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烤解馋吻

(2022-04-23 14:50:05)
标签:

美食随笔

         吃烧烤,痛饮冰啤,是许多人消暑的妙方。《世说新语》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试着想一想,一手撸串儿,一手吹瓶儿,其做派架势,与王孝伯“名士貌”庶可近之。
        因烤而诞的美食可谓多矣。假如以南北论,北方的烤鸭烤肉够得上称宗,南方的烧鹅烤乳猪有资格立派。北京的烤肉宛创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其招牌烤牛肉一向有“赛豆腐”的美名。旧时食客吃烤肉宛,一手托调料碗,一脚踏在长板登上,拿着长竹筷子就着火炙子边烤边吃,一副豪横的模样。齐白石老先生曾经给烤肉宛写过一个小匾,为“清真烤肉宛”。又专门写了一行注脚:“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老先生言之不虚,古代字书并没有这个烤字,如果想从故纸堆里寻找烤肉烤鱼等等诸物,恐怕只能白费功夫。
       《周礼》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其《天官》部分记录了“食医掌王之八珍”,其中就包含“炮豚”,而《礼记》则详细地介绍了炮豚的制法。“取豚若将,刲之刳之,实枣于其腹中,编萑以苴之,涂之以谨涂”。简言之,即是,把小猪或小羊开膛收拾干净,枣子塞进肚子里,缝合好,再用和着稻草的泥巴裹匀,上火而“炮”---炮,烤制也。周天子“八珍”食单上的“炮豚”,清楚地表明,烧烤的资历既远且长。
        广东的烧鹅据说源于烤鸭,烤鸭源自何时,并无定论。有人曾经“引用”南北朝时期虞悰的《食珍录》,讲书中记载有“烤鸭”。此书早已经轶失,现存于《说郛》中仅剩的二百多字,从头读至尾都找不到“烤鸭”一词。如此这般,倒也并不影响烧鹅风行天下的美味。广东人琢磨出的深井烧鹅和古井烧鹅,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吹气、涂五香料、缝肚、烫皮、糖水匀皮,晾腌之后,最后的去处是挂进烤炉---前边的所有步骤都是为了最终入炉打的底!斩件上桌,配以梅子酱,粤菜中的经典就此诞生。
        几乎囊括了明代所有市井饮食的《金瓶梅词话》,多处写到了烧烤。第四十三回,西门庆与乔大户结成儿女亲家,吴月娘邀请亲家元宵节上家作客,偏生乔大户有一门“做皇亲的乔五太太”,“到十五日也要来走走”。听说了此事,送上门的攀附机会,西门庆焉能够错过。于是,吴月娘出面做东,一场聚会次第写了五次宴饮。书里一句概括性的“端的好筵席”,话里话外透着几分倨傲和张扬。“鼓乐响动,厨役上来献小割烧鹅”,这个是和广东烧鹅一样的“烤法”、吃法。所谓“小割”,即是粤人口中的“斩件儿”。第六十一回,西门庆“十兄弟”之一常二哥,为了酬答西门庆的周济,专门叫他娘子做了“两只炉烧鸭”。挂进炉子里“烧”成,写的已经很明白,与现在的北京烤鸭极为接近。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记录“烧鸭”做法,只一句“用雏鸭上叉烧之”。明清两代笔记食单所记录的烧鸭、烧鹅,大多揉和了烤,实际上也离不开烤,烧、烤一时间成了密不可分的绝配。
       正经讲究的烧烤席面,远不是几个烤串儿能比。《清稗类钞》罗列的各类筵席,名列第一的就是烧烤席。“烧烤席,筵席中之无上上品也,必用烧猪、烧方,皆以全体烧之。”烧猪,无疑是周天子的“炮豚”遗风,而今“落户”广东,叫做烤乳猪,名头最亮最响。而“烧方”,则是烧方肉,将猪前脚连皮肩肉以叉架起,放在木炭上,慢慢转着炙烤。《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记录的满汉全席,“炙哈尔巴、小猪子”赫然在列。“哈尔巴”是满语,特指猪牛羊的琵琶骨,“哈尔巴肘子”至今还是一道名菜---炙猪、烧方,并不因时事变迁而湮没。大约是老饕们的馋吻总在,故而,烧烤也总在变化中不断发扬光大。
      提到一烤解馋吻,似乎就不能不说《红楼梦》里的烧烤桥段。书中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一场大雪掩不住芦雪庵一派热闹风光,“老婆们拿了铁炉、铁叉、铁丝蒙来......平儿褪去手上的镯子,三个围着火炉,便要先烧三块吃。”曹雪芹先生笔下的“铁丝蒙”,其实就是烤肉宛所用的烤肉炙子。可见,大观园中吃喝玩乐什么都缺不得。湘云一面吃烤鹿肉一面说,“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果然,琉璃世界成了烧烤的天下,也就便成就了诗的世界。
      平常人家的烧烤,当然比不得大观园中的少爷小姐。如果要一解馋吻,将或荤或素的东西拿钎子穿起来,洒青盐孜然,刷上各式酱料,烟火升腾之间,大口肉小口酒,微醺之间蓦然生出一丝梁山好汉的感觉。
       一烤解馋吻---舌尖上的一团火,终于淬炼成了延续千年的味道。
一烤解馋吻
网络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陌上花开
后一篇:吃播种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