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东奕:从小展露天赋
| 分类: 人物 |
韦东奕:从小展露天赋
18岁保送北大,两届奥赛夺冠
2006年,在山师附中专门负责培训数学奥赛的老师张永华,无意间发现了一名特殊的初二学生。
---初二学生韦东奕。
此时的韦东奕还是一个在学校里不显山不露水的普通人,也没有人会给他冠以诸如“天才少年”这样的称谓。
同年,韦东奕进入了张永华所在的数学奥赛培训班。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全国范围内曾经掀起一股“寻找天才”的时代浪潮,无数年轻的神童被裹挟其中,在少年天才班这所人工加工班的教室里,进行记忆力、速算训练搏杀。
这场时代浪潮曾经延续近半个世纪,一直到2010年左右才渐渐被强令禁止,拒绝各地创办这种职业化的少年班。
教育拔苗,再伤仲永。
那一年,韦东奕也仅是一个14岁的孩子。
2015年,导演肖洋曾经以西安交大“少年班”为背景,拍摄了一部电影。
---《少年班》。
少年班中的五位天才少年中,吴未成为了普通人,方厚正辞职成为了自由职业者,周兰成为了学者,麦克成为了一家科技公司的CEO,还有一位没有交代人生轨迹的天才,我们不得而知。
或许,它在告诉我们,有些故事总是未知,也终究没有结果。
一直以来,人都都在天然天才和人造天才这两个阶段的天才漩涡中,争议属于这群高智商人群的真正人生走向。
韦东奕自从被老师发现其数学天赋之后,也似乎走上了一条为赛而赛的人生道路。
他的少年时光,并非像普通人那样在欢声笑语中度过。
大多数的时间,孤独才是他生命的常态。
从他少年时光受教授父亲影响,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开始的那一刻,韦东奕这三个字就被成为义务教育之外的幸运儿,而是义务教育之外的专职竞赛者。
2007年,10月。
在张永华老师数学奥赛培训班的韦东奕,开始在参加国内的奥数竞赛,老师希望将他的天赋推向全国,也想将他退到一个真正属于他的更好平台。
---「国际奥数国家队」。
那一年,韦东奕以山东数学天才的身份参加了国家举行的奥数比赛,成为其中的四十分之一。
从这一刻开始,命运似乎在为他的人生开启了快车道。
2008年,1月。
奥数冬令营又在哈尔滨举行,这轮比赛淘汰八人,又选出了32名赛赛选手,这32名选手将在江苏进行为期半个多月的考试竞赛,最终只能有6名选手顺利加入国家队。
2008年,3月。
韦东奕和随行的32个学生来到了江苏苏州木渎高中,正式开始了竞赛集训生涯。
木渎高中是一所环境优美的高中,江南学校的温情柔美,给这群刚刚在酷寒凛冽的哈尔滨进行智力博弈的孩子们,带来了十足的新鲜感。
不过,在木渎高中集训班的生活,要远远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加艰难,也更加的痛苦。
在如此紧张的环境中,山东天才少年韦东奕的一言一行在一群十几岁的孩子们看来,总是觉得那么不可思议。
他是个性格孤僻的孩子,说话语速较快,很多时间大家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
在学生宿舍里,他又显得格格不入,最终还是在母亲的陪伴下,离开了群居宿舍。
每次上课、下课的时候,韦东奕总是喜欢将书包牢牢地贴在后背,许是他觉得这是除了父母之外,书包才是生活馈赠给他的最大安全感。
十五岁的他,带着超高的智商和孤僻的性格,在一对数学符号里冲浪、回眸、舞动。
对少年的他而言,数学才是生活。
而真正的生活对他而言,亦从来都不是生活。
在所有人的诧异、异变的眼神中,韦东奕在此次竞赛角逐中,崭露头角。
集训班的时间紧张,他们每天要进行四个小时的考试,每张试卷三题,这样的时间对于大多数人都不够用,很多人仅能在规定时间内至多完成两道题,这也已经是数学天才。
最终,集训营的孩子们,看到了他们眼中特立独行少年的优异成绩。
24道题,23道半。
24道题是集训营的总题量,而23道半是韦东奕的最终成绩,这样的成绩他当属第一人。
那时候的集训营,除了二十九个男孩,还有三个女孩。
他们在做题的时候,经常感觉到三个小时的时间不够用,与此相比,韦东奕几乎每次都能够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顺利完成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一个结果。
教室里面,老师和同学经常能够看到韦东奕在提前做完试题之后,会忍不住手舞足蹈。
这三十一个人经常能够看到如下的一幕:
“他左手握着钢笔,右手握着铅笔,双臂高悬于空中,带动两支笔缓慢地曲线交错穿行着,身体随之前仰后合、上下起伏,仿佛模拟着自己心中的另一个平行时空或高维空间。”
有时候,他伴随着这样的动作还会自言自语。
老师都觉得他在探索自己所在的平行时空,那个平行时空里,也许都是奇奇怪怪的数字符号。
也许,也没有如此多的人情世故,亦没有如此多的冷眼相待。
半个月结束之后,三十二位选手中仅剩六人,这六名选手将会成为奥数国家队的正式选手。
遗憾的是,综合的选拔并没有因为韦东奕的优异成绩,将他选为第一名。
离开江苏木渎中学的时候,韦东奕的成绩是三人中的第三名。
