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处,洛水东流。苇塘深深,水鸟渐渐见稀。极目远眺,已感寒意的水面上散漫着几粒孤舟。风一阵阵紧起来,吹乱了站在洛水岸边张翰的头发。顺着水尽头看过去,水天相接的地方,可就是张翰日思夜念的家乡吴江(苏州)?夕阳似霞,掩不住张翰思乡的情愫。此刻,吴江的莼菜羮鲈鱼脍,正是鲜爽肥美的时节啊。白马寺的晚钟借着秋风,一声声撞入耳中,听得张翰愈加怅然。“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张翰《思吴江歌》)---罢、罢、罢,眼前的这个齐王东曹掾官儿,不做也罢!
西晋著名文学家张翰(字季鹰),就这样挂冠而去,一路向东,去热烈地拥抱他魂牵梦绕的莼羮鲈脍,而历史上一个真实的美食故事“莼鲈之思”,也就此隆重诞生。
出自《世说新语》的这则故事,直至一千七百多年以后的今天再读,对于吃货们而言,依然是神一般的存在。而张季鹰一个率性而为的莼鲈之思,也为自己家乡的两款美味,做了一个逾越千年而不朽的广告。吴江是著名的松江鲈鱼原产地,此处出产的鲈鱼被人称作四鳃鲈鱼。所谓四鳃,其实是松江鲈鳃盖上独有两道橙色斜纹,酷肖二片鳃叶,故有四鳃美名。而莼菜属水生宿根,口感滑嫩,胶原蛋白丰盈。太湖流域是莼菜的主产地,可是,如今品质最好的莼菜却出自重庆的石柱地区。一碗莼羮,一条鲜鲈,曾经惹动了张翰的无尽秋思,也勾引起无数食客的馋虫。《晋书》曾经明载:“莼菜鲈脍,王爵慕之。”喜欢鱼鲙的欧阳修更是赞不绝口:“思乡忽从秋风起,白蚬莼菜脍鲈羮。”
“宋嫂鱼羹”,可能是仅次于莼鲈之思的美食故事。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宋五嫂者,汴酒家妇,善作鱼羮。”在汴梁承平之时,宋五嫂即以做鱼羮养家。靖康之乱,她随着逃难的人流来到临安,在苏堤一带重操旧业。一日,恰逢宋高宗泛舟湖上,听得宋五嫂叫卖的汴京口音,随即“召见之,询旧,凄然,令进鱼羮。”田汝成所记之“凄然”并未详说,但是,只凭想象也能猜得出宋五嫂所经历的家破人亡的惨状。稍稍幸运的是,成了“皇家供奉”的鱼羮,给了宋五嫂翻身的机会。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宋嫂发迹的后半段故事:“宋五嫂鱼羮,尝经御赏,人所共趋,遂成富媪。”直到今天,位于苏堤上的著名酒家楼外楼,依然将宋嫂鱼羮作为镇店之宝,这不能不说是当年宋五嫂的功劳。
美味的食物,见证了人世间的沧桑聚散和悲欢离合。发生在将近九百年前的宋五嫂的真实故事,使得坐进楼外楼欣然点叫宋嫂鱼羹的人们,品尝美味的同时,也额外获得了一份意外的历史馈赠。花雕慢火炖出来的“东坡肉”,最初的创制却是苏轼贬谪黄州时的有心之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炉火初红,肉汤翻滚,一同翻滚于肉锅之中的,一定还有苏东坡那份萧然的心境。而美食背后的故事,使得美食充盈着人间烟火的味道,更在食客的寻味基因里注入某种情怀的烙印。譬如,川菜细分,分作大河帮、小河帮和下河帮。高档如开水白菜者留在大河帮,樟茶鸭的味道留给小河帮,朝天门码头的麻辣则留给了下河帮。当初,码头水手们把人家不要的下水拿来洗洗涮涮,和着麻椒辣椒一起入锅,围着一盆麻辣滚烫,就着白酒在酣畅淋漓中送走一天的疲惫与辛劳。遥想当年,毅然别洛水买舟归吴江的张翰,将莼羮鲈脍看作是“人生贵适志”耳,难怪清初学者张大纯感叹:“杯酒生前轻将相,秋风身后重莼鲈。”
古往今来,隐在美食之中的故事何其多哉!一款宫保鸡丁,是不是油然想到杀掉安德海的丁宝桢?一盅文思豆腐,是不是随即就记起了清代乾隆年间那个又会写诗又会做菜的扬州和尚?假如置身美国,店家给你端上一味拉油之后再加酱料热炒的鸡肉,是不是又会想到“左宗棠鸡”?---有温度的美食,其实掩不住有故事的内涵。
时光尽可以匆匆流过,但是,美食与故事,却一样都不可以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