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女科学家:庄小威
| 分类: 人物 |
华裔美籍生物物理学家 庄小威
2012年09月15日
庄小威 1972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87年毕业于苏州中学的科大少年班预备班,199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士,1997年,她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1997年至2001年于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后。作为年仅40岁的女性,庄小威在科学殿堂里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她34岁成为哈佛的化学和物理双学科正教授,是哈佛物理系和化学系少有的双科教授,她在哈佛大学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还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2012年5月1日,她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不考100分可能更好
受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邀请,8月21日,华裔美籍生物物理学家庄小威教授在北京大学作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报告中,她向北大学子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科学人生,以及她对如何做学问的理解和探索,让人们了解到国际顶尖学者做学问的状态,同时,也对当下学生、学者和学术界如何做好学问有着很好的启发。
庄小威从小就喜欢物理,求学阶段基本围着自己的兴趣转,大学学习物理以后,“真的觉得物理非常非常的美,非常严谨,很合我的口味,不要死记硬背,注重逻辑推理,一连串下来,理解了也就全部学会了。”有一段时间,她对物理的兴趣发展到近乎病态,“每一个定律都想把它搞的透透彻彻,清清楚楚,一点点细节都不肯放过,以至于四大力学每门都考了100分。”
这个当年在中科大的传奇故事,20多年后它的创造者却并不认同。“现在,我并不赞同每一门都要考100分。其实,我那时候对100分并不感兴趣,只是想弄懂很多的知识,所以,花很多时间把每门课都考了100分。现在我的建议是不一定要考100分,说不定不考100分更好,因为从95分到100分不是增加5%的努力就可以,而是很多很多额外的努力。现在知识的范围这么广,我们更加注重交叉学科,这是最容易出新成果的地方,把时间用来多学一些东西,对我们更有帮助。所以,做学问不用一定要追求完美,追求完美有时候会浪费时间。”
不过,时至今日,她高度认可她在中科大少年班的学习。“最大好处是很自由,想学什么课就学什么课,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学,这种自由的选课方式养成了我没有太多局限性的思维方式。”
不要轻易相信前人的观点
庄小威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时,师从物理学家沈元壤教授,沈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先后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沈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是他教给了我怎么做科研。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不像现在的学生大学的时候就被鼓励做科研,有创造性。我那时候就是读书本,认为凡是书上教的都是对的,一推广,教授说的都是对的,再一推广,凡是出了的论文都是对的。其实,这样我有了一个很缺乏的东西就是怀疑,也就很容易不再有创新性和创造力。”庄小威回忆说。
“沈先生当时教会我的就是不要轻易相信任何前人的结论,包括自己前一段时间的结论,对于问题要反复论证,要证明自己大概是错的,即使最后证明自己基本上没什么错了,也不能说就是一个真理,只能说它离真理非常接近。”
“如果希望自己的结果是对的,甚至潜意识的让自己的结果变成对的,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做科学的方法。要敢于怀疑,特别是敢于怀疑自己,哪怕去年我发表一个论文,今年证明它错了,这时千万不要不敢碰它,不敢让别人知道我错了,千万不要害怕,能证明自己是错的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我从沈先生那里学到的就是一种怀疑态度,一种严谨方法,而并不是一些细节的知识。”
做学问要切忌虚荣和浮躁
庄小威博士毕业后,在沈元壤教授的鼓励下开始寻找教职,没有想到斯坦福大学向她伸出了橄榄枝。“我当时差点就拿到斯坦福的录取通知,学术委员会一名教授甚至给我打了电话。我当时特高兴,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可是两天后,这名教授通知因为我没做博士后,他们认为有缺陷,不录用我了。我哭了一整天,很伤心。后来想想那个伤心很大一部分是虚荣心作怪,我并不觉得人生一个很大的机会没有了,而是我的同学才刚刚跑到斯坦福来做博士后,我一出现就是斯坦福的教授,我比他们厉害多了,我真的觉得这是一种虚荣。不过那之后,我还是做了一个非常非常对的决定,我打电话告诉其他想给我教职的学校,我还没有准备好,然后静下心来在斯坦福做了3年多博士后。”
庄小威说,现在看来,如果她博士毕业后马上工作,是绝对错误的。“因为我当时比较迷茫,我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做些什么东西,我当时要的就是教授的头衔,我甚至连教授做什么都不知道。等我做了博士后3年以后,再找工作的时候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知道我要做什么,而且我知道我能做好它。”庄小威表示,她想以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分享一个经验,这就是不要浮躁,不要急躁,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功近利,要很有耐心的做博士和博士后,用这段时间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积累方法,最重要的是积累思想,这对一个学者将来如何做好学问非常重要。
