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第二集 心传

(2014-04-26 09:00:47)
标签:

脚步

心传

时节

家常

秘境

分类: 中国震撼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wbr> <wbr>第二集 <wbr>心传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40425/71/2745978060340576215.jpg 第二集 心传" TITLE="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第二集 心传"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心传

 

http://v.ifeng.com/documentary/culture/2014004/0308df57-6e66-4b13-9fdb-b14b5367b00f.shtml

 

 

http://www.fj.xinhuanet.com/news/2014-04/21/1110332562_13980583862551n.png 第二集 心传" />

 

《心传》解说词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庭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

 

徽州古法榨取菜籽油

 

  5月,徽州的油菜籽成熟,它是当地食用油的制作原料。农民们的忙碌可以保证自家厨房一整年出产美味。

  中式烹饪,油是锅具和食物之间的媒介,热力作用产生出奇妙而丰富的烹饪方式。植物油脂比动物油脂更容易获得,而且健康,这个秘密的发现使人类的烹饪史前进了一大步。

  美味的前世是如画的美景。清明正是油菜花开的时节。油坊主程亚忠和其他中国人一样,在这一天祭拜祖先。

  清晨,春雨的湿气渐渐蒸发,接下来会是连续的晴天,这是收割菜籽的最好时机。5天充足的阳光使荚壳干燥变脆,脱粒变得轻而易举。

  菜籽的植物生涯已经结束,接下来它要开始一段奇幻的旅行。

  只有在收菜籽的时候,程亚忠才会变得严苛起来。30年的经验,练就一双火眼,色泽黝黑发亮,颗粒圆润饱满,不掺任何杂质,尤其干燥度,程亚忠必须把关。水分含量小于11%,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村的菜籽安全储藏一整年。

  6月,油坊开榨。榨油工来自附近的村庄,工作期间每天的午餐由老板娘负责。

  炒籽是第一步。高温破坏菜籽的细胞结构,降低蛋白质对油脂的吸附力,使油脂分离变得容易。随着菜籽爆裂的响声,香味开始渐渐弥漫整个村庄。

  菜籽油有独特的刺激性气味,有些人闻不惯,徽州人却甘之若饴。徽州臭豆腐,用菜籽油煎,才能产生闻有微臭,入口异香的奇特效果。

  制坯暗藏玄机。磨碎的菜籽蒸汽熏蒸,水分和温度的控制全凭经验。坯饼压得是否厚薄均匀,直接影响出油率。菜籽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有利健康,媲美昂贵的橄榄油。不过,菜籽油也有先天不足,烹饪过程中油烟大是其中之一。今天,通过科学的精炼手段,油的烟点大大提高,加上品种改良,可以进一步降低非健康物质的含量。

  对于靠菜籽油生活的徽州人来说,一切都是从榨取第一滴油开始的。木榨菜油传承一千多年的古老工艺。电力机械时代,血肉和草木之间的对决,依然焕发着原始的生命力。

  重达100公斤的撞锤,敲打木楔子,对榨膛中的坯饼施加巨大的压力。依靠这种物理压,迫使油脂渗出。反复榨打,持续3个小时,在追求利益和效率的今天,这也许是对祖先智慧最好的继承。

  菜籽油在中国有千年的历史,使用广度上贯穿长江流域,给各菜系的厨师创造施展技艺的舞台。

红油的烹制必须使用菜籽油,秘诀掌握在四川人手中。煸炒使辣椒出水,渗出香味。捣碎,以便与菜籽油充分接触。油温是关键,过低滗不出辣椒的香味,稍高又容易焦糊,中式厨房不依赖温度计,全凭厨师的手感和经验精准控制,辣味素和红色素完全析出,需要静置一整天。一缸精彩的红油,几乎就是川菜的灵魂。色泽红艳,辣味醇厚,香气袭人,菜籽油在四川人手里完成了华丽的转身。

 

陕西挂面手艺代代相传

 

  传统观念里,拥有手艺才能安身立命。相比都市,中国的乡村更能感受到手工技艺的温度。秋收过后,黄土高坡褪去颜色,张世新(68岁)正在等待合适的天气。他说,“这天,做挂面能行。”

