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6个背书技巧,轻松背诵全文!

标签:
串联法线索法比较法图画法欣赏法支点法16种背诵的方法成功演讲的八个技巧成功演讲万能公式 |
分类: 读书方法 |
掌握6个背书技巧,轻松背诵全文!
-
串联法
http://p1.pstatp.com/large/1dc100043df462e4bc5b
-
线索法
http://p1.pstatp.com/large/1f7d000054e3fd9e3089
-
比较法
http://p1.pstatp.com/large/1dc40004535034ffe720
-
图画法
http://p9.pstatp.com/large/1f8200004aa8ae3d4833
-
欣赏法
http://p3.pstatp.com/large/1f7c00005a5cf631dfe7
-
支点法
http://p9.pstatp.com/large/1f7b000447d0f4c6a86f
16种背诵的方法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224865296469181708083
01 抄诵法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及手过一遍”,在读诗词或短文背诵时尤为推荐这一方法。
很多学生在背古诗词的时候背得很溜,老师一要求默写就错误百出,很多文言生字不会写。(这在高考上,一个错别字可就能拉开几千名学生的距离呢!)
所以,在背诵古诗词时,我们可以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读再抄,抄完再读。
02 时空法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与段落,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利用文章中表示时间、方位、顺序的关键词语,进行串联帮助记忆。
03 人物法
记住文章中依次(或分类)出现的几个人物,这样忆人思情,忆人思言,就有助于理解与背诵。
04 情境法
创设具体情境,根据情境熟读容易理解和记忆。尤其是优美的诗歌与散文,运用此法效果更佳。就连我们一直背不下来的一些长诗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哦!
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画图记忆了解一下:学会这一招,打败那些只知道死记硬背的人
05 情节法
掌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等具体情节,据情而背就容易的多了。
06 延伸法
背短文或诗歌,可从开头逐句延伸背诵,即背会第一句,背第二句时把的一句带上,背会第一二句,背第三句时再把第一二句带上,如此延伸,直到全篇。
07 对比法
把课文中具有对比的部分找出来,记住这个对比的性质、特点、作用,就容易背诵了。在化学、历史、地理等科目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到这个方法。
08 问题法
提出几个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问题,根据问题答案的顺序,记取背诵内容。
09 提纲法
列出一个简单的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10 列表法
记忆时先将需要背诵的内容进行列表归纳,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一目了然,便于举一反三,加深印象。
11 间隔法
记忆课文的词语不能怕重复,要温故知新,常读常新。
不过,这里的复习也是有技巧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果记忆后20分钟不复习的话就遗忘了41.8%,8~9个小时就遗忘了64.2%,直至一个月后遗忘了78.9%,也就是虽然你花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由于没有有效地运用复习的时间间隔,最后也会变得一点儿效率都没有。
为了形成长期的记忆,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一种非常有效的间隔复习方法——“3-5-1-3-5-1六步复习时间法”。
具体的运用是,当我们对资料形成有效的记忆后,
-
3小时之内必须不翻书复习一遍
-
5小时之内再复习一遍
-
10小时之内再复习一遍
-
3天之内再复习一遍
-
5天之内再复习一遍
-
10天之内再复习最后一遍
经过这6次复习后,长时的记忆就没有问题了,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你已经形成了长期记忆。
12 歌诀法
将要背诵的内容,编为歌诀,读来顺口,记忆深刻。
就如化学中的氨氧化法制硝酸,我们就可以编成歌诀去记忆:“加热催化氨氧化、一氨化氮水加热;一氧化氮再氧化,二氧化氮呈棕色;二氧化氮溶于水,要制硝酸就出来”。
13 点线法
点线法,就是抓住文章的脉络,提炼出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子作为记忆的点。
如表现人物形象的动词等,根据先后次序排列起来,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展开快速记忆。背诵课文,也就是按照文章写作的线索顺序,把全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记忆。
如《醉翁亭记》第三段的线索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狼》的线索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论。利用这条线索,同学们就能正确而快捷地背诵。
14 分合法
先分句背,在句中背关键词,这样逐句背,而后合背,由词连句,由句连段,再由段连篇。或先抓要背内容的主要部分,再带动次要部分,再合背。
如背诵《春》这篇课文:可先背熟春草图;再背熟春花图;接着把春风图背熟;再背熟春雨图;最后背熟迎春图。然后再把这几幅图画串连起来,一气呵成。
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三、第四段,也可以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
15 关系法
背诵之前,先弄清文章的结构关系,例如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有如动静关系,远近关系,等等。
16 耳听法
这种方法是由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朗读,大家洗耳恭听。或自己先把要背的东西录音,然后放音,仔细听记,用这种方法训练背诵,比单纯反复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好用的背诵技巧
『三个结论』
记忆的情绪依赖性:如果记忆时很高兴,那么在高兴时,测试出来的成绩,比在难过时的成绩更好;当然,如果记忆时很难过,那么在难过时,测试出来的成绩,比在高兴时的成绩更好。
所以,如果平时,父母打得你一边哭一边背书,在考试中,你不妨一边哭哭啼啼,一边做题,有可能分数会更高哦!