庄小威说,她的博士后导师在这方面给她了一个很好的启发。“他常说,没有比博士后更快乐的阶段了,不需要考虑其他东西,唯一要做的就是学问,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呢?因为我们爱做学问,我们既然爱做学问,为什么不利用这个非常好的机会做学问呢?这是很有道理的,我想对博士后的同学说,博士后不是镀金,不是导师想让你帮着干几年活儿,你想的是自己赶快功成名就,而是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让你积累,让你准备。”
不追求短期出成果的东西
庄小威说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时,和她最对胃口的人就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所以她选择了朱棣文的实验室。“我不太想做他的东西,做博士后总想做一些新的东西。我想做一个新的方向,我就跟朱先生商量,他说要不我们做生物吧。我说为什么不呢?”
事实上,庄小威当时对生物一点了解都没有,她甚至在大学没修过生物,连DNA和RNA的区别都不知道。“我完全是一种无知而无畏的感觉。当然,事情不会这么简单,有两年我什么也做出不来,拼命的想找题目做,找的那些题目都是一些很无聊的,很没意思的题目,因为我对生物没了解。我哭过很多回,最后咬咬牙还是坚持下来了,最后还是做出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所谓“有意思的东西”,是她用自己扎实的物理功底,带领研究团队发展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识别个体病毒粒子进入细胞的机理,并用单分子技术从本质上研究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她曾拍摄到单一枚感冒病毒如何影响一枚细胞,这是首次有科学家记录到这一过程。
庄小威说:“这个过程告诉我做事情就是要持之以恒,不要放弃,要坚持,要不怕困难的做下去,要有耐心,不要追求那种短期就能出成果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她从知名化学家、生物物理学家,也是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身上学到很多,“他常常会用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做一个研究,他发现自己做错的东西,也不放弃,重新开始做,所以,坚持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他获得成功肯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对我也意义重大。”
做学问不应是为拿诺贝尔奖
总结自己在做学问上一路走来的经验,庄小威认为有5个重要因素成就了今天的她。
“第一,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我从小到大就想做科学家,因为很省事儿,没有外界的干扰,一门心思想做好学问就行,这点对我帮助很大,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很难有做不好的。”
“第二,要有一个很长远的很高瞻远瞩的眼光,这决定你最后做出成就的大和小,不要觉得只能做这样的东西,不能做那样的东西。在选择课题时,不要自己生拉硬扯的制造一个题目,虽然不排除少数人有独到的眼光发现一些别人还没有想到的问题,但是,那些很多人都在关心却还没有想到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同样值得去研究,而且做出的结果意义会很大。”
“第三,不要害怕做难的东西,不要害怕做花精力的东西,不要捡便宜做。贪图便宜一般是很短视的,你做出来的东西成就有局限,一定要很胆大的做敢于创新的东西,尽管这个东西可能花的时间,花的精力比较多一些。”
“第四,持之以恒,要有耐心,要耐得住寂寞。”
“第五,一点幸运,我必须说,我是非常幸运的。”
当有学生问她如何向诺贝尔奖而努力时,庄小威的回答有点出人意料。“我不想向诺贝尔奖努力,我觉得做研究首先你喜欢做,其次对人类有贡献,做任何事情都不应该为任何一个奖项去做,那样就比较没意思了。所以,这绝对不是我的人生规划。”
然而,人生的另一项“重大成果”却是让庄小威欣喜的。“有时候做学问也是有好处的,它还能给你带来幸福的生活,我认识了我的丈夫,不但如此,我们现在还有了一个两岁的女儿。很多女生有些害怕做科学,我想说幸福的家庭生活和做科学事业是不矛盾的,当然,是需要有牺牲,我经常觉得见女儿的时间少到让自己伤心,但是并不是说我没有享受到家庭的幸福。”
庄小威:从少年班走出的34岁哈佛女教授
http://biopic.pku.edu.cn/upload/201163204134856.jpg
■ 李宗陶
15岁时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5岁在美国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29岁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今年年初,成为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很记得87级少年班的这个女孩子,记得她在2003年10月19日回母校做的那场高质量的报告会,当时她刚拿到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当年度的“天才奖”,她是24个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报告的题目有点拗口,叫《展现单个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折叠和单个流感病毒的感染过程》,但庄小威的“讲故事”让包括外学科在内的所有听众都听懂了。