  盐和水,几十年的经验使配比精确无误。白面加入盐水,使蛋白分子的阵列变得紧密,反复揉压,增加弹性。张世新今年腿病复发行走困难,一次和面35公斤只能由老伴一人完成。

  午夜时分,醒面时间已经足够,现在要开始搓条盘面的工序。

  张世新年轻时,手艺一流,远近闻名,外乡人慕名来学徒。妻子的手艺也是嫁到张家后学的。

  “我15岁挂上挂面,一直没有离开,挂面的过程,一肚子的精明。”张世新边说边做挂面。挂面做得好,能卖到县城甚至更远,靠这门手艺老两口拉扯大了5个儿女。晒干的挂面易于贮存,每根直径一毫米左右,持续发酵产生中空的细孔,口感细腻绵软。中国出土过4000年前的面条,这种曾叫“汤饼”的主食,广泛存在于中国人的生活,地域迥异,粗细不同,形状不一,制作方法也各显神通。

  破晓时分,盘面完成二次发酵,到了施展拳脚的时候。陕北空气干燥,水分蒸发快,绕面的速度是成败关键。

  放入专用的面箱,第三次发酵,等待面条更大程度的舒展。

  黄土高原是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农耕的传统在这里世代延续,每一口窑洞里的家族,长辈最在意的莫过于给孩子留下什么。物质是有限的,手艺是自己的,但年轻人的观念却在悄悄改变,学挂面的基本上是没有的。

  爸爸不便走动,到了儿孙们接过担子的时候。儿子张建伟开始挂面。

  撑面杆从中间精准分开,面的柔韧与重力的合作恰到好处,160根一挂,能拉长到3米,银丝倾泻,接受阳光和空气最后的塑造。

  张世新说,老人们就是挂挂面的,几辈了,这手艺是传承下来的,一代传一代,一代传一代,传下来的。

所谓心传,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生存的信念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苏式糕点的师徒传承

 

  与北方面食不同,长江以南,人们更喜爱米制糕点。这不是简单作坊能够完成的,工艺精密,品种浩繁,需要精美绝伦的手工和严密的传授体系。

  精细加工存在于每一个环节,糯米加水研磨,经过处理的糯米粉,质地更加均匀细腻,水磨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创造多变的口感,这是制作苏式糕点的基本功。

  糕点厨师是运用各种兵器的行家,应季而变的馅料取天然色香,夏秋薄荷,冬春玫瑰,中国的厨房处理米面点心的工种称为白案。精巧的手工是行走白案江湖的根本。

  师徒,中国传统伦常中最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吕杰民门下学徒20个,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真传。

  阿苗,刚满20岁,老家苏北,3年前高中毕业,跟随父母来到苏州。吕杰民对阿苗说,师傅领进门,今后还是要靠你自己。

  面对严厉的师傅,阿苗每天心惊胆战。反复练习的三角团,终于得到师傅的认可。第一次,她的手艺可以上桌。

  小小的成就感激励着这个女孩,每天收工后,只要有剩余的食材,阿苗就会留下继续练习。

  苏式糕点,中国汉族糕点的重要流派,与古典园林一样是苏州的标志。

  在白案江湖行走多年,吕杰民身怀一门绝技。“我们苏州的船点,必须要有馅心。一般植物的我们加豆沙、莲蓉,动物的我们加肉类的馅心。”将带馅的糕团制作成惟妙惟肖的动植物造型,从塑造汉字到塑造糕团,象形一直是中国人的独门心传,这种别具一格的糕点已经不是单纯的食物,而是更高层次的、对生活情趣的审美。

  师傅有另一番用意,为了延续苏式糕点的传奇,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接班人。

    上有庙堂之高,下有江湖之远,成为一名白案厨师的路,阿苗才刚刚起程。

 

莽山瑶族先祖的美食

 

  离苏州1400公里的湖南莽山,另一种更原始、粗犷的食物,可以依稀看到中国糕点的进化历程。

  日照时间越来越短,采挖蕨根的时候到了。欧洲考古发现表明,最古老的面包是用蕨类植物根中提取的淀粉制作而成。莽山瑶族的先辈,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从蕨根中获得原料,制成一种原始的中式糕点———糍粑。

  邓开风的祖辈游耕游居,被称为“过山瑶”。过去粮食产量有限,蕨根糍粑是过冬主食。如今制作蕨根糍粑不仅是对美味的留恋,也是祖辈提醒后代不忘艰难时日。取自山林的各种材料,组成一套奇妙的过滤系统。

