板块,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第一步:精选出覆盖海内外多国多地、覆盖各种教学情境、覆盖各类教学层面的案例;第二步由教学专家对案例进行提点归纳,旁征博引,挖掘出案例中有价值的典型意义,帮助读者举一反三,由案例的表象深入到总括性的结论;第三步结合本案例所反映出的问题,利用教学中的各种素材,为读者设计出具体而微的思考问题,要求读者在阅读本节案例后去操作完成;第四步则列出和本节案例内容紧密相关的参考文献,所列文献三五篇而已,但非常讲究针对性。这种编排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形成一个完美的链条,体现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和深厚学养。
如关于课堂语言控制的问题,究竟教师在怎样的程度上使用媒介语,在课堂上多大程度上允许学生使用母语或媒介语,始终值得讨论。本书用了两个半案例来考察这个问题。案例21、22、23都来自意大利罗马大学的课堂。主要呈现了五种不同状况:1、学生要求老师用其母语讲解怎么办?2、是否应该用非学生母语亦非目的语的第三种语言来辅助教学?3、在何种情境下使用学生母语能达到最佳效果?4、使用哪些方式诱导学生尽量接受教师的目的语教学?5、课堂上学生互相用用母语交流如何处理?
应该说从问题核心来看,以上五类状况差不多基本涵盖了课堂语言控制的各个层面。这充分体现了本书编者选取案例的精心与匠心。随后,编者进一步从教学理论的高度对相关原则作出阐发,在平衡“利用学生母语”和“强化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细致区分教师语言的使用场景、阶段与功能,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场景、功能下的最佳处理建议,建议甚至细化到课堂指令的双语图表。最后,本书通过若干思考题再次引导读者解决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状况,比如在跟某些学生很难找到共同媒介语的情况下,列举出6项不同的处理方式供读者选择,然后要求读者去思考其各自的利弊。
由于本书高明的构思和体例,使读者完成了一个“存疑--得解—实践—深入”的完整学习过程。
(二)细密的处理方式
这种细密,贯穿于案例描述、案例分析及思考题设计等各个板块当中。案例中对课堂进程的描述几乎是以分钟为单位的,教师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师本人的教学步骤和心理活动都描写得纤毫毕现,最大可能地再现了真实的原景,不但极具现场感,更重要的是保留了原生态的材料,为读者提供了多角度解读和多角度研究的可能性。
如案例65《语法教学有技巧》的第二个小案例,就详尽地描述了张老师充分利用一次课堂上偶发事件,因势利导地来插入现场感极强的语言用例进行结果补语及被动句教学,“安洁丽碰到了杯子”,“叶明的杯子碰到了”,“咖啡泼出来了”,“叶明的书打湿了”。任课教师的灵活处理让人称羡。
在案例分析部分,一般都会结合本节案例征引相关理论陈述,再举出更多实例,从正反几方面来讨论案例的成败缘由。这些丰富的实例,均由“比如”二字引领而来,“比如”是案例分析板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案例分析与案例描述两个板块形成良好的呼应关系,读者可以在同一小节两个板块的反复揣摩中对教学要领有更深入的心得体会。案例65《语法教学有技巧》的案例分析部分先总括地列举出语法教学的三种常用方法:图示法、情景法、动作法,点明其效果,然后分类对案例中的优劣表现加以详细说明,用两幅一组的图片来展示“胖了”、“瘦了”、“下雨了”、“苹果红了”,说明语气助词“了”的用法非常恰当,也非常成功;关于情景法,编者在肯定案例中教师处理的同时又给出了新的用例,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特长让学生说出重动句“某某打篮球打得非常好”。动作法在案例中本来并没有出现,但编者引用了汉学专家白乐桑的言论,指出利用肢体动作即身体记忆学习外语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思考题的设计更见心思,像其他教科书中那样要求读者用几句话来简答的综合性理论问题,全书一个也没有。每一道思考题都是操作性的,列出了详尽的语言项目或任务要求,这样的问题设计,对编者而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但对于读者,无疑却更有价值和意义,充分实现了案例教学的功能,即有效促使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书籍,很多案例教学资料容易产生欠缺互动的弊病,这些思考题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像引起许多读者关注的案例82《如何组织课堂讨论》,就设计出两种不同的思考题,一类是给出五种不同分组形式,要求读者思考选择的理由,另一类是给出某为篇真实课文设计的信息差活动,要求读者给予评价并深入完成。前一类利用思考题对课堂讨论形式作了补充,并启发读者因地制宜,学以致用;后一类则是对普用教材《博雅汉语冲刺篇》实践性的具体操练,对于提高读者的教学操作能力有直接的帮助。