她的研究方法、实验原理、装置、结果、分析,逻辑清晰,简洁紧凑,充满科学精神,尤其实验中拍摄到的分子运动的短片,让同行赞不绝口。
庄小威的研究,是要探明生物体系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粒子的运动表现。庄小威创造性地将荧光光谱和显微分析技术应用于单个分子,这种崭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实时揭示复杂生物过程中的分子个体及其运动步骤成为可能。
这要拜跨学科所赐的灵感。庄小威19岁在中国科大拿到本科学位,然后赴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些学位都归属物理学。1997年之后,她在斯坦福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进行博士后研究时,才偶然与化学、生物学科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始做一些跟踪分子行为的实验,但几乎有整整一年时间只是在摸索试探,什么结果也没做出来。
2001年,庄小威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她的物理根底启发她将带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在病毒上,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发射出特殊的彩色光。用这种方法,借助显微镜,她详实跟踪了单个病毒的行为,也跟踪了诸如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片断这样的单个分子行为。她拍摄到单个流感病毒的连续影像,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到病毒的各阶段过程。
2004年,美国著名的《科技评论》杂志从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600余提名者中,评选出在纳米技术、计算机与通信及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100名青年创新者,庄小威名列其中。
2005年3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会(HHMI)从全美300多位提名人中选出43位生命科学家(当选者称为HHMI研究员,基本代表了美国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最活跃、最富创新能力、最高水平的研究力量,迄今341位当选者中,10人是诺贝尔奖得主,100多人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未来7年中向每位提供700万美元的资助。庄小威榜上有名。
“在科研领域搭建关系网络并不是最重要的,在博士和博士后阶段更应该专注于课题研究,成功的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别人的关注,功到自然成。”庄小威这样解释她的“顺”――博士后结束时,她拿到美国七所大学的录用通知书,而此后她总能顺利获得研究资金。
2006年初,庄小威晋升为哈佛正教授,34岁的正教授。她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带领21名博士、博士后研究流感、艾滋病、SARS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做科研是很辛苦的事,对自己的学问有热情,才有动力,保持动力是化解困难的秘诀。每当遇到梗阻,庄小威就勒令自己忘掉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一切从头开始,从不轻言放弃。在哈佛大学工作以来,她一周七天,每天都从早上10时工作到半夜12时。她说:“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
庄小威建议后晋同行挑选对社会产生影响、能使多数人受益的课题,在研究时,务必深思,杜绝肤浅。
不言放弃的美国院士
王恒昀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05月11日
在近日公布的84位新晋美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一位华人女科学家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庄小威(如图)。她的当选,刷新了最年轻美国科学院华人院士的记录。
翻开庄小威的履历,给人感觉她总是一帆风顺:1987年,15岁的她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9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斯坦福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2003年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2006年初,34岁的庄小威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的双聘教授。
而这份风光的履历后面,只有庄小威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艰辛。每当遇到困难时,庄小威的秘诀就是忘掉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一切从头开始,但从不轻言放弃。
庄小威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做得并不突出,甚至怀疑自己做实验的能力。她在进行博士后研究时,开始与化学、生物学科的合作伙伴一起做一些跟踪分子行为的实验,但几乎有整整一年时间都是在摸索试探,什么结果也没做出来。在一次次压力和挑战面前,庄小威都没有放弃。