经过一天的沉淀,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再次冲洗,更细密的过滤,就可以制作蕨根滋粑。加热,起糊,不断搅拌,直到表面形成凝胶。胶团韧性极强,要驯服它,还得父亲出马。裹上晒干的淀粉,扯成小团就可以直接食用。孩子们更喜欢甜食,芝麻的香气伴着蕨粑的甘甜,这就是瑶族人世代繁衍的味觉密码,也是撰写人类味觉记忆史的通用语言。

 

 

汕头小吃蚝烙的变革

 

  而更多关于食物的传承,恰恰是在最平凡的生活里。汕头的一天从海鲜市场的喧闹开始。

  为家里的小店采购食材是阿哲每天的任务。这个年轻小伙俨然是菜场里的老主顾。父亲曾是酒楼主厨,江湖人称“阿乌”。阿哲有4个姐姐,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中国社会,父子的传承关系比师徒更紧密。子承父业被认为是最顺理成章的事。

  蚝也叫牡蛎,生长在沿岸浅海。2000多年前,中国就有养殖牡蛎的记载。潮汕地区的汫洲,家家户户以蚝为生。当地人食蚝偏爱小而肥,吃起来更鲜嫩,这也是蚝烙的最佳选择。汕头老城巷子深处隐藏着蚝烙最传统的做法。番薯粉打浆,包裹蚝肉,可以减缓高温下的迅速缩水。烙到两面焦黄,还要保持蚝肉生嫩,汁水饱满,不失鲜味。蘸上鱼露提鲜,入口外焦内嫩,脆嫩兼备。

  阿乌的手艺不止蚝烙,上门制作宴席才是主业。阿哲厨艺有点增长,有时候还会得到一些称赞,挺开心的。

  高速发展的中国,人们对新事物的追逐更加急迫,是坚守传统还是做出改变这是一个问题。

  扬州的杨明坤,63岁,评话艺人。扬州评话,一种流传400多年的民间艺术。战争,英雄,爱情,背叛,说不尽的故事全凭一张嘴。这不仅是一张说书的嘴,也是一张挑剔的嘴。

  与厨师朋友探讨日常小菜的门道,对他而言是一桩乐事。一盘精到的烫干丝,代表了扬州人对生活的基本要求。大白干,每块横批成28片,再切细丝,根根分明,韧而不散。100℃的水,洗烫三遍,去除豆腥,浇上卤汁和大量香油,素雅的外观却有极为软嫩鲜香的口感。

  美食的传承,离不开挑剔的美食家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味觉,让杨明坤可以准确把握这座城市的风味精髓。

 

   汕头日新月异。阿哲正在尝试突破。文蛤、花蛤、豆腐鱼,顾客可以自由搭配,传承四代人的蚝烙在他手里变幻出新意。阿哲经过反复实验,不断地往传统蚝烙中添加新的食材,原本最熟悉的小吃给食客带来意外的惊喜。一门手艺的生命力,正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升华。

 

上海本帮菜的功夫

 

  上海浦东三林塘,曾有一个乡村厨师群体,人称“铲刀帮”。他们结伴闯荡上海滩,历经一个世纪,人才辈出。其中有一个家族,五代为厨,经过数十年磨砺,至今仍活跃于厨界,终成一代宗师。

  李明福,掌管家族经营的小餐馆,每天早晨五点,他要去市场采购。为了保证原料新鲜,食材只买当天所需,分量事先作了估计。

  精打细算,亲力亲为,是上海男人做事的习惯。

  每个晚上,后厨都是一番刀光剑影。李悦掌勺,李巍操刀,李明福的两个儿子是厨房里说一不二的两个将领。

  这对孪生兄弟的厨艺青出于蓝,李明福不再需要亲自下厨,家族的手艺得以传承是他最大的欣慰。

  有一种滋味,出身低微却自成一家,在演变中不因各方冲击而消失,反倒越来越清晰、强大。这就是本帮菜,它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味觉之本。

  在本帮菜的江湖里,83岁的李伯荣靠一身功夫赢得一世之名。李巍、李悦都是从14岁开始跟随李伯荣学习厨艺。

  刀功,中式烹饪的核心技艺,代表一个厨师的功力。

“蓑衣刀法”依靠手腕控制,下刀的力度位置、方向全在方寸之间。整鱼脱骨,考验对食材结构的了解,精确割开骨肉相连的节点,完美分离。(制作三套鸭)极致刀功如同高深武术,只有手上功夫炼到纯熟无比,运刀才能随心所欲、游刃有余。

