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股份财务造假案例
(2014-12-05 12:09:22)
标签:
股票 |
分类: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
|
|
二、绩优神话的终结
|
2002 年元月 21 日、 22 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 600709
)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 |
|
|
公司财务部长在内的七名中层管理人员共十人被公安部门拘传,接受调查。据知情人士介绍,公司的会计资料也被查封用于办案。 |
三、 造假污点
事实上,自从蓝田股份被查出在上市过程中弄虚作假被处罚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形象就一直没有好过。尽管这几年其报表一直显示每股盈利很高,但就是很难令人相信。 |
|
|
|
、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的数额作相应缩减,隐瞒内部职工股在 1995 年 11 月 6 日至 1996 年
5 月 2 日在沈阳产权交易报价系统挂牌交易的事宜。据此,中国证监会当时对蓝田股份主要责任人处以警告并罚款 10 万元。 |
|
四、市场质疑
实际上,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不相信蓝田的业绩神话。纸上的辉煌挡不住市场怀疑的目光。
市场质疑之一:看不到野藕汁卖,何来上亿元的利润。 蓝田股份年报显示,公司的蓝田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 5
亿元之巨。在一般人的眼里,全国应该到处都卖蓝田野藕汁、野莲汁,而且很热销,但是全国很多地方的投资者表示,并没有看到这种热销场面,甚至在当地市场根本没有见到过野藕汁,看到的只是中央电视台连篇累牍的广告。
市场质疑之二:资料显示,蓝田股份有约 20
万亩大湖围养湖面及部分精养鱼池,仅水产品每年都卖几个亿,而且全都是现金交易。然而,鱼网围着的 20
万亩水面到底装了多少鱼?没有人能说清楚,也就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存货了。再与同样地处湖北的武昌鱼以及相距不远的湖南洞庭水殖相比,其高出几倍的毛利率非常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蓝田股份从来也没有给投资者一个合理、详细的解释,只是以蓝田是高科技生态农业、利润就是高来解释。
市场质疑之三:对于蓝田股份的“业绩神话”,近年来一直有很多投资者和研究人员在分析。比如,有人分析认为, 2000
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是同业平均值的约 1/3 ;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约 3
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 1 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 1
倍。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和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异常高于同业平均水平,蓝田股份的在产品和固定资产的数据是虚假的。也有人分析认为,蓝田股份1999年主营业务收入
18.4 亿元,而应收账款仅 857 万元,显然不合常理。
蓝田股份这只“绩优高成长股”,给投资者的确留下太多太多的疑团。
蓝田股份可能的造假手法是多计存货价值、多计固定资产、虚增销售收入、虚减销售成本。主要疑点有:
1 、应收账款之迷解释离奇。蓝田股份1999年主营业务收入 18.4 亿元,而应收账款仅 857
万元。公司方面称,由于公司基地地处洪湖市瞿家湾镇,占公司产品 70%
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当地银行没有开通全国联行业务,客户办理银行电汇或银行汇票结算货款业务,必须绕道
70 公里去洪湖市区办理,故采用 " 钱货两清 "
方式结算成为惯例,造成应收账款数额极小。蓝田股份的这一解释引出新的疑问,该公司似乎在上市公司中又创一项奇迹,即近 18
亿多主营业务收入主要靠现金交易完成。稍懂财会知识的人士,势必对蓝田股份 " 钱货两清 "
方式结算下的销售收入确认产生怀疑。另外,蓝田股份去年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销售收入达 5.29
亿元,难道饮料销售是因市场供不应求而未出现应收账款吗?