记忆的情境依赖性:在小房间里记忆,然后一些人在大房间内测试,另一些人在小房间内测试,结果小房间内测试的人,成绩会更好。
所以,如果考试时换了教室,没考好是正常的。不怪你,不怪老师,怪教室!
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将所要学习的材料连续反复学习多次,直到熟记为止,这种方式称为集中学习;把所要学习的材料分散在几段有一定间隔的时间段进行学习,这叫分散学习。实验表明:分散学习优于集中学习。
所以,要让记忆摆脱对情绪和情境的依赖,最好就是变集中学习为分散学习,让记忆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跨越各种情绪和各种情境!
『精确性背诵』
学习中,有些背诵,需要完全的精确,比如,背诗词,背古文,背课文,背英语,等等。其中,诗词背诵比较简单,很多人都可以不用任何技巧,胡乱朗读几遍,就能背下来。
然后,我们就会以为,任何东西,都能这样背下来。
但是,有些文字很难,有些文章很长,花了很长时间,也无法熟练背下来,好不容易背下来了,过程也极为痛苦。
所以,我们常常又轻率地得出两个结论:背诵很痛苦;自己的记忆力不够用。
其实,这只是我们对背诵的打开方式不对而已!
背诵时,对于那些不押韵的、不顺口的、又比较长的文章,尽量避免去努力用最短的时间,在当天就把它背下来。
你可以先朗读几遍,把整篇文章能够读得通顺、读得流利以后,再去背,就要轻松很多。
朗读时,你甚至可以读“望天书”,不去管文章的意义,“有口无心”地朗读。特别是比较困难的古文。古代很多私塾,就是这样训练学生的:在不讲解意义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像古文这么难的文字,一开始就去理解意义,虽然有人能做到,但学习难度比较高。等到读熟以后,再听老师讲解,理解意义就会毫不费力。
读得顺口了,意义理解了,这时,文章的大多数内容,其实已经悄悄地,自动地,被记住了。最后的背诵努力,只是去攻克个别的困难词句,或者文章中一些不太自然的意义转折和上下文的连接方式。
最好安排每天只朗读一遍,而不是在一天之内,或一节课内,连续不断地朗读同样的文章。
因为在两次朗读之间的时间中,生活的某些场景,有可能在脑海中唤起文章的某些内容,从而自动地,悄悄地,对文章进行一次甚至多次复习。连续朗读就不会有这样的福利,每一次内容进入思维,都是大脑主动努力的结果。
连续朗读多次,肯定比一次效果更好,但效果并不是成倍数地增加。朗读两次,也许只有朗读一次的效果的1.8倍。至于朗读6次和朗读7次,估计多朗读的那一次,几乎没增加什么效果。
但是有时候,老师今天教,就让学生今天背,该怎么办呢?
如果可以预见,你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反正语文和英语的每篇课文,老师都会仔细讲,然后会选择段落让大家背的。你为什么不提前就把课文多朗读几次呢?提前几周开始朗读,等到老师一讲,懂了!老师喊背,自然也就so easy!