 

  本帮菜中的刀功菜“扣三丝”,是李巍的绝活。

  火腿、鸡脯、冬笋,三种极鲜的食材,先批薄片,再切成直径不到0.5毫米的细丝。食材事先煮熟,切丝为了扩大食材与汤汁的接触面,蒸制过程中,三种味型同时释放,融为一体。

哥哥刀功精湛,弟弟专攻火候。“油爆河虾”烹饪过程不足10秒,油温达到200℃,食材才能下锅。虾肉熟而不老,虾壳脆而不焦,时间上不能相差分毫,李悦甚至能根据虾壳的爆裂声判断出锅的时机。收汁时再次入锅,同样干净利落,这道菜对火候的考校,有着教科书一般的严格。

 

  关于火候,广东菜中有更极致的例子。

  “(黄鳝)啫啫煲”追求食物的新鲜生嫩,猛火急攻,尽可能缩短烹饪时间,不仅如此,厨师还要根据餐桌与炉灶的距离,调整火力和“抄起”沙煲的时机。奔跑(上桌)的过程,烹饪仍在继续。如果这是一出戏,只有大幕拉起,也就是享用的那一刻,食物才完美亮相。

  李伯荣最高兴的是回到自己工作过的厨房。1945年开始学艺,80岁告别后厨,时代变迁,命运沉浮,李伯荣从未放下手中的刀和勺,好学、用心、传道、授业,让他收获了今天的成就和尊敬。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昆曲、京剧,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厨师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明的伟大书写者。

  徽州,榨油留下的饼渣,是庄稼最好的肥料;陕北的窑洞前,张世新的儿孙们挂出了自己制作的面;莽山瑶族仍然感恩来自大山的馈赠。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燃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经典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依然在用它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中国最普通最美味的食物是如何形成的。第二季第二集心传播出了之后,你对于美食的心传有什么领悟?下面跟查字典名言网的小编一起回忆一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二集心传经典解说词吧!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

 

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觉,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

 

所谓心传,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生存的新年,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厨师作为传统行当,一直以师徒形式在中国延续。

 

师徒,中国传统伦常中最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

 

欧洲考古发现表明,最古老的面包,是用蕨类植物根部提取的淀粉制作而成。

 

如今制作蕨粑不仅是对美味的留念,也是祖辈提醒后代,不忘艰难时日。

 

芝麻的香气伴着蕨粑的甘甜,这就是瑶族人时代繁衍的味觉密码,也是撰写着人类味觉记忆史的通用语言。

 

苏氏糕点,中国汉族糕点的重要流派,与古典园林一样,是苏州的标志。

 

更多关于食物的传承,恰恰是在最平凡的生活里。

 

对于扬州人来说,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听一场评话,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倦,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

 

精打细算,亲力亲为,是上海男人做事的习惯。

 

每个晚上,后厨都是一番刀光剑影。

 

一条黄浦江,见证了上海的成长,在这座城市中西杂糅,包容开放的味觉历史中,有一种滋味,出身低微,却自成一家,在演变中,不因各方冲击而消失,反倒越来越清晰强大,这就是本帮菜,它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味觉之本。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功夫,没有捷径。

 

美味与形色兼顾,正是中国人的饮食哲学。

 

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起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分集简介

 

 

 

《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第二季依然定位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并将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

 

    全片共分为八集:第一集《脚步》、第二集《心传》、第三集《时节》、第四集《家常》、第五集《秘境》、第六集《相逢》、第七集《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

 

http://www.fj.xinhuanet.com/news/2014-04/21/1110332562_13980584011651n.png 第二集 心传"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脚步

 

“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进而被演化成标志性的中国美食。味觉记忆的强大,往往让人们对故乡食物的迷恋十分牢固,甚至被赋予“乡愁”这样的文学语汇。本集将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

 

    “脚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每一种食物的获取都要经过漫长的历程。这一集中的主人公,一对养蜂夫妇追寻、收获蜂蜜的路程,就与蜜蜂们采集花蜜同样艰辛。据计算,蜜蜂生产一公斤蜂蜜需要采400万朵花。

    另一方面,食物本身也会跟随人们的脚步,在各地流转、变化。 从青海的盐湖,到西藏的密林深处,无不镌刻着人与食物迁徙的足迹。

 

