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儿童希望之家义工陪孩子 |
分类: 关于孩子 |
——在某些特殊的时间节点里,我会失眠,自我催眠不起作用,看书催眠也只会越来越精神,今儿是个节点,我有点失眠...
今儿也生来第一次晕茶了,空腹外加凉性热性茶混着喝,喝大量,像小狗一样嘴里一直分泌唾液,心慌,干呕,
就这点儿出息了,还是来写孩子吧...
中间因为旅行一个周末没能去看儿希之家的孩子们,旅行中偶尔想到心里也会念的慌,
在那个周末前回了京,看螃蟹,陪孩子,
螃蟹就不用写了,都在心里。我说了:我等着,你赶着,老大淡定的呆着,命定的缘分。认识你们是我的福!
关于荣儿
荣儿这孩子让我越来越感到有些“纠结”,我知道实在不该用这样的词来形容孩子,
可我还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我对于她的感觉。。。
每次看到的都是她漫无表情的游走在活动室里,或者直接踩着沙发背爬上窗户,一直站在窗台沿上...
她还是那么不顾一切的找食物吃,上周末一大早,老师给孩子的加餐水果是香蕉,每个孩子每天是定量。
子强比较小,吃东西慢,他的半根香蕉被放到了门口桌台的二层。
荣儿吃完自己的香蕉后,又在其他小朋友旁边晃着,不知从哪又弄来半根香蕉吃掉后,又发现了子强的香蕉,
她走到桌台附近,迅速的爬上去一把抓下香蕉,老师大声喊着让她放下并快速跑过来制止,
我眼瞅着她在老师靠近她并伸手的那一刻,她迅速的把香蕉塞进嘴里咬掉一大半,
老师的喝止,老师抢掉手里剩下的香蕉,老师的训斥,荣儿的表情都不带任何变化的...
诸如此类的情况时有发生,只要房间里有食物,她就会爬高下低的去找,不顾一切的吃,
她不说话,和大人的互动也不多,也不哭不闹,多是安静的自己到处晃悠着,
是什么原因让她对食物的兴趣这样强烈,又这样“淡定”的没有一个孩子该有的情绪变化呢?
关于益益
益益是儿家19个孩子里唯一有父母的非孤儿,母亲因虐待罪还在服刑,父亲在外打工,被送到儿家近半年了。
益益的身世太可怜,自小就被母亲长期虐待,最后一次因把牛奶洒在床上,被母亲推倒,大脑被撞击成伤,
导致半侧脑萎缩,视力几乎消失,在医院深度昏迷了好几十天后从死亡线上捡了条命回来...
益益的身体是在逐渐进步的,现在每天中午和晚上张老师会给益益做半小时理疗,
将仪器绑在益益的双手和双脚上,刺激相应的穴位。
给益益做这理疗,老师必须在旁边一刻不离,否则她就会把仪器从身体上弄掉,
某晚老师在她熟睡后下楼上洗手间的一小段时间里,她居然用嘴把仪器的线咬破。
现在已经看到了益益的变化,她已经慢慢有了左手和右手拍击的小动作,左侧肢体逐渐有了些的活动。
还是觉得益益比先前明显的胖了,可我总觉得这孩子胖的有点虚,
她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确实是有光感的,我们的手在她眼前划过,她会本能的眨眼睛,
仪器进行理疗时,她的眼珠转动也会比平日里频繁很多,还是希望能给她做个正规的测试。
这几次,除了吃饭,益益不会被绑在小板凳上坐着,她穿着带小裙子的裤子,在活动室里自己摸着到处转悠,
偶尔转到我们身边,便拉着她的手跳舞似的和她转几圈,状态看起来不错。
她还是极其爱咬东西,抓到什么就会咬,所有老师都说这孩子很不好带,
上上礼拜,益益趴在我腿附近玩时,咬了我一口。这孩子口劲可真大,隔着牛仔裤,回家还看到了明显的牙印。
我现在很怕益益去室外活动,仍然是因为她爱抓咬东西,
上上礼拜是院子里的葡萄树皮,她吃的满嘴都是,掏了老半天才弄出来一部分,
上礼拜居然吃泥土,到我发现时她整嘴都是,只好叫来老师,用湿纸巾往出掏,老师的手被狠狠咬了一口,
到最后不得不把她带到了水管旁俯身冲洗了出来,那个哭的烈啊。。。
我总想,益益是否因为看不见,半侧身体活动不好,还有过去那么多的恐怖记忆,
让她用抓咬东西这种方式来表达恐惧,发泄情绪,抑或寻求安全感...
