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夜市根本不需要被評比(我覺得非常有道理!支持)
(2010-12-01 20:46:11)
标签:
王翎芳台灣自助遊旅游夜市台灣游台灣美食 |
哼!夜市根本不需要被評比
作者:米果本鋪
引用自
http://blog.roodo.com/chensumi/archives/13556373.html
---------------------------------------------------
我不是要說莫名其妙鬼打牆的民視八點檔「夜市人生」,而是最近莫名其妙由政府某單位搞的全台夜市評比。如果是某入口網站辦的網路票選也就罷了,竟然是拿納稅人的錢來辦這種活動,還找所謂美食專家來打分數,怎麼看都是外包給公關公司的肥案(但政府外包的案子真的很肥,預算超『旗艦』,希望總統府趕緊外包給吉本興業,反正一樣歡樂)。不過,我看到昨天UDN一篇報導,不爽情緒大噴發(請原諒我是個很難控制的B型人),純粹是我個人主觀意見,當然那些美食菁英也可以有他們的主觀意見,他們可以對夜市指指點點,我也可以對他們的意見指指點點。
找美食菁英來評比夜市,就好像辦部落格文學獎一樣,夜市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就是「不需要被美食菁英指指點點就可以靠底層生命力活得好好的」,夜市原本就不是為了服務頂級美食家為目的,就好像部落格的存在是為了打倒主流媒體勢力,不需要被編輯挑選,不需要靠某部分人的喜好,就能透過廣大讀者閱讀,由下而上產生影響力。所以,部落格不需要被評比好壞,就好像夜市沒必要靠美食菁英背書一樣。
有錢有閒有地位的美食菁英評論家,動輒松露鵝肝醬霜降牛肉紅酒生魚片,高級餐廳冷氣房,還有VIP包廂,當然很在意夜市沒有遮雨棚會淋成落湯雞、人擠人不好逛,或炸雞熱狗不健康,還是一星期只擺攤三天,有什麼好推薦的。
但是逛夜市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去擠啊,去吃熱量很高又不健康的比臉孔大的炸雞排啊,吃廉價的豪邁的又會滋滋響的鐵板牛排啊,就算撐傘也要吃的蚵仔煎啊,還是吃到大粒汗小粒汗的鰻魚羹,飽到翻過去的沙拉麵包,何況還可以撈金魚打彈珠,七雙一百的MIT襪子,還是一直被大人警告不准碰的燒酒螺,但一輩子只要吸過那滋味,就算狂落賽也充滿青春熱血的回憶啊!
就是因為吃不起昂貴的大餐,就是不想吃一頓飯也要扭捏作態,就是挺某個故鄉某個異地求學某個當兵部隊所在地的夜市,某攤肉羹、某碗滷肉飯,充滿童年或青春的回憶,那滋味恰好撫平了某個時期的挫敗,那人情每每安慰異鄉遊子的孤寂,你永遠記得禮拜幾晚上,那片空地突然亮起燈泡,穿著拖鞋短褲就可以去吃東西,去玩耍,去看有趣的歐吉桑拍賣喊價,看正妹賣珍珠奶茶,吃那種捲到喜馬拉雅山峰峰相連的雙淇林,然後想起當年一起逛夜市的馬子現在變成幾個小孩的媽……
夜市的幸福指數不是靠那些公關公司或美食菁英列出來的計分項目就可以勾選算計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無可取代的夜市,即便那裡很髒,很擠,很不環保,只要有感情,有回憶,那裡就是最棒的夜市。那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庶民力量,就好像師大夜市就師大夜市,有水煎包有青蛙下蛋有燈籠滷味就很正,沒必要假掰成紐約南村。最慘就是消失的台北後圓環,多少人來到異鄉台北城投宿後圓環廉價旅社,第一個孤寂的夜晚,第一口稀飯,第一碗四神湯,第一盤雞捲,第一次因為思鄉流下的眼淚,不是那些菁英批評說,髒、亂、落伍、都市毒瘤,就可以蓋一座昂貴的玻璃怪物外包給什麼文創公司就打算消滅集體記憶,這樣可以提升市民氣質跟用餐品質,才有鬼。
一個夜市或一個市集的形成,永遠都是庶民力量的自然聚集,從中央到地方,從都市到鄉村,每次為了殲滅夜市或市集而耗費高額經費蓋的新式建築,多數成了政治人物吹噓的政績,要不然就是變成蚊子館。好啦,我就是說台北後圓環跟龍山寺商場啦,但聽說比這兩個地方慘的,遍布全國,還多的咧!