庄小威认为进行科学探索研究,保持动力是化解困难的方法。在哈佛大学工作以来,她一周七天,每天都从早上10时工作到半夜12时。她说:“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正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她才成为物理、生物学界的翘楚。
敢于冒险是庄小威的另一个性格特点。刚进哈佛大学做助理教授的时候,其他同事都选择相对“安全”的课题,这样发表论文比较快。因为在哈佛,如果6年期间发表的论文没有达到要求的数量,就要走人。而庄小威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选择有难度、有风险的课题。当拿到终身教职时,有人问她,现在是否可以选一些比较重要的课题做了,她表示:“我一直是在找重要的课题做,从来没有想找容易的问题做。”
“成功是1%天才加上99%的汗水”,这句爱因斯坦的名言就是庄小威的秘诀,她的执著和汗水终于浇出了成功的果实。
1987年,她毕业于苏州中学的科大少年班预备班。199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士;1997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1997年至2001年于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后。她在哈佛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带领研究团队发展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识别个体病毒粒子进入细胞的机理,并用单分子技术从本质上研究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她曾拍摄到单一枚感冒病毒如何影响一枚细胞,这是首次有科学家记录到这过程。
庄小威教授34岁成为哈佛的化学和物理双学科正教授,是哈佛物理系和化学系少有的双科教授。2012年5月1日,40岁的庄小威教授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1年毕业赴美,199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1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5年后的2006年初,成为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此前曾获得2003年“天才奖”,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2012年5月1日,40岁的庄小威,被选举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哈佛大学双聘正教授
庄小威2000年获美国卫生研究院(NIH)国家研究个人奖,03年获美国国家自然基金成就奖、Beckman青年科学家奖和Searle学者奖(后面2项奖励的奖金均为24万美金),另外她还摘获奖金高达50万美金的美国“天才奖”(Genius Awards),哈佛大学首页新闻对此进行了报道,中科院院长致信祝贺。
编辑本段研究领域
庄小威的研究,是要探明生物体系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粒子的运动表现。庄小威创造性地将荧光光谱和显微分析技术应用于单个分子,这种崭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实时揭示复杂生物过程中的分子个体及其运动步骤成为可能。
这要拜跨学科所赐的灵感。事实上,庄小威完全转入了另一领域的研究。她19岁在中国科大拿到本科学位,然后赴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些学位都归属物理学。1997年之后,她在斯坦福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进行博士后研究时,才偶然与化学、生物学科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始做一些跟踪分子行为的实验,但几乎有整整一年时间只是在摸索试探,什么结果也没做出来。
她在单分子动力学、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达机制、细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年来发明了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STORM荧光成像技术,使得光学显微镜分辨能力接近纳米尺度,极大地推动了亚细胞微观结构的研究。她连续多年在Nature,Science,Cell,Nature Methods,Nature Biology,Neuron,PNA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并获得MacArthur Fellowship,HHM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ward,TR Worlds Top 100 Young Innovators Award,Max Delbruck Prize in Biological Physics,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等著名奖项和荣誉。
从助教到“天才奖”得主
2001年,庄小威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她的物理根底启发她将带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在病毒上,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发射出特殊的彩色光。用这种方法,借助显微镜,她详实跟踪了单个病毒的行为,也跟踪了诸如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片断这样的单个分子行为。她拍摄到单个流感病毒的连续影像,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到病毒的各阶段过程。