如果不可预见,是老师临时安排,那就没办法了,拼实力吧!
即时背诵时,先朗读两三遍,然后背诵。内容太长时,先分段背诵,再整体背诵。背诵中,针对易错、拗口、生僻的难点内容,尝试在音调、停顿、意义等方面进行特殊加工,使其更具区辩性,更易背诵。
如果你平时背诵都很轻松,偶尔拼一次实力,你会发现,你的实力远在大多数人之上!
『意义性背诵』
在学习中的,有些背诵,不需要完全的精确,比如说,学习历史,地理,或政治时,我们记住的东西,意义上和书中相同,就可以了,文字上有些小差异,并没有关系。
这种只需要意义性背诵的知识,一般来说,内容都特别多(如果内容比较少,就可以轻易地精确背诵了)。
很多学生背这种知识时,喜欢背完第一章,再背第二章,一章一章地背。不过常常背到第二章,又发现有些第一章的知识忘了。有的学生又倒回来复习第一章。反反复复,不少同学到最后考试时,还是前几章打转。
正确的背诵方式,应该是首先把整本书从头到尾阅读两三遍,熟悉所有知识,然后再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标记,最后再进行背诵。
最先的两三遍阅读,目的是熟悉知识。阅读要快,像读休闲小说一样,尽可能一次把整本书读完。读的过程中,出现不懂和遗忘的,也不要停下来细嚼慢咽,或回头翻看。
接下来的总结和标记,可以另拿本子作笔记,也可以直接在目录上写内容提示,或在章节前写总结提纲,或在正文中对关键词作标记。我的学习经历中,标记关键词是必作的,其他的是选作,但条件允许时,尽量都选。
在书中,一个知识点下,常常包含几个要点。一个要点就是一句话,在这句话里,可以找到一个关键词。大脑中只要想出了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恢复整句话。
通过阅读,熟悉了所有知识以后,凭着“常识”或“直觉”,就能蒙出两三个要点。剩下蒙不出的要点,才是真正需要付出努力来记忆的难点。
所以,我做标记时,一般都是找出关键词,标记好,然后编上号。
http://p1.pstatp.com/large/1dc90000a5d4d1c6fa7b
标记是为了方便下一次复习或背诵时,眼睛迅速定位到重点和关键词。因此,最好不要满篇都是标记。
据说,有一个实验证实:满篇都作上标记,记忆效果会更好。但我不知道在这个实验里,是背一两页书呢,还是背整本书;是在一两个小时内背完呢,还是在十天半个月背完。
如果只背一两页书,只背一两个小时,肯定是标记做得越多,记忆效果越好。因为作标记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对知识进行加工,进行记忆。
在真实的学习中,我的经验是:做标记要简洁。当然,你也可以去尝试标记得更多,对比各种标记风格的效果。
最后阶段才是真正的冲刺背诵。这时,大脑中已经形成整个知识的框架,有些要点已能背出。背不到的,也是比较熟悉,呼之欲出,只差临门一脚,反复诵读两三次,就能轻松背出了。
全部背诵以后,利用目录、提纲或关键词,大脑可以只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能在思维中把书上知识全部遍历。每一次遍历,就是一次复习。
大学的所有课程,在考试前,我都会复习十多遍,用这种方法,一门课程的总共费时,也不过十小时左右(当然这十小时会分布在很多天)。
如果一章一章地背,困难的和容易的,都要付出同样的努力,很累,效率也很低,还不容易在记忆中形成知识的整体框架。
『为什么不用“过目不忘”』
最后说说,中学同学测试记忆力时,我是怎样装得好像 “过目不忘”的。
朗读时,我的语速会比较慢。一边朗读,眼睛会同时扫视后面的内容,思维会同时复述前面的内容,然后判断哪些词是易混易忘的,是难点,哪些词是关键词,可以作记忆的锚点。针对这些难点和关键点,在文字还没从眼前消失之前,大脑中不断地作各种加工。
这个过程,需要大脑具备强大的多任务加工能力、快速加工能力和元认识能力。其中的元认知能力,包括对发生的思维加工的觉察,对加工效果的评估,对效果不理想处迅速找到有效手段。
有一次,和一个十多岁的小孩交谈,他说班上某同学背古文不行,无论怎么背,就是背不到。听他这么一说,我当然知道他背古文肯定不错。于是,就找了段古文,和他进行比赛。
他先朗读一遍,我再朗读一遍。然后,他开始尝试背诵。原以为他可能需要提示几个字,才能背下来,没想到,他直接就全部背!出!来!了!
