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10集:周公摄政(概括版)
(2020-06-24 21:45:27)| 分类: 中国震撼 |
《中国通史》第10集:周公摄政
千古美谈——周公辅成王
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以政治家的身份闻名于世,在中华文明史中更被尊为元圣,以德治国思想的首倡者和中华礼仪文明的奠基人,是孔子心目中最好的榜样,虽摄政只有七年,却给西周带来奠定繁荣百年的基石,更奠定了传承千载的中华文明的根基。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精锐之师攻下商朝朝歌,商王纣被迫自杀,统治时间长达六百年的商王朝宣告结束。
伐商之后周武王封商王纣的儿子武庚留居殷商故地继续统率商民,又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于其周围,号称三监,为了监视和防备商朝遗民而设置。
怎么样让商朝的旧族真正臣服,又该怎样统治这一大片尚未真正为自己掌控的广大国土呢?
周武王病重期间,武王弟弟周公十分虔诚地向先王祭祷,只要周武王能够病愈,自己情愿代替武王去死,周公将祭祷的策书装在金滕之匮中并叮嘱左右不要说出去。
周武王同胞弟弟当中周公无论品德还是才干都是最出众,是周武王最得力的助手。灭商后,周武王将他留着身边,处理最重要的王朝事宜。
周武去世太子诵即位,即周成王。
周公以摄政的身份总领全局,拒绝周武王临终前希望传位于他,以摄政的身份处理国事。
周公没有接受周王之位是希望以稳妥的方式统揽大局,使周王朝尽快克服危机走入正轨。
在周朝,召公的地位仅次于周公。
周公向召公分析了当时的严峻局面说明自己之所以接受摄政的原因,指出只有他们二个合力辅助成王,竭尽全力才能成就周文王奠定的基业,治理好周朝,召公最终理解了周公。
为了缓和局面,周公主动离开都城,退避到东方。
外部的管叔、蔡叔继续与商王纣之子武庚等商朝遗民势力联合,由传布留言直接转向发动叛乱,起来响应有几十个大小方国,浩大的反叛声势遍及周朝的东部并迅速席卷至西部。
为消除周成王的怀疑,周公作《鸱鸮》之诗给周成王,诗中以既取予子,无毁我室,表达自己担心周王室被毁的急迫心情,召公等人也意识到周公之所以摄政的真正原因。
周公对周王朝的赤诚之心最终感化了周成王,他彻底了消除了怀疑。
周公勤劳王家,如天动威,彰显周公之德。相传,周成王到了郊外迎接周公时,天下起了雨,刮起了反向的风,先被吹倒的稻谷都重新站立了起来。
周公的初心,是纯正的,为了周朝的命脉来发挥他的积蓄力量,这个完全是为公的。
公元前1043年,周公重新摄政后亲率大军开始东征,经三年艰苦卓绝的战争最终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杀,罪过较轻的蔡叔被流放。
周公乘胜向东方进军,将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周王朝重新归于一统。
管叔、蔡叔的反叛暴露了新生的周王朝内部的重重隐患,旧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周王朝急需一整套更有效的,能够使周王朝长治久安的办法和制度。
小邦周突然成了天下共主,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办法是分封制,就派出自己的代表,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
周公东征胜利之后,周成王将周公长子伯禽分封到山东曲阜做鲁侯。
如何统治庞大的商朝遗民?
周公试图通过移民政策分散商民以期达到有效控制。
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西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成为王室的地方代理人,代行周的统治。
周人封建主要目的,建立和巩固周王朝屏障,防止周边的夷族对周王朝侵犯,
微子庙,微子本是商王纣的庶兄,素有贤名,曾多次劝谏商王纣停止暴行,均不被采纳。
周朝建立,微子主动归顺。周公东征后,分封德高望重的微子为宋国国君,有效地缓和了商朝移民的对立情绪,便其更好地得到控制。
周公的分封是以姬姓的王室裔亲和异性的姻亲为主,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以鲁、卫、宋、晋、齐、燕等国最为重要。
加强内部控制,周公采取宗法制,通过加强血缘等级关系来加固着周王朝内部的凝聚力。
宗法制:在同一宗族内部以嫡长子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这样层层下推,一再分宗,形成了一系列大宗和小宗。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家谱,通过家谱,同样可以追溯到自己的宗族起源。
周公所制定的宗法制具有强大凝聚力。宗法制度下,周王是唯一的,绝对的大宗,各地的诸侯为小宗,而诸侯国内,诸侯为大宗,他们再次分封的子弟为小宗,这些子弟还可以再通过分封,分出大宗和小宗,每个小宗都有自己的宗子作为宗族长,而小宗又统于高一级的大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既是血缘宗法上的嫡庶大小关系,又是政治上的君臣上下关系,族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由起建立起非常有序稳定的宗法体系,将周王室内部的人心紧紧地凝结在一起。
家天下
周人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的诸侯国通婚,周王室和异姓诸侯之间就建立起姻亲关系,各级贵族也必须和异姓贵族通婚。
周朝通过封建亲戚,家国同构,使整个国家结构宛如一个庞大的家庭系统,血脉相连,休戚与共。
通过宗法制,血缘亲疏关系被成功地引入政治领域,西周王朝缔造出了一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分封制和宗法制相辅相成,成为非常有效的国家控制体系,周人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最终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四面八方。
周公为了更好安置与控制商朝遗民,管理四方各国,营建新都洛邑,将它作为周朝的东都,与西部的镐京相呼应。
国宝级青铜器--何尊
现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铸造于西周成王五年。
何尊底部铭文共12行铭文,122个字,竟然发现了中国二字。
成周城洛邑是中国第一座国家层面规划建设的都城。
周公精心设计一个更为伟大的工程彻底改变周朝,改变中国,并一直影响到我们现在,这就是周公创造性地发明了系统而完备的周礼,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周礼。
周礼的基本框架是一整套亲其所亲,尊其所尊,严格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深远,成为历朝历代沿袭的主要方式,一直延续了近三千年,成为中国社会能够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制度。
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将贵族分成不同的等级,实行等级爵位制,周礼讲究尚德、尊尊、亲亲、敬老、慈幼,也成为对后世颇有影响的伦理道德规范。
周礼的诞生是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使整个社会从尊神尚鬼,迷信巫术走向礼治、德治。
(以德治国)华夏文明由此进入以礼乐文明为代表符号的时代。
(摄政七年)还政三年后,周公生病而亡。
周成王特别允许周公的长伯禽在其封地鲁国用天子礼乐来祭奠周公,鲁国一直是礼仪最为昌明的所在。
周公去世数百年后孔子诞生,孔子积极主张克已复礼,他所遵从的礼正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礼。
周公所遗留的政治、文化遗产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源。
周公所遗留的政治、文化遗产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源,
孔子之后的一千五百年间,
中国文化一直以周礼并称,
既表明周公与孔子一脉相承的联系,
又充分显示出周公享有的重要文化地位,
他的人格魅力与历史影响跨越千年,从未逍逝,
作为中华文明的创设者,
周公在华夏子孙心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三千多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在深深怀念着这位伟大的先祖,
他被后世奉为天下第一圣人——元圣,
他所首倡的明德、慎罚、保民的德治思想和他所创造的礼乐文明已如甘露清泉浸润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
潜移默化地渗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深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