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东征》:历史剧不能脸谱化
(2012-04-18 09:51:53)
标签:
红军东征东北军红军杂谈 |
主旋律影视剧,看似简单,实则太难。大人物的故事,貌似谁都知道一二三点,但问题也在这里,其实大人物的细节、情怀、气质也并非一成不变,一不留神就容易脸谱化。脸谱化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好处,最起码创作上安全、简单,且不会引起太多争议,但历史、历史剧创作不能太脸谱化,《红军东征》做得还不错。
大人物应该怎么演?大人物的故事,是否都足够全面、客观、真实的被呈现?其实,即便以24小时全程录像,我们仍然不能拷贝下传主的内心世界,这就是艺术创作与真实世界最大的区别。有的人以最“真”为最高的惟一的标准,个人觉得值得商榷。一直以来大家似乎自觉不自觉得陷入了一种思维定势:演伟人不需要创新,只要演得真就好。所以有些演员作为特型演员,专演一个角色,千篇一律,风格、手势、表情几乎永无变化,观众竟能百看不厌,好评如潮——“像,真像,像极了”。《红军东征》没有刻意追求形似,张铁林的LOOK,大家都懂的,这就从根本上降低了脸谱的桎梏。
很多所谓的历史剧,国军和日军往往傻的冒泡,猪一样的敌人,本身就是对自身的矮化,《红军东征》就不这样。以那几场举足轻重的会议为例,红军作为正义之师谈笑风生应是主旋律惯用的手法。但国军的内部进退与想法展示,则是独辟蹊径。这些场景通过等级森严的会议过程,来不断渲染着战争之前的气氛。并通过阎锡山之怒和杨镇长的“无大洋,不驻防”想法的被打碎,不仅描绘了阎锡山座下晋绥军之紧张,营造了大战之前一触即发的急迫。还为日后逼迫百姓修建河防工事的松懈,进而使得红军顺利东渡埋下了伏笔,环环相扣因果相连。
《红军东征》快速代入给普通观众,没拖泥带水之感。早些年如《闯关东》一类历史剧将土匪情结融入正剧。这种几股势力盘踞在一地争夺利益的剧情处理就比比皆是。在此基础上,《红军东征》虽有模仿之痕迹,但仍做出了新意。比如高河娃这个角色的故事展开,也没有将代表恶势力的镇长莫世奎与杨县长完全脸谱化。前者的表演很出色,后者杨县长这个角色更是一个有着留洋日本背景,深谙官场之道的人物,背后的故事很值得玩味。
谈到这段历史,就更少不了东北军无奈却凄凉的身影。剧中对于张学良的篇幅着墨也很多,对于其如何走上反蒋之路做了很细致的描绘。不但将人物的转变塑造得真实可信,也展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面前的无可奈何。东北军的下场,在中国现代史上被遮蔽很严重,张学良的转变也是在严酷现实中认清的,红军如果不是积极与其互动,历史的走向将会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