(三)宝贵的资源价值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走过六十余载,产出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种种原因,经由研究成果转化而来,能够供教师直接使用的便利、公开的教学资源却明显不足。六十余载时光数千教学者所积累的教学资料可谓挂一漏万,这当中不知损失了多少宝贵生动的细节材料。自2009年至今,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已设立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项目并初步完成,但作为书籍出版的,本书仍属首例,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空白。
《案例》所展示的180个大小案例,从很多不同的角度细致入微地呈现了当前国际汉语教学的课堂面貌,跟其他类别的教辅参考书或教学技巧指导用书相比,它的细节的精微程度是无可比拟的。尤其突出的是案例教师在授课进行中由学生反馈所产生的触动与反思,这些心理认知过程的描述在其他书籍等资料中很难找到。恰恰是这些来源清楚、时空背景清晰的教学实战细节,最可资利用,能够成为受训新教师的一个抓手,它能大大缩短培训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对新教师迅速进入状况、上手开展教学帮助最大。另一方面,以上细节对于高一层次的培训师同样具有重大的价值,首先案例的庞大数量与广泛度大大拓宽了培训师的视野,其次,由于案例揭示出教学过程中各种复杂因素的交互作用,为培训师的研究与培训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和多层次的切入点。甚至作为一个既非受训者亦非培训师的普通汉语教师,手边一册,也能在频繁翻阅中促发个人的教学反思,对自己汉语课堂的教学处理裨益良多。其所提供的诸多观点、思路、方法,常能给读者一种柳暗花明之感。
四、《案例》的不足与余论
当然,本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成书过程完全是几位教师主导搜集教学日志来展开的,没有依托权威机构的大力辅助,搜集到的教学日志等资料毕竟有限,在案例的甄选方面受制于所掌握的总量,有些案例在典型性方面未必很强,而有更多特别值得研讨的问题还未能纳入。前者在再版时可以删改,后者则可以通过出版续编来补足。例如可以出版国别系列,不同年龄学习者系列,不同教学机构系列,不同教学模式系列。不过,一条河流汇不成大海,像此类以海量信息为基础的工作,本来就应该由权威机构发起,集合多家教学单位收集整理,再由资深专家进行精密处理。我们期待此书能为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典范。
以上对《案例》一书内容及意义作出了一个评述,而该书的成书过程对于汉语教学工作者也很有启发。同样是担任国际汉语教师,同样是担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生导师,本书编者本着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随时对自己及所指导学生的教学过程进行审视,做有心人,不断积累教学资料,反复切磋,最后汇成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果多数汉语教师都能抱持这样敬业的工作态度,教学中不敷衍,不简慢,共同积累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并相互分享,那么无论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还是对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都能起到大力推动的作用。
我们的一线教师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可直接使用教学资源还远远不足,如严格分级的经典例句库,严格分级的话题库,语言点及重要词汇的情景设计库,课堂活动实例库,词汇辨析库,严格分级的阅读材料库,偏误分析库,方便检索的教学短视频库,汉语口语文本语料库,适合各水平等级的测试题库,经处理的电子化教材库等等,如果能够建立起来,并在同一个官方网站实现公开使用,那么一直困扰汉语教学界的三教问题应该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
2.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
3.邵
4.央青:工商管理案例库对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建设的启示,《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
5.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