 

http://www.fj.xinhuanet.com/news/2014-04/21/1110332562_13980584162341n.png 第二集 心传"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心传》
 

 中国传统烹饪在手艺上无比神秘繁复,它的传承和流变往往以家族或师徒的形式承载。这种心口相传,延续了家的味道,也传承了千百年来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基因。本集《心传》,引领我们再次面向民间,寻找那些消失了的和即将消失的美味。

    中国人关于食物与味道的传承有时是通过家族延续,比如湖南山中的人家制作蕨根粉,通常是爷爷传给孙子;也有时是通过师徒之间传习,比如面点、糕团的制作。甚至有时,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便继承了特定的味觉基因以及加工食物的习惯……

 

 

 

http://www.fj.xinhuanet.com/news/2014-04/21/1110332562_13980584307671n.png 第二集 心传"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时节》
 

“不时,不食”是中国人饮食最重要的特征。在四季分明的国度,不同的时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食。本集《时节》,将通过捕捉节令美食,展现传统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表达我们对气候变幻的敏锐感知。

    中国人对于时节的关注,首先着眼于粮食的生产。依存于土地的人们世代春种秋收,而时节囊括了农业文明的24节气与72物候。此外,节气变化也意味着许多独特节令美食的出现,比如这一集中即将呈现的美味,雁来蕈——这种相传只有在大雁飞来时才会出现的神奇菌子,与节气有着怎样的关系?您是否了解,只在春雷滚滚时生长的雷笋,是转瞬即逝的难得食材?

 

 

http://www.fj.xinhuanet.com/news/2014-04/21/1110332562_13980584418081n.png 第二集 心传"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家常》

 

 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蕴藏着中国人最平实质朴的生活期许与处世之道。每一张家庭餐桌都是了解中国人家庭观念的最好样本。本集《家常》,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与他们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间百味。

    《家常》一集所展现的,除了红烧肉等广为人们所喜爱的家常菜,更多的是家所代表的伦常与亲情,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像古诗中描绘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羹汤中所饱含的,远不止日常的柴米油盐。

 

 

http://www.fj.xinhuanet.com/news/2014-04/21/1110332562_13980584540041n.png 第二集 心传"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秘境》

 

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有许多奇异丰盛的美食隐匿在山野之间。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湍急的河流与干旱的沙漠……在这些人间秘境的角落,一群美味的精灵不仅活跃着人们的餐桌,更维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融洽与虔敬。本集《秘境》,将目光聚焦于隐秘在人们视线之外的鲜活民间美食,以及这些独特食物背后的多样生活。

   这一集关注的是“饮食的末梢地区”,也就是那些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在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深处,以及沙漠中最干旱的地带,一些不为人知的食材,恰恰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http://www.fj.xinhuanet.com/news/2014-04/21/1110332562_13980584653781n.png 第二集 心传"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相逢》
 

 生生不息的中国人用食物记录每一次聚散离合。无论大时代中的人世变迁,还是平凡生活的悲欣交集,总有味觉作为见证。随着人们的迁徙流转,食材、香料、配方与技艺也在浩淼的时空中穿梭、演变、再生,形成绵长而丰富的历史。本集《相逢》,记录食物与人的每一次携手,呈现中国人的相聚别离背后藏匿着的深切情感。

    《相逢》讲述的不仅是人与人的相逢,更是食材与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与花椒的邂逅,开启了麻辣美味的篇章。又如,在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相会,也为崭新美食的诞生创造了机遇。

 

 

http://www.fj.xinhuanet.com/news/2014-04/21/1110332562_13980584763001n.png 第二集 心传"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三餐》
 

一日三餐,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人生的五味杂陈。现代化的中国,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奔波忙碌中通过简单的美食寻找味觉的快乐。一些人开始享受工业化流水线食品,但也有人不辞辛苦仍然在饮食上坚持传统。本集《三餐》,细品中国人餐桌上的一粥一饭。

    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人一日食三餐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晋朝,甚至更早。今日的中国,人们在实现了温饱之后,讲究三餐吃得健康。然而,高速紧张的生活使许多人无法像父辈们一样花费大量时间煲汤煮饭。本集将展示现代中国社会中,从摩登都市到中小城镇,人们通过每日饮食享受生活的方式。

 

 

http://www.fj.xinhuanet.com/news/2014-04/21/1110332562_13980584851961n.png 第二集 心传" />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拍摄花絮
 