即便如此,这个成绩也足够的优秀。
孤闭的集训营从来都不会这位少年天才的真正战场。
少年归来,一战扬名。
他顺利进入了「国际奥数国家队」。
这六人将再度进行集训,代表国家出征参赛,前往西班牙马德里参加国际奥数竞赛。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IMO,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56届,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竞赛的前四十年(1959-1988),从来没有中国选手能够在这场竞赛中拿下冠军。
中国选手从1989年开始拿到冠军之后,此后也仅诞生了22名冠军。
2008年,刚刚从苏州木渎高中集训中脱颖而出的韦东奕,与其他五名选手报名参加在西班牙马德里参加了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在考场里,五百多名参赛选手齐聚一堂。
赛场之内,皆为对手。
两天时间,八个小时,六道大题。韦东奕的大脑在高速运转,一道又一道题在他脑中一闪而过。
据说,竞赛是最难得的一道题目,国家队的教练用了足足三个小时,而韦东奕只用了两个小时。
比赛结束后,他以高一学生的身份满分夺魁,摘得金牌,一战扬名。
第二年,韦东奕又参加了第50届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再度摘下桂冠。
从那一刻起,韦东奕成为了竞赛狂魔,在各种比赛中一骑绝尘。
2010年,当六月的暖风在吹拂每一位高中学子脸庞的时候,韦东奕以数学天赋成功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成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大一学生。
临行前,张永华曾说出了对他的寄语:
数学大师和数学家是不同的,前者除了科研能力,还需要优秀的人品、健全的性格和有质量的生活,他希望韦东奕成为前者。
进入大学之后的韦东奕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也有更好的条件研究他喜欢的数学科目。
2013年是韦东奕参加数学竞赛的黄金时代。
---挑战“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
作为国内最高水平的大学生数学竞赛,竞赛内容分布之广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单单分析、代数、几何、概率、应用五大类的内容,就有整整58本书。
知识体系的庞大,也为这场竞赛设置了一个更高的门槛,内容的庞杂,不少选手都是专攻单一领域,并不会看所有的书籍。
唯一不同的是,韦东奕不仅看完了所有的书籍,还在那一年竞赛中,拿到了四项金奖,同时获得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
“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华罗庚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陈省身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周炜良奖银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林家翘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许宝騄奖金奖获奖者
2013年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即丘成桐奖金奖获奖者”
然而,此番殊荣的背后,并没有给这位年轻的北大才子带来更好的荣誉,除却这些,韦东奕看到了网络浪潮下可怕的流言蜚语。
网络浪潮下的谩骂抨击之语,甚嚣尘上。
有人说,他为赛而赛,也有人说本应参加一次的赛事,他的屡次参加已经破坏了竞赛规则。
也有人嘲笑他的颜值,亦有人嘲笑他曾经的生活不能自理。
此后漫长的时间里,大家已经很少能够听到关于韦东奕参加竞赛的消息。
曾经被竞赛浪潮所裹挟的韦东奕开始将所有的精力重新放在了他所热爱的数学学科上。每天十二个小时的高强度数学研究,成为了生活的全部。
他开始听着他喜欢的音乐,在旁边的寝室闲逛,偶尔看到自己喜欢的数学书籍,停下来讨论一番,然后离去。
那些看似枯燥却又显传奇的数字,仍旧是他在流俗世界里的最爱。
比起外界流言的冷漠,北大成为了少年生活中最为温暖的港湾。
迄今为止,一直都是。
大学的时光里,同学们鉴于他的数学天赋,还专门送了他一个别具一格的称谓。
“韦东奕韦教主”。
比起曾经那群天才少年对于他的认知,现在的人们知道他是一个普通也并不普通的北大教师。
最近,关于韦东奕看了太多的流言蜚语。
雷人的语句实在太多,我唯一没有想明白的是,在这样的时代里,仍然还有以貌取人的群体。
不知,这是群体的悲,还是时代的哀,亦或是人性的恶?