我吓了一跳!还好,接下来我也面无表情地全部背了出来,虽然思维中经历了一番翻江倒海。这个比赛,他对我是“让先”,表面上大家都很轻松,但在暗中我已是拼尽全力。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但我是没有的,不过,凭借其他思维能力,在大多数知识上,我可以假装“过目不忘”。
可是,这种接近“过目不忘”的能力,在学习中我却几乎没有用过。为何?因为我这个假的“过目不忘”,需要在大脑中不停地进行各种激烈的加工,非常的累,而且,就算背住了,也抵抗不了遗忘。
好不容易把知识背下来后,就好像手里捧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战战兢兢,生怕一个摔倒,就什么都没了。然而对于快速硬背下来的知识,遗忘将接踵而至,无论你如何小心!
要抵抗遗忘,最好的手段就是把记忆过程拉长到很多天,变集中学习为分散学习。经历了其他干扰信息的洗礼,摆脱了对情境和情绪依赖以后,形成的记忆,也会遗忘,但遗忘速度会慢很多。
而且,从熟读到总结再到背诵,在这个分阶段的过程中,所有的知识几乎是同时达到可背诵的状态。不会像一章一章背诵那样,背到后面,又忘了前面,到处都是补不完的窟窿,填不完的坑。
所以,就算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也未必能用,未必好用。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借助有效的技巧,一样可以轻松地快速地背诵。
提高记忆技巧十分必要,训练记忆力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
1.“若要记得,先要懂得”
记忆的根本是理解。
如果对要背诵的内容理解得深刻到位,那一定记得快、记得牢。反之,如果“不求甚解”,或“一知半解”,即使费九牛二虎之力,勉强背下来,也记不牢,应用不了。
因此,重中之重,要先理解,再记忆,不要图快图省事,一上来就背,那样只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顺应“记忆遗忘曲线”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提出:记忆的最初遗忘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相当长时段后,几乎就不再忘了,即先快后慢原则。依据这个规律,记忆后马上复习,比记忆后很长时间再复习,忘的速度要慢得多。
http://p3.pstatp.com/large/59490002d125440e534c
十分有幸,高三时,看书了解了这一规律,按照“先快后慢”原则,我这样规划了自己的学习:每天上午学的东西,中午或下午一定要复习回顾,只用几分钟,进行快速回忆,下午学的晚上要回顾,依此类推,晚上临睡前,把全天的内容都回忆一下,包括第二天早晨把前一天没掌握好的,再回忆、再记忆,几天后,再回顾、再记忆,然后逐渐拉长回忆时间,慢慢就彻底记住了。
这个方法对于我这个文科生,需要背诵记忆一大堆,非常受用。
要不然,今天记的,隔个十几、二十天再看,基本就全忘了,前期只做无用功,白费时间、白费精力了。
虽然离开学校多年,但工作中需要记忆的东西,我都顺应这个规律,百试不爽。真心希望各位学子不妨一试。
http://p1.pstatp.com/large/594500010386404ec08f
3、“化整为零”法
把要背诵的东西按内容或形式特点分成若干小段,然后再背诵。
比如,要背诵《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第四段为例,把这段三句话按内容分为三层,再抓住每一层排句、对句的特点进行记忆,这样层次清晰、一目了然,背诵就容易得多。
4、“提纲”法
这适用于背诵一些写景抒情的文章,以《醉翁亭记》第二段 “山中朝暮四时之景”为例,可列出“日出”、“云归”、“春芳”、“夏阴”、“秋洁”、“冬水”等小标题,拆分内容,按照小标题来记忆,会更快更牢。
当然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背诵同时写出来,手眼协同更直观,眼到、心到、手到,记忆效果更好。
成功演讲的八个技巧
作为职场的领导者,必然在一些场合进行演讲,演讲也体现了领导者的能力和形象。精明的领导者会运用以下八个技巧,有效提高演讲的效果。
1.运用简洁短句。听众不是录音机,你的句子讲得太长,听众会记不住。演讲者多使用简洁短句,一是听众容易理解消化,二是演讲者给听众留下干脆利落的形象。
2.运用通俗语句。听众的文化水平有限,古文诗词偶尔引用则可,切忌长篇“之乎者也”。地方言、偏僻词在本地使用可以,不要随便“挪用”到其他地方。所以,演讲者要用接地气的通俗语言,让听者能够听得明明白白。
3.运用热点话题。开始演讲时,演讲者不妨引用最近时政、社会的热点话题,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提醒听众“我一始演讲了,你们该静一静了!”让听众集中精神关注下面的演讲内容。