如若益益无法恢复正常,或者恢复正常了,总有一天会回到家里,那时候未必能比现在生活的更好。
其他:
利吉在医院住院了一个多月后,上周已经回到了儿童之家,
那么瘦弱的小身子,已经经历了好几次大手术,目前还将面临一次手术,
老师说近期还在断续的发着低烧,好希望这可爱的孩子能少遭点罪痛。
利吉也是个愿意亲近人的孩子,上周末在我腿上赖了半上午,他很容易被逗笑,很好玩,我很喜欢他。
上上周末三个大孩子在院子里玩泥巴活水,被罚停吃晚上的加餐,
其实我也不确定老师的做法,总觉得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哪个孩子小时候不爱玩泥巴呢,
衣服脏了可以洗可以换,但是孩子的快乐以及尝试是不该被否定的吧,更何况还是以停止牛奶加餐的方式。
我理解老师们必须树立规矩严格的管教,只是在这小叨咕下子。。。
党辉这孩子逗死我了,
那天吃完晚饭后,党辉坐在可以前后摇晃的小鸭子上打瞌睡,前一下,后一下,左一下右一下的瞌睡着,
鸭子也随着他身子重心的移动前后的摇着,偶尔瞌睡的头低了被公鸡晃动到了又惊醒一小下恢复正常,
然后又接着各种方向的打瞌睡,
那场面真是可爱极了,我玩儿性大发,看到了也没主动把他抱开,
一直在旁边犯坏的乐着,拍照,录像,直到两次左右打瞌睡时,连人带鸭的侧翻倒地(放心,不会被摔倒)
这几天不时看那视频,想着当时他那样儿我就乐得不行,唉,孩子太有爱了,我有些小坏,哈哈...
(其他的孩子都挺好的,相处的细节有时候也不能记得太全,暂不详述了,有空再补吧)
又说点感性的吧
佳佳的问题
佳佳是儿家里年龄较大的孩子,智力语言发育相对正常,可下半身瘫痪,只能坐在轮椅上活动。
佳佳虽然不像子翔那么亲近我,但他一直记得我,这几回每次去佳佳都会问我,为什么不穿阿童木呢?
愁,小佳佳,姐姐也不能连续n周穿同一件衣服吧,天儿热了也,你们都穿薄长T了,下回我换个主题...
上上周末在和佳佳一起玩球时,不知道聊到了什么,
佳佳突然问我一句话:我什么时候能走路啊? 又敲掉了一遍:我想和他们一样能走路!
没用的我被这一句话弄得一阵揪心,一时间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
我不能骗他说:你长大了就会了;更不能直白的告诉他:你可能永远也走不了路。
每次遇到这种问题,我或许只能装作听不见,或者直接慌忙的岔开话题,
我知道自己在逃避,除了抑制好自己的情绪,可确实当下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子翔的亲亲
我真的越来越特别的喜欢和心疼子翔这孩子了,请原谅我的偏心...
旅行后回来的第一次去,子翔看见我就亲近了过来,居然还问我为什么好久没来,我有些开心,她记得我!
在院子里和教会的义工们玩耍时,我从楼上看完益益下来,
子翔看见我,便呼叫我到她身边去,陪着她一起玩,
当我照顾其他的孩子,需要手纸或帮助时,告诉子翔,她就跑进里屋去给我拿东拿西帮着我,
每次去我总想尽力的顾下每个孩子,孩子在身边出现问题或可能的危险时也得及时到处救场子,
子翔是大孩子了,我不会花太多专门的时间照顾她,但几乎只要在她附近,她都会来和我简单的互动下,
虽然常常说着我也听不大懂的模糊的话。。。
上周末,换发型后第一次见孩子,生怕孩子认不出来了,
没想到走进门就被在院子里玩耍吃香蕉的大孩子围住,子翔主动的拖着我的手,
我问她,还记得我么,我换发型了,今天也没戴眼镜。子翔没说话,但高兴的在我面前拖着我的手蹦了起来,
几乎很少看到她那样的笑脸和高兴,我也跟着开心极了。
午饭前,小伍的哭闹把一个大叔叔弄得手足无措,唉,看着那样儿觉得又可怜又逗,
我过去把小伍接过来。抱着他到处转悠着哄着不哭。
忽然,子翔走了过来,毫无征兆的拉我的手让我蹲下来,
我一手抱着怀里还没彻底平息哭闹的小伍,一边蹲下来问子翔怎么了?