那一年,韦东奕偶尔看到了同学玩的《植物大战僵尸》,他回头问了一句:
“这是什么比赛?”
哈佛为他不惜打破百年校规,韦东奕有多牛?
临近高考,越来越多的人在为高考生们加油打气,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位北大的数学老师居然火了!
一瓶矿泉水,三个馒头,就是一餐,一条90后北大数学老师的视频爆红网络。他就是北大“数学大神”——韦东奕,“韦神”、“北大扫地僧”都是人们对他的美誉,那么他到底有多厉害呢?
他被称为是陈景润的接班人,“横扫”各种数学竞赛金奖,15岁拿下IMO国际数学竞赛金奖,两次还都是以满分获奖,18岁保送北大,更是被誉为奥赛之王,曾代表北大在国际数学大赛中一人碾杀清华。
他是几十年难得一遇的数学天才,哈佛还为争取他不惜打破百年校规。不过,他想也没想直接就拒绝说,我要留在国内。
即便如此耀眼,可韦东奕每月生活费不超过300 元,没有微信,不看微博,不爱接电话,不爱社交,淡泊名利 ……在亲人们眼里,全网封神的数学 " 大神 " 韦东奕虽然在学术领域建树颇多,在生活中却有着不同于众人的淡泊。
壹
事情缘起于一段关于他的采访视频,在采访中,他手提馒头,怀抱大瓶装无标签的矿泉水,眼神迷离、头发蓬乱,加之采访中透露自己通过数学保送北大、现在已是北大老师,这幅形象似乎就是天才本才的样子。
韦东奕从小就痴迷于研究数学,高中被保送进入号称北大四大疯人院之首的北大数学系,本硕博连读,只用了8年就拿到博士学位,2019年在北大读博士后,如今是北大的助理教授,研究员。
在北大流传这样一个典故:在教学期间,北大教授曾对学生们说,你们有不懂的问题就来问我。如果我还不懂,就去问韦东奕。如果韦东奕也不懂,那一定是题目错了。可见,韦东奕在数学上已经学到了极致。
他是第49届、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满分、金牌第一名,还是北大的大一新生时,韦东奕曾一人单挑清华大学;
在国内最高水平的数学竞赛“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上,五个竞赛科目,韦东奕个人获得了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许宝騄金奖四个金牌。
同时还获得了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个人全能奖,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金奖等等奖项。
当时,麻省理工(MIT)等多所世界名校主动向他敞开校门,哈佛更是为了他不惜“打破校规”——只要他愿意来哈佛读书,可以直接免掉英语考试。
但韦东奕依然选择留在了国内,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后留校任教。
从2015年8月至今,他已完成25篇学术论文,多数文章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如此看来,说其是“学霸大神”,实至名归。
贰
正所谓:“天赋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
要成为他这样的大神,即需要天赋,又与其一直以来的努力拼搏密不可分。
韦神与竞赛界其他高手的与众不同点在于,他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在此之前是个不出世的天才,许多解题方法都是自创的,往往比标准解答更简洁,被誉为“韦方法”,韦东奕就是一个不折不扣为数学而生的人。
韦东奕1991年生在一个高知家庭,父亲是数学系教授。从小父母就会和他聊起数学的故事,他对数学产生了很强的兴趣。
小学一年级时,《华罗庚数学学校》这本书中的题目,让韦东奕从解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快乐,从此便对数学深深痴迷,并兴趣变为了志趣。
初二那年,因为数学天赋过人,韦东奕提前加入山师附中奥数训练队,和一群高中生们在一起训练。
高一时期,顺利入选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
从那以后,韦东奕就开始了他的“封神”传说。
在国家队集训期间,一共要经历8场大考,每次考4小时,要解3道题。
而这24道题,每一道都难出天际,就连国家数学奥赛金牌得主张一甲,当时也只能在4小时内完成2道甚至1道。
但韦神就是韦神,8次考试,韦东奕经常在考试刚开始的1个小时,就解完了所有题目。最后24道题,他完成了23道半!创下了一个连教练都叹为观止的记录。
后来,他凭借过人的天才和自身的勤奋,经过层层选拔后,得到了代表国家参加第49届IMO国际数学竞赛的机会。
IMO一直被认为是五大学科竞赛中,含金量最高的比赛。
当年6道大题中,难度最大的题目是压轴的平面几何题,韦东奕居然是用“纯代数”的方法解出来的。
韦东奕打败了500多名选手,最终结果是「满分」!
