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第五集邦国时代

分类: 中国震撼 |
中国通史文字版:(5)邦国时代
旁白: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前后 ,整个中华大地进入了万邦林立 、城堡四起 、争奇斗艳的邦国时代 ,如今 ,当我们以互联网为标志连接并改变世界之时 ,四千多年前的众邦国及其联盟同样以各种文明为网络纽带,不断整合重组 ,推动着社会轰轰烈烈的变革 ,孕育着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 ,如满天星斗经历兴衰变迁 ,那时,各地并立的众邦国正处于从多元发展转向多元一体的进程之中 。
今天 ,我们将通过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 试图揭开那一时代的神秘面纱 ,复活历史,探寻造成几大辉煌地方文明遭遇突然衰落的谜团 ,追问中原地区又为何能存续发展, 逐步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的深层原因。
孟华平(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副所长):目前我们在这个地方 ,发掘了一个将近500平米的探方 ,发现了一批跟祭祀有关的一个台基遗址 ,大量的东西已经被破坏了 。
旁白:这是一场即将爆发的大战 ,寂静的荒野 ,一声尖利的鹰叫让参战双方从凝结的空气中 ,感受到了阵阵透骨的杀气 ,在邦国时代 ,伴随着无数次战争与杀戮 ,背后关乎着一个个不同文明的兴衰存亡 。
1954年冬季,湖北天门、京山两县大搞水利建设 ,一件陶器的偶然发现, 无意中打开了一扇通往远古的大门 。
随着石家河文化发掘的深入 ,一个规模多达50余处的遗址群, 逐步显露出来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 ,考古人员发现 ,这一距今约4600到4000年的文明 ,经历高峰后 ,曾遭遇未知的突然衰落, 成为千古之谜。
方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就是突然一下不见了 ,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因为不像有的有逐步的缓慢(过程) 它没有它就是突然中断了 。
这就是石家河古城的西城墙 ,南北1200米长 ,墙高有6米到8米 ,我们还可以清晰可见 。
旁白 :背椅大洪山余脉 ,周围河流缠绕 ,规模达120万平方米的石家河中心聚落 ,内部有明显的功能分区 ,包括手工作坊区 、居民生活区 、祭祀区和墓葬区等 ,以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聚落人口换算 ,城内约居住着三万至五万人 。庞大的聚落创造了非常发达的 石家河文化 ,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
遗址发现有铜块 、玉器、 类似于文字的刻画符号和城址, 表明他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结合周围的考古发掘 ,可知这一时期石家河聚落已成为江汉平原的统治中心 。
方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所长):就是说石家河里边呢出土的就是有一个图案里面拿着一个钺 ,钺这个武器这个钺一般来讲我们一直认为都是一个王权的象征 ,所以这个时候看来 ,当时是至少在石家河这个地方是有一个 ,应该讲是军事将领 ,或者相当于王这样的人物在里面。
旁白: 头戴冠帽 、两耳上有弯角形装饰 、口吐獠牙 、方脸 、橄榄眼 、鹰勾大鼻 、阔嘴 ,据推测 ,这具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人头可能是当时神人或巫师的形象反映 ,当时人们已经选择【玉】 作为与上天沟通的器物, 那时玉器制作技术已采用切割、 雕琢 、钻孔和抛光等工艺 ,工序相当复杂 ,令世人惊叹的玉人头 、玉虎头 、玉鹰和玉蝉 ,大多出土于成人瓮棺之中 ,显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然而 ,蹊跷的是 ,到了石家河文化中期以后 ,石家河城几乎全部废掉 ,再以后 竟连人的踪迹也难以见到 ,而石家河文化后期,则呈现出另一种面貌 。
方勤:那个时候可以看到我们这个石家河的时候 ,它的文化面貌跟以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它更多的特征是相当于 中原地区的 (这一带)简单说我们考古学讲 叫做植入性的文化,就是出现了这文化更多的跟中原很相像。