4.运用褒贬词语。演讲最大的目的就是表现立场观点,让听者接你的观点和见解。你的立场是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阐述清楚,不要褒贬不一,让听众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5.运用数字排比。数据最有说服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事实就是事实,容易让人信服。多运用一些重复、排比的句子,能使演讲更有气势,更有感染力,调动现场气氛。
6.运用幽默语言。幽默是最好的润滑剂,是大众的开心药。运用幽默的语言,能够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调动听众的注意力,营造轻松的现场气氛。
7.运用肢体语言。最失败的演讲是念稿子。如果领导一登上台,就拿着稿子出来,台下听众多数就会低头手机了。领导演讲时,最好能够脱稿,在演讲过程中,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能够给听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8.运用实例分析。演讲就要言之有物,有实际性的内容,不要尽讲空话、套话、废话。在演讲过程中,多举一些身边的例子,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能够提高可信度,增强说服力,达到演讲的目的。
演讲中的三大语言技巧,成功演讲万能公式
对语言的追求是一个方面,是一种基础,而对语言力度的掌握却远远超过了这种追求,那是如何让语言发挥其最大作用的一种途径,任何需要语言的地方,语言都很难以它最美的形式出现。
——高尔基
由于演讲者是在公共场合与众多听众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因此演讲更讲究视听结合的效果,情感参与的作用和临场应变的能力。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揭秘演讲中的三大语言技巧:
技巧一、形象化
使听众的视觉愉悦,那么你的观点就更容易让听众接受。为了使演讲效果更好,演讲者除了应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和手势语言外,更应该注意的是,演讲者要善于将抽象的哲理物化为生动的景象,让空洞的说教变为鲜明的画面。
演讲语言要做到形象化,运用比喻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手段。生动、形象的比喻能使听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演讲者所传达的主题思想。
技巧二、个性化
世界上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演讲者应该力求在演讲中突出自己的风格,创造出独特的氛围。
然而当演讲者的个性与演讲词的风格不一致时,演讲者的演讲是很难打动听众的。很多演讲,即使主题和内容挑不出毛病,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得上是优秀的演讲,但就是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原因何在呢?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演讲者没有把握住演讲的风格,或者演讲者的风格与演讲内容风格迥异。其实,并不是任何人拿着演讲稿上台一读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讲出自己的风格。
技巧三、口语化
在演讲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形象化和个性化,还要注意演讲语言要通俗易懂。要想让每一句话都深入人心,引起共鸣,就必须要求演讲语言的口语化。听众是否清晰地接受了演讲者的语言,是演讲是否成功的先决条件。
但演讲者也要注意口语的分寸:首先,尽量使用短句,以保证语意之间有足够的停顿;其次,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词语,少用生僻词或专业术语;最后,口语也要讲究分寸,尽量不要使用与演讲场合或听众身份不相符的语言。
要想使演讲语言成为一个完整体,就必须同时具备形象化、个性化、口语化这三个条件,因为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任何一个演讲者如果考虑到了这三个条件,并运用到演讲中,那他就具备了一个成功演讲家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