叁
北京大学,有个“四大疯人院”传说,所谓“疯人院”就是集结天才、鬼才、怪才的院系,数学院则名列“四大疯人院”之首,而韦东奕无疑是“疯人院”的首席扫地僧。
一年后,韦东奕带着他的光辉战绩参加了第50届IMO,依然夺冠。
2010年,因为在数学领域的优异表现,让韦东奕拿到了保送北大的入场券。
在2013年的“丘成桐数学竞赛”中,韦东奕的表现更是让考官们难忘。在决赛中,韦东奕毫不费力地斩获了华罗庚金奖、陈省身金奖、林家翘金奖、许宝騄金奖、个人全能金奖以及周炜良银奖。
这意味着他以一己之力,碾压了北大的主要对手清华和中科大。
然而,就是这样的天才,常人无法理解也就罢了,居然还带着有色的眼睛去嘲笑他?何其阴暗的心理,悲哀至极!
不得不说,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经历过人情冷暖后大都心累了,为了赚钱养家工作,如行尸走肉了。韦神既有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有自己的梦想,还有让人嫉妒的纯真的状态。
韦东奕性子低调腼腆,不善交往,醉心于学术研究无心旁顾他人,他不看电视不用微信,爱听收音机和做题,也经常会拒接很多电话;
韦东奕常常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觉得杀生是不对的,所以不吃肉;
他觉得纯净水的制作过程污染环境,出门把凉白开灌上一大瓶;他觉得空调浪费电,所以将遥控器束之高阁;甚至他觉得开灯也是一种浪费,所以晚上时常躺在宿舍的床上,在黑暗中思考数学,每月生活费花不到 300 元。
肆
可以说,他的全部心思基本上都扑了数学研究上,对自己的生活、外在形象根本就不在意。而世界历史上也曾有过无数个这样的天才,像佩雷尔曼等人也是如此。
对于网络铺天盖地的嘲笑、质疑,韦神根本不屑于去理会。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像这种学术型高端人才,向来是不拘小节的,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和学术研究中去了,对于外表反而是最不看重的。
人们看韦神,有点像看待破了珍珑棋局的虚竹,以为是运气,虚竹给人的感觉就是运气,为什么无涯子选他传70年功力呢?再没人了吗?
从虚竹后来的轨迹可以看出,这人有多正,更要紧的是无欲无求。这时候,你知道了,无涯子的眼光有多毒,他看得透人心,破珍珑棋局是假,探人心是真,换句话说,虚竹配得上这70年功力,至少,不会拿去害人!
韦东奕真正成为“网红”,契机是他的形象。他的形象,实在太符合我们习惯的“天才想象”了——和曾经全国知名的陈景润有异曲同工之处。
你看韦神的样,韦神看得透名与利,这是他能做扫地僧的本钱!
韦神又成了寒门的希望!在躺平肆虐的日子里,韦神给了我们普罗大众希望。
在软科公布的《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北大数学系全国第一,但放到国际上也只排到41名。基础数学研究,依然被认为是中国科研的一个“薄弱环节”。
韦东奕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如何让韦东奕的天赋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投身数学领域,数学又如何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这些,还得落到我们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的话题范畴之内。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归根结底,科研人员理当以科研为本,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科研人员持久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来不得半点花架子,更容不得外在打扰分心。
对北大韦神来说,一瓶矿泉水几个馒头足矣,请媒体不要打扰他,让他好好研究数学吧,在自己的专属领域继续躺平,这样的人都很纯粹,远离勾心斗角,不然很容易被算计出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