旁白:风起云涌的邦国时代 ,战争频发 ,部族冲突不断 ,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后半程 (颛顼zhuanxu)、(帝喾diku) 、尧、舜、禹时期 ,据记载 ,尧舜禹讨伐三苗 是远古时华夏集团与苗蛮集团的战争冲突 ,其影响并不亚于炎黄大战 。距今约四五千年前 ,中华大地已形成若干部落联盟 ,其中主要有 ,生活在黄河中游及邻近地区的华夏集团、以泰山为中心的东夷集团 、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中心的苗蛮集团等 。石家河文化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 ,早期的交流碰撞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 豫西南至晋南一带 。有专家根据史料记载推测出南方苗蛮三苗族方位及石家河人族属间的关系。
方勤:文献上也有记载 ,禹伐三苗 ,那么三苗一般来讲就是我们这个区域就是长江这个区域可能就是因为当时那种战争这个城址就废弃了 。
旁白:大约在四千多年前 ,相传三苗的首领驩兜(huandou )本是尧臣 ,后来三苗不服 ,多次为乱 ,才有了尧、舜、禹对他发动的多次战争。当时江汉平原天灾不绝 ,《墨子·非攻》说 ,江汉地区发生大地震 ,人群伤亡惨重 ,血流成河; 《太平御览》记载 :三苗欲灭时 ,地震泉涌 。尧、舜、禹看准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 ,举兵南下 ,在最后一次战争中 ,华夏军团历时70天 ,大败苗师 ,从此苗蛮集团式微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
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 ,在石家河遗址发掘出的玉器中, 出现了牙璋,这样的北方礼器 ,这是夏民族的标志物, 由此可以得出, 中原文化南下, 最终导致石家河文化的消亡 。
开篇那场远古大战的当事双方 ,此时愈发清晰了起来 ,随着南方苗蛮集团的逐渐衰落 ,位于中原的华夏集团
新石器晚期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致使沿海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海浸,突然爆发的洪水或海啸,淹没了千余年发展起来的良渚文化,邦国毁于一旦。
今天,我们在良渚文化遗址上,还普遍发现有水灾痕迹,淤泥、泥炭和沼泽层,可能一些良渚文化遗址至今还深深埋在太湖湖底。
群雄竟起的邦国时代,华夏大地正发生着急剧动荡的社会大变革,公元前两千年前后,数百年异彩纷呈的中原周边文化先后走向衰落,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依托覆盖广大地域的核心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各地的文明因素,迅速崛起。
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河南偃师二里头村民不知道,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看似普通的村庄下,竟然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
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这里曾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上演过夏的繁荣和夏、商、周三代王朝更迭的壮阔史诗。
许宏:如果说良渚、陶寺和石峁都是国家的话,那么它们跟二里头这种国家,肯定不是一个概念,这时绝大多数学者都公认的,如果说前边那些属于初始国家的话/原始阶段国家的话,那么二里头就是一种【广域王权国家】,我管它叫# 广域王权国家# ,可以掌握广大区域的那种王权比较兴盛的这样一个国家,所以我管它叫# 国上之国# 。
我们说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这么一个过程,如果再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呢,我们说波澜壮阔的帮邦国时代是满天星斗的话,那么由于一个大的政体的存在呢,导致满天星斗转化为月明星稀,所以一轮明月出来了,使得它周围的星斗呢,变得暗淡起来,而这个所谓的明月呢,就是二里头遗址。
旁白: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初期一间名为何尊 的铜器上,其铭文将包括偃师在内的洛阳平原成为中国,意味【天下之中】。
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开始从多元无序经过百川归海走向多元一体,尽管对邦国时代兴衰变迁的探索还远未完成,但一个中国之前的中国已经逐渐清晰了起来,浩瀚的宇宙和黄沙中被风吹起一角的远古遗迹,共同讲述着我们波澜壮阔的历史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