50万美元的麦克阿瑟“天才奖”因此向她垂青。她是24个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而且是女性。
教授之路
美国艺术与科学文学院(FAS)的科比先生预见了庄的研究对病毒侵入细胞机制的深入了解和对传染病研究以及药物开发的意义。他说,庄的研究如此引人注目,很高兴麦克阿瑟基金会注意到了“她的天才”。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也代表中科院给庄小威发去贺信。
2004年,美国著名的《科技评论》杂志从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600余提名者中,评选出在纳米技术、计算机与通信及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100名青年创新者,庄小威名列其中。
2005年3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会(HHMI,一家为全美科学家提供资助的富有卓越声望的非盈利型研究机构)从全美300多位提名人中选出43位生命科学家(当选者称为HHMI研究员,基本代表了美国生命科学及其相关交叉学科领域最活跃、最富创新能力、最高水平的研究力量,迄今341位当选者中,10人是诺贝尔奖得主,100多人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未来7年中向每位提供700万美元的资助。庄小威和科大校友骆利群榜上有名。
“在科研领域搭建关系网络并不是最重要的,在博士和博士后阶段更应该专注于课题研究,成功的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别人的关注,功到自然成。”庄小威这样解释她的“顺”----博士后结束时,她拿到美国七所大学(哈佛、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康奈尔、加州理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offer(录用通知书),而此后她总能顺利获得研究资金。
2006年初,庄小威晋升为哈佛正教授,34岁的正教授。她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带领21名博士、博士后研究流感、艾滋??ARS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在实验室团队的网页上,她着无袖红色恤衫,戴着墨镜眺望远方,极其舒展。朋友们这样说她: “在课题研究之外,庄小威是一个活泼的女青年。”
2012年5月1日,美国科学院公布84新晋美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国科大少年班校友庄小威名列其中。本次院士增选中共有3位大陆华裔当选,另两位分别为大陆华裔科学家杜克大学生物系教授董欣年(武汉大学校友)和中国科大少年班校友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系教授骆利群。
成功经验谈
在庄小威的字典里,动力、眼界和深度思考是三个关键词。
“我从小喜欢科学。”庄小威的早期教育,是个性与顺其自然的结合,她顺着自己的心意和兴趣,保有了strong motivation(强烈的动力)。
庄小威的父母退休前都是中国科大教授,母亲朱仁芝提起女儿,心满意足:“她小时候在江苏如皋跟爷爷、奶奶生活了5年,到5岁多时我们才接回来。小威没有上过幼儿园,拼音识字是我们在工作之余教的。我们落实政策以后分到合肥中国科大,小威就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级。”
庄小威自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5岁多时,父母上班不在家,她自学了炒青菜、打扫卫生等家务活。初中时,年龄最小,但各门功课都拔尖,曾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第一名。后被推荐到北京景山学校上了半年中国科大预备班,13岁转入离家较近的苏州中学科大预备班。以高考600多分的状元成绩考进少年班之后,她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数学、物理常拿满分。
少年班同学毛珺婕回想起19年前初见留着短发,热情爽朗的庄小威,觉得她不像苏州美女,却有几分枕霞旧友史湘云的神采。
“小威得天独厚,虽然读书无数,视力却是1.5。有时在宿舍里,大家都伏案用功,她躺在上铺的床上看书,还能看见我们书上的字。小威还有个一心两用的本领,一边听三国评书一边做原子物理作业,这些都让我们好生佩服。”
做科研是很辛苦的事,对自己的学问有热情,才有动力,保持动力是化解困难的秘诀。每当遇到梗阻,庄小威就勒令自己忘掉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一切从头开始,从不轻言放弃。在哈佛大学工作以来,她一周七天,每天都从早上10时工作到半夜12时。她说:“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
“由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有其弱点,以致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不够活跃,华人学生在此方面应注意调整。只要科研做得好,就一定会被别人承认,性别、国籍都不是关键。”庄小威建议后晋同行挑选对社会产生影响、能使多数人受益的课题,在研究时,务必深思,杜绝肤浅。
从小顺着自己的兴趣学习
庄小威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科学,她的早期教育,是个性与顺其自然的结合。能取得今日这般成就,最主要是因为顺着自己的心意和兴趣学习,才保有了强烈的动力。