譙完了。但我最愛還是台南林森路大東夜市。為何?因為離我家很近,走路不用10分鐘。拜託某美食專家不要來,那裡沒有遮雨棚,也很擠。就這樣。
作者:米果本鋪
引用自
http://blog.roodo.com/chensumi/archives/13556373.html
---------------------------------------------------
我不是要說莫名其妙鬼打牆的民視八點檔「夜市人生」,而是最近莫名其妙由政府某單位搞的全台夜市評比。如果是某入口網站辦的網路票選也就罷了,竟然是拿納稅人的錢來辦這種活動,還找所謂美食專家來打分數,怎麼看都是外包給公關公司的肥案(但政府外包的案子真的很肥,預算超『旗艦』,希望總統府趕緊外包給吉本興業,反正一樣歡樂)。不過,我看到昨天UDN一篇報導,不爽情緒大噴發(請原諒我是個很難控制的B型人),純粹是我個人主觀意見,當然那些美食菁英也可以有他們的主觀意見,他們可以對夜市指指點點,我也可以對他們的意見指指點點。
找美食菁英來評比夜市,就好像辦部落格文學獎一樣,夜市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就是「不需要被美食菁英指指點點就可以靠底層生命力活得好好的」,夜市原本就不是為了服務頂級美食家為目的,就好像部落格的存在是為了打倒主流媒體勢力,不需要被編輯挑選,不需要靠某部分人的喜好,就能透過廣大讀者閱讀,由下而上產生影響力。所以,部落格不需要被評比好壞,就好像夜市沒必要靠美食菁英背書一樣。
有錢有閒有地位的美食菁英評論家,動輒松露鵝肝醬霜降牛肉紅酒生魚片,高級餐廳冷氣房,還有VIP包廂,當然很在意夜市沒有遮雨棚會淋成落湯雞、人擠人不好逛,或炸雞熱狗不健康,還是一星期只擺攤三天,有什麼好推薦的。
但是逛夜市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去擠啊,去吃熱量很高又不健康的比臉孔大的炸雞排啊,吃廉價的豪邁的又會滋滋響的鐵板牛排啊,就算撐傘也要吃的蚵仔煎啊,還是吃到大粒汗小粒汗的鰻魚羹,飽到翻過去的沙拉麵包,何況還可以撈金魚打彈珠,七雙一百的MIT襪子,還是一直被大人警告不准碰的燒酒螺,但一輩子只要吸過那滋味,就算狂落賽也充滿青春熱血的回憶啊!
就是因為吃不起昂貴的大餐,就是不想吃一頓飯也要扭捏作態,就是挺某個故鄉某個異地求學某個當兵部隊所在地的夜市,某攤肉羹、某碗滷肉飯,充滿童年或青春的回憶,那滋味恰好撫平了某個時期的挫敗,那人情每每安慰異鄉遊子的孤寂,你永遠記得禮拜幾晚上,那片空地突然亮起燈泡,穿著拖鞋短褲就可以去吃東西,去玩耍,去看有趣的歐吉桑拍賣喊價,看正妹賣珍珠奶茶,吃那種捲到喜馬拉雅山峰峰相連的雙淇林,然後想起當年一起逛夜市的馬子現在變成幾個小孩的媽……
夜市的幸福指數不是靠那些公關公司或美食菁英列出來的計分項目就可以勾選算計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無可取代的夜市,即便那裡很髒,很擠,很不環保,只要有感情,有回憶,那裡就是最棒的夜市。那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庶民力量,就好像師大夜市就師大夜市,有水煎包有青蛙下蛋有燈籠滷味就很正,沒必要假掰成紐約南村。最慘就是消失的台北後圓環,多少人來到異鄉台北城投宿後圓環廉價旅社,第一個孤寂的夜晚,第一口稀飯,第一碗四神湯,第一盤雞捲,第一次因為思鄉流下的眼淚,不是那些菁英批評說,髒、亂、落伍、都市毒瘤,就可以蓋一座昂貴的玻璃怪物外包給什麼文創公司就打算消滅集體記憶,這樣可以提升市民氣質跟用餐品質,才有鬼。
一個夜市或一個市集的形成,永遠都是庶民力量的自然聚集,從中央到地方,從都市到鄉村,每次為了殲滅夜市或市集而耗費高額經費蓋的新式建築,多數成了政治人物吹噓的政績,要不然就是變成蚊子館。好啦,我就是說台北後圓環跟龍山寺商場啦,但聽說比這兩個地方慘的,遍布全國,還多的咧!
譙完了。但我最愛還是台南林森路大東夜市。為何?因為離我家很近,走路不用10分鐘。拜託某美食專家不要來,那裡沒有遮雨棚,也很擠。就這樣。
后一篇:到底我能不能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