  本集为您呈现了《舌尖》第二季的拍摄花絮。主创团队跋涉千里寻觅各地美食,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将带给您别样的欣喜和感动。

 

 

 

探秘《舌尖2》出镜饭店 

    三林本帮馆:1小时切出一盘扣三丝

 

 

 

 

    来三林本帮馆时,正是华灯初上之际。三林塘·第三届上海民俗节正在这条老街举行,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在一个个小摊位上可以吃吃点心、买买纪念品,还有擎着金箍棒的“孙悟空”大摇大摆走过,与摩登上海仿佛处于两个时空。

 

  老板李明福,是本帮菜泰斗李伯荣之子,将于本周五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2》,便有不少镜头取景于此。

 

  “老地方”倚着八仙桌坐条凳

 

  三林本帮馆开办于2011年,步入堂屋,摆放的还是如今市区内少见的八仙桌和条凳,店面不大,装修得也不豪华,一共就十几桌。李明福告诉记者,如今的店面租赁自三林镇政府,为配合整体风格,老街上的店面均为统一装修,但屏风、八仙桌、条凳等均是自己采买。

 

  2008年,三林本帮菜被列入浦东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李明福被确定为三林本帮菜代表传人。他长期在三林地区从事本帮菜挖掘和发展,毕业后跟随父亲学习厨艺,1982年开始自己独立掌勺的厨艺生涯,上世纪90年代曾去日本闯荡。虽然走过不少地方,但李明福习惯说的还是本地话,他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其中一个在上海老饭店当厨师,另一个则在九院营养科工作,每天下班后还得来帮忙。

 

  《舌尖2》拍的就是两个孙子在李伯荣指导之下传承技艺的场景,他们利用寒暑假练习厨艺,之后虽然走的路不同,但大致没有脱离“烧菜”这个轨道。这个厨师世家目前已有了第四代,在这个日益开放的时代,对于自己的孙子以后是否还会继承家业,李明福还没想过,“后头么也不晓得了”。

 

  傍晚五点半左右,李明福换上白色厨师服进厨房帮忙,厨房用的还是老式钢瓶,内贮天然气,热气腾腾。在这里没有“等位”的说法,因为基本不翻台,客人们喝喝老酒抽着烟聊聊天,欢声喧语,仿佛乡下办酒席一样。炒完最后一道菜已过晚上八点,厨房也就收工了,老板叼起香烟,心满意足地坐下休息。

 

李明福告诉记者,目前饭店生意不错,晚上基本客满,尤其是周末,平日里也就周一至周四的中午稍许空闲些,“来的上海人不少,这些菜在市区里吃不到,伊拉觉得好吃,现在已经天天夜里没有位置,估计等到中央电视台一放,生意就更好了。生意嘛,薄利多销,还可以,马马虎虎,生意兴隆点总归是开心的”。也有人建议他到市区去开分店,但他还没想好,“到市区场子贵了,装潢上去了,就不是这个价钱了”。他透露,现在三林镇政府有意将店后面一个废弃的仓库利用起来,这样就能再多出100平米。

 

 “老八样”要的就是浓油赤酱

 

  根据介绍,三林人早在元明时代就已形成了本帮餐饮文化的习惯,其中著名的私房菜有“林家菜”、“储家菜”、“赵家菜”、“张家菜”等。在乡村逢年过节、婚事庆典,当地民众都要摆酒设宴,一批本帮特色菜脱颖而出,尤以“老八样”声名远播。清末民初,一批三林厨师抢滩上海开设本帮菜馆,最为著名的是三林本帮菜创始人、上海德兴馆创始人之一的李林根,而李林根之子、本帮菜泰斗李伯荣,则大胆尝试将中西南北共冶一炉,在传统的烹饪技法炖、焖、煨、炊、烧、炝、煎等基础上,导入西菜的烹饪方法,加入烙、烘、灼、扒等多种手法。

 

  “老八样”指的是本帮扣肉、咸肉扣水笋、扣鸡、本帮蒸三鲜、红烧鳊鱼、扣三丝、小葱肉皮、扣蛋卷这8道菜,浓油赤酱,是每桌必点之菜,和上海本帮菜无论菜式还是烧法并不完全相同,属于本地原汁原味的本帮菜,口味比较重。菜价不贵,“老八样”全套也不到300元,而除了“老八样”,饭店里点菜频率最高的还有油爆虾和李家炒牛肉粒。

