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刻本——梁平双桂堂佛经版画

(2017-10-11 11:11:44)

          清代刻本——梁平双桂堂佛经版画

 

 

                                                                            吴本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川美院教授谢梓文、江碧波、王叠泉等人应邀来梁指导梁平新年画创作。闲暇之余笔者陪教授们到双桂堂一游,通过与双桂堂方丈妙谈和尚的冾谈,目睹了双桂堂清代刻本佛经版画。只见几位教授对精湛的雕刻印版,拍手叫绝,并暗暗拓印了几张,而引起方丈和尚的不快。时隔20年后,笔者与县政协文史委同仁搜集梁平文史资料,再次目睹了双桂堂数百块清代刻本佛经版画印版,为之感叹!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历经数百年来的风风雨雨,而仍保存完好,实属不易,我想在全国的寺庙中都是不多见的。

    梁平双桂堂创建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整座寺庙坐东朝西,占地120亩,寺内殿堂林立,规模宏大,蔚为壮观。庙藏文物十分丰富,有开山祖师破山海明的书法、诗文,透月旻禅师的语录及竹禅熹公的诗、书、画、印,还有那十分珍贵的贝叶经、鎏金佛像及近代名人的大量书画作品,更有那无人知晓的数百块清代刻本佛经版画雕刻印版。

   说起佛经版画不得不提到中国木刻图画,从唐至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的确,历史上中国版画对世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那么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审视双桂堂清代佛经版艺术的博大和辉煌,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版画对清代佛经版画的影响。双桂堂佛经版画长29厘米,宽18厘米,厚3厘米,采用当地梨木雕刻而成,《中国古代佛教版画史综论——第八章》对梁平双桂堂佛经版画有这样的描述:《观无量寿佛经图颂》,清顺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双桂堂刊本。当时四川梁平修建双桂堂佛寺,并刻此图颂,以宏扬莲宗。此经述阿世王子与其父结怨故事,讲述观想佛国曼妙,共有日观想、水观想、观世音菩萨观想、大势至菩萨观想等十六观想,提倡真心修善戒持,以灭罪消灾,往生净土。由于经卷内容丰富,情节具体,很适合以图解经。此本所绘,即为本经经变。图版线条的运用,舒展纤细,绵密清劲,人物刻绘栩栩如生,又通过飞天祥云、七宝、莲池、楼台水榭、绿叶修竹,描绘出佛国世界的无限美好。把信徒的观想,成功地再现于图画之中。诸生善恶因果,亦昭然揭示有形,堪称是清初所刊图解经卷的典范之作。本刊佛像神众极富,此版画高手所为,以方寸之地,呈万千气象。可见当时民间工艺水平之高。从数百幅双桂堂佛经版画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版画的精湛雕刻及审美情趣的影子。

    据相关资料考证:历史上,双桂堂雕版印刷的佛教经书对西南整个佛教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也可以说梁平双桂堂是西南佛教经书印刷的集散地,它的精湛雕刻,高超的印刷技术,推动了西南地区的木版印刷业,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木版年画产业的发展。今天,当我们正在进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时,更加有义务,有责任抢救保护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用文字记录下它的这段历史,从而深入研究它的社会文化含意,又可以从它的功能、造型、构图、刀法技艺等方面来研究其实用价值、精神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

     从题材、功能方面分析,双桂堂佛经版画与中国古代版画的题材范围及功能大致相同,它为宗教所利用,服务于宗教的宣传。后来逐步发展到实用以至木刻独幅画的出现。双桂堂佛经版画也是中国早期木刻画表现的主要内容,将宗教轮回因果的迷信思想加以语言的创造和形象的表达,把佛和菩萨的形象与人的性格特征接近,让佛和神在广大的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达到普及百姓的目的,让愚昧的人们把驱邪、免灾、保佑平安的美好愿望寄托在菩萨和神的身上,从而满足了人们求取富贵功名的良好心愿,达到了融情境,情感、功利心理为一体的境界。

   我们从双桂堂清代《观无量寿佛经图颂》版画刻版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版画的形式及构成特色,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哲学观和审美方式是独特的,不像西方那样忠实地描摹对象,而是强调对大自然的体验与感悟,强调抒情性和主观的因心造景(境)由情而发的心境”“情境的意象性质,构成讲究布局、章法,造景上有极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实现主体对客体的超载。不少画面中常常运用天空、水纹、云雾组成复杂的线条交织、重叠构成形式,疏与密的对比使主体形象更加明确,一目了然。其次,双桂堂佛经版画还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一般是左图右文,或上图下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类似今天的连环画,那文字布局对称,古宋体字工整秀丽,图文相互穿插变化,灵活自由,无不显示出清代艺人的审美情趣及艺术修养。

   双桂堂佛经版画的艺术语言与中国传统绘画一样,都是以线为表现载体,通过线的起、行、止、逆、顺、拙、畅、刚、柔、虚、实、粗、细表现出春蚕吐丝的柔感,春云浮空的轻感 流水行地的连绵感。我们通过佛经版画《观世音造像图》可以看出画面的想像和夸张,删去多余的细节,用苍劲古拙的粗线强化主要人物轮廓和结构,用大面积云雾背景平面处理手法单纯而富有装饰性,体现了中国古代版画艺术的秀雅和高贵。可以说双桂堂清代刻本佛经版画创造性地发展了前人的艺术语言,在线的运用上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同时也显示出中国佛经版画用线方面的杰出成就。

 

 清代刻本——梁平双桂堂佛经版画


清代刻本——梁平双桂堂佛经版画

清代刻本——梁平双桂堂佛经版画

 《清代雕版》

     版画界的人们常说:线是基础,刀法才是灵魂。然而我们不得不从刀法上来对双桂堂佛经版画作个比较和分析。双桂堂佛经版画在继承古代版画刀法及川派、徽派刀法外,更加注重刀法力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气质。然而用刀的技法要求较高较难,如要刻出天空中轻柔飘逸的白云,春风中扬起的柳丝,潺潺流动的溪水,佛祖闪烁层层佛光……真所谓千容百态。远近起伏,具在刀头精。我们从《观无量寿佛经图颂》中,看到那线条转折顿挫,点画起伏,流畅圆润,变化多端,疏密有致。不少线条刻工细腻,细如毫发,无不显示出当时艺人的高超技艺。可以说双桂堂流传至今的每一块雕刻印版,都是一幅完整独立的艺术品,它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实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艺术价值、精神价值及学术价值。

   双桂堂清代刻本佛经版画是古人留给梁平人民的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它凝聚着梁平先贤的思想与智慧,体现了民族审美的传统风采。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艺术宝库。它将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佛教文化,精湛的雕刻技艺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重庆政协报发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