庄小威的父母都是中科大的教授,但5岁前,庄小威并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是在江苏如皋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她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有正规地学过拼音识字,从如皋回到父母身边后,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级。庄小威上初中时,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却是最聪颖的学生之一。她曾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第一名,后来被推荐到北京景山学校上了半年中国科大预备班,13岁转入离家较近的苏州中学科大预备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数学、物理常拿满分。最终,庄小威以高考600多分的状元成绩考进了中科大少年班。
据庄小威在中科大少年班的一位室友回忆,“小威得天独厚,虽然读书无数,视力却是1.5。有时在宿舍里,大家都伏案用功,她躺在上铺的床上看书,还能看见我们书上的字。小威还有个一心两用的本领,一边听三国评书一边做原子物理作业,这些都让我们好生佩服。”
站在了世界科学最前沿
1991年,庄小威在中科大毕业后赴美,这一年,她仅仅19岁。经过6年在异域的潜心学习,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她又在斯坦福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朱棣文做博士后研究,朱棣文给庄小威印象最深的是他独特的教育方式,在讨论中他常常给庄小威一些非常高瞻远瞩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并不是用很枯燥的方法表现出来,而是很生动,经常用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便能让人领会。
正是这个时候,庄小威偶然与化学、生物学科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始做一些跟踪分子行为的实验,从此开始跨越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的研究,站在了世界科学的前沿。做科研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只有对自己的学问拥有长期的热情,才能拥有动力,而动力就是化解一切困难的秘诀。常常一周七天,庄小威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全是工作。
庄小威在科学世界的成就,取得了业界内的公认。2001年,不到30岁的庄小威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她的物理根底启发她将带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在病毒上,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发射出特殊的彩色光。用这种方法,借助显微镜,她翔实跟踪了单个病毒的行为,也跟踪了诸如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片断这样的单个分子行为。她拍摄到单个流感病毒的连续影像,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到病毒的各阶段过程。
2003年,庄小威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2004年,美国著名的《科技评论》评选出在纳米技术、计算机与通信及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100名青年创新者,庄小威名列其中。
2006年初,庄小威晋升为哈佛大学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带领21名博士、博士后研究流感、艾滋病、SARS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做科研一定要敢于冒险
看着庄小威的风光履历,很多人都以为庄小威太一帆风顺了,实际上,任何的成功都不是看起来那么理所当然,只有庄小威自己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
在一次次压力和挑战面前,庄小威始终没有轻言放弃,自己的动力来自加倍的努力。在哈佛大学做助理教授时期,庄小威的其他同事都偏向选择相对“安全”的课题,这样才能迅速地出成果、发论文。因为在哈佛大学,如果6年期间发表的论文没有达到要求数量,就面临走人的境地。但庄小威的冒险精神,让她从一开始,就决定选择有难度、有风险的课题。当她或荣誉无数,并晋升为哈佛大学的教授时,有人问她,现在是否可以选一些比较重要的课题做了,她表示:“我一直是在找重要的课题做,从来没有想找容易的问题做。”
庄小威建议国内教育界,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没有一个问题是笨问题,一百个问题中总会有一个是聪明的问题,这个聪明的问题也许就是一个很大的科学发现。其次,鼓励学生尽早进实验室作科研,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要让学生多接触科学前沿,大胆地思考和解决那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站在讲台上像变了一个人
与众多华裔科学家相比,庄小威非常朴素,没有任何讨好人的姿态,且有着一种单纯和非常的专注。一位友人这样形容庄小威:只要一回到科学里,她立刻变了个人,比如在演讲时,不仅用词准确优雅,而且语调流畅,十分自如。
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对这个87级少年班的女孩子,仍留有印象。2003年10月,庄小威回母校中国科技大学做了一场报告会,当时她刚刚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当年度的“天才奖”。
