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教学反思

(2011-04-16 17:44:1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随笔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三的学习内容。学生们之前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比较大小,多少的知识,学会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要用减法解决。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所学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操作和讨论,领会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梳理。

课的导入我开门见山的让学生找出田园小卫士(黄鹂和喜鹊)。找出数学信息(黄鹂捉了146只虫子;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再说说这个信息和前面见过的信息有何不同?学生说的很好:“以前我们学过的都是像‘黄鹂捉了146只虫子’这样的信息,而‘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这种信息告诉我们谁比谁多的信息没见过”,“这种信息只在问题中见过,问我们谁比谁多多少?”听到学生这样表达,我带着全体学生给了他们响亮的掌声。我坚信,只要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他们就能够在广袤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接下来我是按照我们金苑学校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交流研讨-点拨提升-拓展应用-反思总结的环节来教学的。

交流研讨的要求是:

1、先用纸条摆一摆,看谁摆的纸条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 只虫子

2、摆完后,再尝试列出算式并解答。

3、纪律员监控好音量和时间。组长安排好小组展示的过程。(选好讲解员、摆图员、板书员等)

小组展示的很好,学生用两张纸条分别代表黄鹂和喜鹊的数量,其中表示喜鹊的纸条用另外一种颜色单独代表喜鹊比黄鹂多的38只,解决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 只虫子

点拨提升环节学生提问的很好:“为什么我们以前见到谁比谁多几用减法解决,而这里要用加法解决?” 但是对于如何解答这个问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有些欠缺。我及时发挥了教师的总结提升的作用,提出问题:“为什么两张纸条要让一端对齐?”“三段纸条分别是表示什么意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决,学生们学会分析数量间的关系,理清了喜鹊捉的虫子可以分成2部分,一部分和黄鹂一样多,一部分是比黄鹂多捉的,所以要用加法解决。这部分学生说想法,说做法,把自己在操作中所感、所得、所疑说出来。通过语言的内化和输出,完成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

拓展应用环节,学生独立解决了课后自主练习第1题和第2题,问题不难,学生掌握都很好。

因为前面交流研讨占用的时间多了,反思总结环节没有进行就下课了。

这节课我又悟出了一个道理:学生有了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问题,只有把问题的解决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才能创造出春风的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