不容我反应,她就又用两只小手捧起我的脸,凑过脸来亲亲我的嘴,停了几秒后放开,
这是第二次被子翔主动的kiss了,我没看到她亲过其他人,
这种时候我总是又开心又感动,赶紧的回报着灿烂的笑,对她说了句:谢谢!
午休时,我抱其他孩子上楼睡觉,子翔等几个大孩子睡在一排床上,
或许知道了她们睡觉了我们就要走了,我还是忍不住过去招呼子翔他们睡觉。
子翔的铺位在最靠窗的里侧,我让她赶紧自己把外裤脱了午睡,
子翔站起来,抓起我的手,放在她的两侧脸上,像她前两次亲我时捧我的脸一样,
我顺势捧起了她的脸,笑着和她顶着脑门玩儿,我们都笑的灿烂,
现在想想,子翔是不是希望我像她亲我一样给她一个临别或睡前的亲亲呢,下次一定给...
孩子们向我表达亲近时总是让我非常的开心和温暖,
感谢孩子们,你们的这小小举动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也真的可以让我回味很久,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切!
希望拥有你的一天
面对儿家的孩子,常让我在表达情感上纠结,
或许孩子们能记住这样一张脸,一个人,
但在这里,我没有名字,只有姐姐或者阿姨,除了爸爸妈妈,孩子们想怎么叫我就去答应什么。
我想对他们或某孩子特别的好,但又生怕他们比较深的记住自己,
总归不久后是要离开的,留下回忆和怀念就也就可能留下了失望,甚至苦。
不止一次的想过,在离开前,带个大点的孩子,好吧我承认,就是子翔,离开儿家和我单独呆上一天。
想象中,包里我会准备好小孩子爱吃的糖果零食和饮料,随时standby伺候,
上午我会带她去海底世界或动物园看动物,
下午去儿童游乐园一起玩翻斗乐和小沙坑,
和我一起分享一份冰淇淋,我吃大半她吃小半,
让她挑一个她最喜欢的布偶,吃顿她可以吃的好吃的大餐,
到夜幕降临时,在把她送回儿希之家,安然的说再见后离开。
留给她快乐的特别的一天,留给她一个专属于她的心爱布偶,留给我们内心的一份共同回忆。。。
我真的很想这样做,但在儿家似乎没有前例,责任和风险较大,我得先说服自己:
不能因为害怕留给孩子可能的负面情绪,就什么都不做,
且不说即便正常的孩子,童年时也该有这样玩乐的经历和回忆,
即便从感情层面来说,她们在成长中也该拥有各种情绪的体会和经历。
如果都是浅淡的来来往往和泛泛之交,孩子们是不是会变得冷漠,变得不习惯表达自己的真性情,
就像总会让我们觉得,儿家的孩子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懂事听话,较少哭闹,
甚至某个孩子再正常不过的稍明显强烈的表达嫉妒心和独占欲,反倒让我们觉得不正常。
更何况,这一切都出自于爱,是善意的、正面的情感,留下了又有什么不好呢?
大人们总是会先用自己的预设想法做一个判断,然后去决定什么要做什么不做,
帮孩子做决定时,就已经替他们屏蔽掉了很多可能性,而对这些孩子,更是预设了一个前提:他们不正常。
或许是自己在这件事情上想法自私和冲动了,但我会理性的尝试下,不会固执,
我情愿了,重要的还是儿家的老师是否同意,毕竟他们担负了孩子的监管责任,
最重要的还有,孩子自己愿不愿意,没准,她对我的情感和信任都还没达到可以离开熟悉环境的程度。
我知道,冲动了,感性了,但我真的很希望能拥有这样的一天。。。
北京儿童希望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