那一次,庄小威所做的报告叫《展现单个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折叠和单个流感病毒的感染过程》,光这个名字让人一听,就觉得很煳涂了。但庄小威运用自己“讲故事的能力”,甚至连让学科外的人都听懂了。她的语言十分幽默,其中包括肢体语言。她在讲述“流感病毒如何侵入生物细胞”时,她会模仿病毒对细胞说:“我在这儿,让我进来。”她还幽默地评价:“我认为流感病毒相当聪明,而细胞挺笨的。要知道,病毒只想着要进入细胞,而余下所有的感染动作都是由细胞自身完成的。”
庄小威的研究方法、实验原理、装置、结果、分析,逻辑清晰,简洁紧凑,充满科学精神,均让同行赞不绝口。庄小威表示,从来不曾因为不是美国人而受到歧视,只要科学研究做得好,就一定会被别人承认。不过她表示,由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有其弱点,以致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不够活跃,华人学生在此方面应注意调整。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挑选对社会产生影响、能使多数人受益的主题,避免肤浅式研究。
人物名片
庄小威,1972年生于苏州。1987年,15岁时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91年本科毕业赴美,199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2006年初,成为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此前曾获得2003年“天才奖”,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2012年,成为84位新晋美国科学院院士之一。
在2012年5月1日公布的84位新晋美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一位华人女科学家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1972年生人的庄小威。她的当选,刷新了最年轻美国科学院华人院士的纪录。
人们都说庄小威是少年天才,她15岁时就上了大学,25岁时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34岁就成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双聘教授,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实验室;而她所进入的美国科学院,去年院士的平均年龄为61.5岁,今年庄小威当选时才刚满40岁。
“天才”女科学家庄小威:从不选容易的问题做
刚满40岁 庄小威:美国科学院最年轻华人院士
庄小威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科学,她的早期教育,是个性与顺其自然的结合。能取得今日这般成就,最主要是因为顺着自己的心意和兴趣学习,才保有了强烈的动力。
庄小威的父母都是中科大的教授,但5岁前,庄小威并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是在江苏如皋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她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有正规地学过拼音识字,从如皋回到父母身边后,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级。
庄小威上初中时,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却是最聪颖的学生之一。她曾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第一名,后来被推荐到北京景山学校上了半年中国科大预备班,13岁转入离家较近的苏州中学科大预备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数学、物理常拿满分。最终,庄小威以高考600多分的状元成绩考进了中科大少年班。
据庄小威在中科大少年班的一位室友回忆,“小威得天独厚,虽然读书无数,视力却是1.5。有时在宿舍里,大家都伏案用功,她躺在上铺的床上看书,还能看见我们书上的字。小威还有个一心两用的本领,一边听三国评书一边做原子物理作业,这些都让我们好生佩服。”
1991年,庄小威在中科大毕业后赴美,这一年,她仅仅19岁。经过6年在异域的潜心学习,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她又在斯坦福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朱棣文做博士后研究,朱棣文给庄小威印象最深的是他独特的教育方式,在讨论中他常常给庄小威一些非常高瞻远瞩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并不是用很枯燥的方法表现出来,而是很生动,经常用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便能让人领会。
正是这个时候,庄小威偶然与化学、生物学科的合作伙伴一起开始做一些跟踪分子行为的实验,从此开始跨越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的研究,站在了世界科学的前沿。做科研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只有对自己的学问拥有长期的热情,才能拥有动力,而动力就是化解一切困难的秘诀。常常一周七天,庄小威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全是工作。
庄小威在科学世界的成就,取得了业界内的公认。2001年,不到30岁的庄小威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她的物理根底启发她将带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在病毒上,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发射出特殊的彩色光。用这种方法,借助显微镜,她翔实跟踪了单个病毒的行为,也跟踪了诸如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片断这样的单个分子行为。她拍摄到单个流感病毒的连续影像,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到病毒的各阶段过程。