 

  其中,扣三丝是需要预约的,《舌尖上的中国2》再现的也正是李家第三代的扣三丝刀功。扣三丝中的“三丝”指的是鸡脯丝、火腿丝和笋丝,李明福介绍称,这道菜非常考验厨师的刀功,每一样都是先片后切,片需薄如纸片,切需丝丝均匀。自己目前目力下降已经无法完成,而是由儿子李巍代劳,而由于一道菜细切需耗时1小时、粗切也要耗时30分钟,目前饭店只接受提前预定,有时候,就连预定都还要看李巍是否有空来帮忙。

 

  晨报摄影记者通过镜头记录下了扣三丝的调味全过程:取一上宽下窄高约7-8公分、口径8公分,底中钻有气孔的扣盅一个,把扣盅按大小分成6等分,切到最细的火腿丝、鸡脯丝、笋丝按比例放入,鸡脯丝紧贴盅壁放入扣盅内,底放香菇,中间加入笋丝和火腿丝混合压实,加入调料用旺火蒸10分钟,最后取下翻扣在玻璃缸汤碗中。由于准备时间不够充分,李巍对于拍摄当天的原料并不算满意,而要练就这样的刀功,没十几年功夫可是拿不下来的。

 

 

解码《舌尖2》专题

 

 

□厨房收工了,李明福、李巍父子俩换上便衣,心满意足地坐在饭馆门口。

 

 

□李巍正在从一块修整成四方的鸡脯肉上,横着片下第一片薄片。

 

 

□红烧鳊鱼——“老八样”之一,典型的浓油赤酱本帮菜。

 

□小葱肉皮——高汤汤底搭配本地制作的肉皮,口感鲜脆爽滑。

 

□八宝辣酱——几筷子下去可以分别尝到花生仁、白果、冬笋、猪肚等。

 

□扣三丝——配上熬制的清汤,搅动筷子便可将数百根三丝拌匀品尝

 

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见人生

 

 

2012,一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吊足了观众胃口。418日晚,暌违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终于被端上电视荧屏的餐桌。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都让《舌尖2》维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有观众直呼“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

 

如果说《舌尖1》开创了国产纪录片的历史,那么,《舌尖2》无疑仍在继续创造更多的第一。我们开始意识到:好的纪录片,相比肥皂剧与娱乐秀,不仅收视率可以更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为“吃货”越来越多,而是因为,这是一部对美食充满了敬意的纪录片,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草根劳作的歌咏和对中国饮食文明的礼赞。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为鲜明地加强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从人开始,叙事起兴,入眼观感,入心情感,美食成为背景,灵魂感受触动。虽然也会有人觉得,故事略显喧宾夺主,对食物描述太过匆忙,但是一部主题为“探讨人与食物关系”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只是一场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饮食”菜谱,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跃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种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就像第一集“脚步”中的养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远离故土成为异乡之人,拥有几千个味蕾的舌头,却顽强保存着来自儿时来自故土的味觉记忆。《舌尖》让人有种冲动,想要回家再吃一顿妈妈做的饭,跟妈妈学做一道家乡菜,奔波路上永远带一点家乡美食,认真对待我们的一日三餐。

 

对家庭温情和血缘亲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动人之处。无论是劳作的场面还是丰收的笑脸,无论是节日前的美食制作还是围坐一团的美食分享,美食总是与幸福的家庭相伴,幸福的家庭也总是不缺少美食。

 

《舌尖》还告诉我们,最顶级的美食总是在民间、在乡野,而不是在五星级酒店和私人会所。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却看不到酒店的名厨,只有民间的厨房。用一种平视而非俯拍的角度,讲述着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市井味与人文味的和谐混搭,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美食见人生,将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点,也是其最为成功之处。真正流连“舌尖”的美味,不是价格昂贵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处溢满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亲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劳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第一集 脚步 解说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ef90aa0102e5xj.html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第二集 心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ef90aa0102e61n.html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三集《时节》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ef90aa0102e659.html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四集 家常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ef90aa0102e6aj.html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五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ef90aa0102e6gc.html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六集《相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ef90aa0102e6kn.html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七集《三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ef90aa0102e6pp.html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八集 拍摄花絮

 http://control.blog.sina.com.cn/admin/article/article_add.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