2 、鱼塘里的业绩神话。蓝田股份上市后的业绩增长令人惊叹,该公司 1995 年净利润 2743.72 万元, 1996
年上市当年翻番实现 5927 万元, 1997 年至 1999 年三年分别为 14261.87 万元、 36472.34 万元和
54302.77 万元。蓝田股份的业绩几乎年年实现翻番增长,直到 2000 年后才出现萎缩,降至 43162.86
万元。蓝田股份的业绩主要来自 " 神奇 " 的鱼塘效益,原总经理瞿兆玉曾在1999年 3
月称,几年来产品始终处于不愁销的状态。瞿兆玉继而介绍,洪湖有 100 万亩水面可以开发,蓝田股份现在只开发了 30
万亩,而高产值的特种养殖鱼塘面积只有 1 万亩,这种精养鱼塘每亩产值可达 3 万元,是粗放经营的 10
倍。据有关报道称,蓝田股份在精养鱼塘推行高密度鱼鸭配套养殖技术,每亩平均产成鱼由 350 公斤提高到 1000
公斤,加上养鸭收入,每亩平均收入由 1400 元提高到近万元,养殖成本降低 20%
。而同样是在湖北养鱼,去年上市的武昌鱼在招股说明书中称,公司 6.5 万亩鱼塘的武昌鱼,养殖收入每年五六千万元,单亩产值不足 1000
元。蓝田股份创造了武昌鱼 30 倍的鱼塘养殖业绩,其奇迹有多少可信度?如今已越来越遭怀疑。
3 、饮料毛利不可思议,按照蓝田股份披露的和蓝田总公司的结算价格为 46.8 元 / 箱( 24 罐)(其中野莲汁为 46.8
元每箱,野藕汁为 44.2 元每箱)。按照市场上常见的蓝田野莲汁、野藕汁包装估算,假设每 3 罐野莲汁、野藕汁为一公斤(每罐蓝田饮料为
350ML )大概每公斤饮料蓝田股份获得 5.85 元的销售额。按上述的计算,每公斤饮料实现利润 2.42 元。如果按照 33
%的所得税,蓝田股份每公斤饮料实现的 2.42 元净利润 ( 税后 ) 至少需要 2.42/0.67=3.61
元的所得,也就是说蓝田股份靠每公斤 5.85 元的销售额至少实现了 3.61 元的利润,利润率为 61.71%
,在竞争激烈的饮料行业能够实现这种利润吗?
蓝田股份几个可疑的会计科目(单位:万元)
1999.12.31 2000.12.31 2001.6.30
应收账款 1,242 857 3,434
存货 26,614 27,934 44,715
其中:在产品 21,230 22,974 36,483
固定资产 131,438 214,254 215,335
在建工程 43,510 22,514 31,954
应交税金 - 营业税 15 4 10
应交税金 - 增殖税 22 28 48
资料来源:蓝田股份 2000 年报(已审) 2001 年中报(未审)
应收账款的疑问前已述及,存货的疑问在于其主要构成是在产品,由于在鱼塘里,我们根本不清楚其实际的品种、数量和重量;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的疑问与存货的疑问是一样的,蓝田股份主要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都在水里面,谁也搞不清楚水里面有多少宝贝。笔者实在不明白,秦凤英(签字会计师)什么有办法核实水里有多少鱼、又有多少的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
看到此处,本人实在是忍不住想说一下了,关于生物资产审计的上市公司财务出问题,蓝田股份应该是第一例了,今年刚刚又出现了十分著名的獐子岛事件,呵呵,虽然暂时还没有定论,但目前獐子岛所提出的理由和各路大侠们分析的数据和内容,已经非常有争议了,期待能出真正的结果啊。对于生物资产审计,注册会计师们实在是应该拿出十二分的本事来,认真琢磨怎么样去规避这种风险,在无法确认资产、存货等价值的基础上,怎么去出具报告?能否出具报告?是否应有所保留?是否应借助专家的意见或聘请专业人士来完成本部分资产盘点的工作?笔者本人也接触过类似的审计,是林业资产,后来我们就强势要求被审计单位聘请了具有林评资格的单位和专业人员,在每年年底时,对所有的林业资产出具“林评报告”,以验证林业资产的真实性、准确性,并据此计提相关减值准备。当然有些资产可能真的是不好判断的、或不好盘点的,笔者认为,那么注册会计师在出具这种审计报告时,至少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对保留的内容和怀疑充分披露,向广大投资者和报告阅读人充分提示报告可能存在的风险,以降低自己的审计责任。
蓝田股份 2000 年主营收入是 18 亿元, 2001 年上半年是 8 亿元,也就是说每个月收入是
1.5 亿元,蓝田股份增殖税率是 13%-17% ,营业税率是 5% ,可是它一个月只要提 4 万元的营业税和 28
万元的增殖税,这样的纳税额比一家年收入 5000 万元的企业还少,而蓝田是 18
亿元,这税是不是交得太少了,还是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收入?