2003年,庄小威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2004年,美国著名的《科技评论》评选出在纳米技术、计算机与通信及生物技术领域从事前沿技术研究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100名青年创新者,庄小威名列其中。
2006年初,庄小威晋升为哈佛大学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带领21名博士、博士后研究流感、艾滋病、SARS等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
看着庄小威的风光履历,很多人都以为庄小威太一帆风顺了,实际上,任何的成功都不是看起来那么理所当然,只有庄小威自己知道付出了多少艰辛。
“我的秘诀就是忘掉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一切从头开始,绝不轻言放弃。”庄小威刚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并不是所有学生中最突出的那一个,她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做实验的能力。在进行博士后研究时,她也曾遇到整整一年时间都在摸索试探,什么结果也做不出来的困境。
在一次次压力和挑战面前,庄小威始终没有轻言放弃,自己的动力来自加倍的努力。在哈佛大学做助理教授时期,庄小威的其他同事都偏向选择相对“安全”的课题,这样才能迅速地出成果、发论文。因为在哈佛大学,如果6年期间发表的论文没有达到要求数量,就面临走人的境地。但庄小威的冒险精神,让她从一开始,就决定选择有难度、有风险的课题。当她或荣誉无数,并晋升为哈佛大学的教授时,有人问她,现在是否可以选一些比较重要的课题做了,她表示:“我一直是在找重要的课题做,从来没有想找容易的问题做。”
庄小威建议国内教育界,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没有一个问题是笨问题,一百个问题中总会有一个是聪明的问题,这个聪明的问题也许就是一个很大的科学发现。其次,鼓励学生尽早进实验室作科研,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要让学生多接触科学前沿,大胆地思考和解决那些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与众多华裔科学家相比,庄小威非常朴素,没有任何讨好人的姿态,且有着一种单纯和非常的专注。一位友人这样形容庄小威:只要一回到科学里,她立刻变了个人,比如在演讲时,不仅用词准确优雅,而且语调流畅,十分自如。
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对这个87级少年班的女孩子,仍留有印象。2003年10月,庄小威回母校中国科技大学做了一场报告会,当时她刚刚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当年度的“天才奖”。
那一次,庄小威所做的报告叫《展现单个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折叠和单个流感病毒的感染过程》,光这个名字让人一听,就觉得很糊涂了。但庄小威运用自己“讲故事的能力”,甚至连让学科外的人都听懂了。她的语言十分幽默,其中包括肢体语言。她在讲述“流感病毒如何侵入生物细胞”时,她会模仿病毒对细胞说:“我在这儿,让我进来。”她还幽默地评价:“我认为流感病毒相当聪明,而细胞挺笨的。要知道,病毒只想着要进入细胞,而余下所有的感染动作都是由细胞自身完成的。”
庄小威的研究方法、实验原理、装置、结果、分析,逻辑清晰,简洁紧凑,充满科学精神,均让同行赞不绝口。庄小威表示,从来不曾因为不是美国人而受到歧视,只要科学研究做得好,就一定会被别人承认。不过她表示,由于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有其弱点,以致中国人的创造性思维不够活跃,华人学生在此方面应注意调整。在选择研究课题时,要挑选对社会产生影响、能使多数人受益的主题,避免肤浅式研究。
人物名片
庄小威,1972年生于苏州。1987年,15岁时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91年本科毕业赴美,199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2006年初,成为物理和化学系的双聘教授,此前曾获得2003年“天才奖”,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2012年,成为84位新晋美国科学院院士之一。
庄小威北大演讲,与学生分享科学人生
日期: 2012-08-24
庄小威与北大学子分享科学人生
从小立志:我要当一名科学家
人生转折:从物理到生物的华丽转身

庄小威演讲会现场
在2012年5月1日公布的84位新晋美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中,一位华人女科学家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1972年生人的庄小威。她的当选,刷新了最年轻美国科学院华人院士的纪录。
人们都说庄小威是少年天才,她15岁时就上了大学,25岁时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34岁就成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双聘教授,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实验室;而她所进入的美国科学院,去年院士的平均年龄为61.5岁,今年庄小威当选时才刚满40岁。(深圳晚报记者李福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