银广夏靠全资子公司天津广夏创下萃取神话,而蓝田股份是否也靠全资子公司蓝田水产创下鱼塘神话?银广夏的造假金额是 7.45
亿元,而蓝田股份 18 亿元的年收入有多少是真实的?截至 2001 年 6 月 30 日 , 蓝田股份占资产总额 (31.8 亿元 )
的 77.3% 存货、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合计 24.6 亿元)有多少是真实的 ? 蓝田股份净资产名义上有 22 亿元 ,
但蓝田水产历年来实现了 18 亿元的利润,这 18 亿元有多少水分。
五、反思与启示
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总的来说,其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主要有:
(一) 经营管理不善、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业绩不佳
蓝田造假丑闻曝光之前,曾经是中国股市中的一面红旗,但令人惋惜的是,蓝田所谓的高业绩均来自于种种虚幻神话和财务包装。我们知道,光靠造假过日子是不行的。企业要发展,求生存,其根本出路在于谨慎投资和合法经营。而蓝田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管理高层的法制观念极其淡薄,经营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在公司业绩不佳的困难时期,不是从强化公司管理内涵来着手想办法、求对策,而是视国家法律法规为儿戏,公然造假,知法犯法,炮制了所谓“金鸭子”、“野莲汁野藕汁”和“无氧鱼”的动人故事,企望靠骗取贷款来过日子。本来,蓝田上市时曾经募集了两个多亿的资金,公司高层应该适时实施正确的投资战略,以引导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是,事与愿违,蓝田的管理高层并未真正从这方面去考虑问题。事后发现,蓝田的经营管理环节存在诸多漏洞,诸如资金大量流失和财务报告虚假等等,致使公司的真实业绩状况不断恶化。由此,我们的启示是: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造假者多行不义必自毙!而公司管理高层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
(二) 政企严重不分、治理机制失灵,导致公司发展误入歧途
按照常规,蓝田的问题早就存在,应该不会再有人出面给予蓝田贷款支持,但是,令人费解,丑闻败露前一直有不少专业银行盲目对其进行贷款,致使国家资财遭受巨额损失。事后发现,蓝田高层与地方政府存在密切关系。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分袒护公司,政企严重不分,蓝田的管理高层才敢于知法犯法,有恃无恐。另外,公司治理机制失灵,这也是蓝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公司的董事长一言九鼎,擅自将蓝田交给了一个不懂业务和素质不高的人掌管;另一方面,公司在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的情形下盲目扩张。由于蓝田的公司治理机制失灵,盲目投资、管理不善,致使其主业萎缩,误入歧途。最后,蓝田的真实业绩水平不断下滑,只能靠造假来维持生计。由此,我们的启示是:市场竞争是很激烈的,一家公司如果不及时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强化公司内涵,终究会被市场淘汰。同时,作为地方政府,应该正确处理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多地干预企业行为,以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当、执业水平偏低,导致其造假行为得逞
如前所述,蓝田的造假丑闻的曝光,不是来自于对蓝田进行常年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而是来自于业外人士,这着实让人吃惊。其实,蓝田主要是通过虚假交易或事项来“创造利润”,其造假手法非常简单。注册会计师只要认真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便可以轻易发现蓝田的造假问题,但是,注册会计师却没有查出任何问题。事后发现,蓝田的会计账目非常混乱,按理说注册会计师是不能表示意见的,但是,对蓝田进行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却发表了相应的审计意见,其执业水平之低,责任意识之弱,令人叹息!由于未能及时发现蓝田的造假行为,致使许多对其进行贷款的银行受牵连,国家资财遭受重大损失。由此,我们的启示是:在任何时候,我们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决不能放松,尤其是作为证券市场“守护神”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要敢于坚持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以减少审计失当的风险。同时,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不断健全其质量控制机制,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和道德水准,以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
事件当事人的处罚:
2004年11月,原董事长瞿兆玉因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和虚假注册资本罪,被湖北省高级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呵呵,注册会计师决不是审计水平低的问题,这么严重的造假,估计凡是在事务所工作过1、2年的人,都会发现它的问题,关键是为什么帮助造假?因为收入高?恐怕不是,其实注师赚不了几个钱。笔者认为,还是因为造假的成本低啊!!!这么大的事件,除了那个董事长判了两年外好像也没听说把其他人怎么样?有人说,行业生存困难、竞争激烈造成的,那么我想请问,即使生存困难,难道让你杀人,你也去吗?如果说凡是这样的审计师,判它个无期徒刑,那么还有人敢签字吗?所以说关键还是行业管理问题,惩罚力度的问题。目前虽是有行业监管部门,其实和自律性管理也差不到哪去,每年例行的检查解决不了事务的审计质量问题,粗制滥造的报告随处可见,时间长了,人也就麻木了,之前某某报告都出了,这么长时间也没出问题,现在这种报告出了也不会有事的,侥幸心理时间长了,就成为了一种习惯。呵呵,我举个实例,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注师,在一次年审过程中,看前任注师(也是我们一个事务所的)出具的报告有一定风险,她就问我能不能不理风险继续出,我坚决没有同意,要求加审计程序,进一步核实相关内容,她就很反感,问我为什么别人可以出那种有风险的报告,而她就不能出,当时我就跟她说,做为一个成年人,一个专业人士,你不能随波逐流,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保持必要的警觉性、谨慎性,否则你还做什么注册会计师,这个报告是需要你本人签字的,如果将来真出了问题,那是你去承担,还是找前任承担呢?这就是所谓同化的力量!悲哀啊!其实在这个行业内,就是有很多人,这么混下去的,一直沉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