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开汝瓷随光变幻之神秘的人生哲理

(2012-03-19 14:08:14)
标签:

杂谈

分类: 走读中国驴记
 

揭开汝瓷随光变幻之神秘的人生哲理

——中国瓷艺大师李廷怀解读汝瓷的玛瑙釉

揭开汝瓷随光变幻之神秘的人生哲理 - 阳光大道 - 阳光大道波特兰先生

 

李廷怀,河南汝州人,他比我小两岁,1952年出生。

任辰二月,我在汝州第一次认识了这位著名的中国汝瓷制作工艺大师。李廷怀是汝州市第六届政协委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副教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有突出贡献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他还是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知识产权文化大使、汝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汝州市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骄傲”第五届中国时代十大影响力企业家,并兼任香港国际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香港国际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也许他有很多令人炫目的头衔,但在我的眼里,他仍然是个普通人,随和、无骄,平易近人。

李廷怀,现为廷怀汝瓷研究所所长和廷怀汝瓷非物质文化创意园董事长、总经理。我想这才是他真正的职务和职业。目前,廷怀汝瓷研究所已成功研发出汝瓷天青、月白、豆绿、张公巷北宋官窑卵青釉四大釉色,开发出汝瓷瓶、尊、炉、洗、碗、盘、兽、人物、茶具、文具、酒具15大类450多个品种,其中貔貅、珠宝古币炉、富贵团寿盘、牡丹盘、望天吼、汉代貔貅、运财龟、中华龙尊、中国和谐瓶、松鹤延年、豫象等19大系列产品获国家外型设计专利,赢得权威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产品先后20多次荣获省以上大奖。

汝瓷在我国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汝、官、钧、哥、定)之首,当时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

汝州是汝瓷的故乡。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

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

汝瓷的典型特色是:“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   

比工艺创新更震撼世界的是汝窑釉色,它比中国陶瓷史上曾有过的梦想在北宋晚期如愿如偿。

关于天青釉,相传为五代周世宗柴荣所创,“当日清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景德镇陶录·卷七》引《唐氏肆考》),这便是迷人的柴窑。

明宣宗酷爱其貌,于《宣德鼎彝记》将宫内“柴窑”列为名窑之首(柴、汝、官、哥、定)。

清代重要专著《南窑笔记》还把柴窑特征归为四如:“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该“四如”屡屡见诸陶瓷专著。

只是到了20世纪中叶,因缺乏相应实物与理论支持,致陶瓷学界对明清的记载存疑,认为古人可能将五代秘色瓷或景德镇窑影青瓷,误当传说中的柴窑。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第一批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汝瓷厂专家试烧成功并得到陶瓷专家的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

有学者提出“柴窑就是五代耀州窑瓷器中的精品。”之说,核心也是釉色。总之,釉色天青,非同小可,此乃商、周原始青瓷至宋代诸多青瓷系列长期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然而,汝窑大获成功,并以传世70件器物及新近面世的无数天青釉瓷片,证明了自己的业绩。

汝釉的创新,得益于“内有玛瑙为釉”,得益于清凉寺村附近2公里处有一座玛瑙矿。据现代化学“分析得知,玛瑙的主要成份与一般石英砂并无区别,为二氧化硅,但玛瑙往往含有铁等着色原素,对釉的颜色有一定的作用”。   

汝窑的釉层大致在0.03-0.07厘米左右,虽较秘色瓷的釉层厚出将近一倍,却比宋官窑、龙泉窑的0.1-0.3厘米釉层要薄了许多。尽管釉层较薄,但釉面质感致密、平静,有深不可测之貌,以至千年以来让人一直欲看不透。   

汝窑青瓷的釉层极为均匀,规整得几乎一丝不苟,甚至在唇口,在所有转弯拐角处,釉层都能保持厚薄一致。这一现象,除秘色瓷因追求釉薄可与胎体交融产生类冰类玉效果而不可同日而语外,与其它青釉系列比照,汝釉可谓达到尽善尽美境地。例如,官、哥的紫口,系口端釉层历高温,釉汁下行减薄,导致露出胎色;官、哥、龙泉器体下部或圈足墙面,常有下行渐囤厚釉一环;器身拐弯折角处或凸出部位,时有囤釉或积釉挂淌。这些现象,传世汝窑器物上几乎全无。

李廷怀是专家型的企业家,他对汝釉的创新作了不懈努力地探索和研究,并在国内陶瓷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其中《历代汝窑瓷器概述》获得2007“河南之星”设计艺术大赛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出版《汝窑新论》理论专著1部,填补了汝瓷研究没有理论专著的空白。他所领导的廷怀汝瓷研究所也先后荣获汝州市政府自主创新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和知识产权工作先进单位。

从我与李廷怀的交谈中,我才知道:1975年至今,他一直从事汝瓷研究开发工作,历任汝州市工艺美术汝瓷厂材料会计、生产经营科长,厂长助理,中国汝瓷月白釉项目负责人,梨园矿务局工艺料器厂厂长。他是在2004年时创办了廷怀汝瓷研究所。

青釉的发色,一般都与烧成时的窑位、窑温及不同的还原气氛有关。就汝窑而言,还应取决于玛瑙的含量。例如,凡青蓝呈色显著如卵青、天青、粉青等汝瓷者,其色泽往往也格外地纯正、匀洁;釉面也特别的细腻、平整;釉层也浓郁地呈失透状,犹如有高密度的青色烟霭罩之;开片也以稀疏的斜直纹、鱼鳞纹、蟹爪纹居多。

我近距离地聆听了李廷怀有关汝瓷工艺制作的基本知识。其中令我十分好奇的就是有关汝釉特色介绍。优秀的汝瓷作品,一部分系源于匠师的精湛技艺,还有一部分则系玛瑙效应。什么是玛瑙效应?

在李廷怀的指教下,我了解了玛瑙釉独有的艺术魅力。

首先是汝瓷釉面的光泽,大多数不及官、哥晶莹,更弱于龙泉青瓷。与同为贡御级别并亦为出土的定瓷、龙泉瓷标本作比较,汝釉的光泽度只及后者大约1/3略强。这说明,因玛瑙的加入,汝釉的玻化程度(还包括釉质的耐腐蚀性)有所下降。反过来则说明,缺乏明显玻璃质感,是玛瑙为釉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次,于标本的截面,肉眼可见到较多气泡嵌在釉汁与胎体间的釉层中、下方。李廷怀让我用放大镜观察釉面,只见中层这些气泡在釉层内呈稀疏的星辰状,有的“大如星斗”。但是,蕴藏在釉层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气泡,于釉面上则很难透见。汝瓷釉层紧贴胎骨处有一排肉眼可见的气泡,这种与其它青釉气泡排列有异的景象,当属玛瑙釉为釉的又一特征。同时表明,玛瑙釉的粘度很强,以致釉内与坯胎中的空气在烧制过程中,无法正常逸出,较多的被封闭于釉汁下层。   

其三,由于玛瑙的加入,釉子的粘性聚然增强,让在高温下本该受地心强力下注到底部的釉汁,竟然上行了一些。这是玛瑙为釉的奇特现象。李廷怀告诉我,这种现象全面解释了汝瓷为什么总被是做得特别规整,又总要把釉层控制在一定厚度范围之内。原来,玛瑙釉较强的粘度,降低了釉料在溶融时的正常流动,使得釉面自行修补厚薄不匀的过程受阻。强粘性还使厚釉在高温下容易产生强内聚力,吃掉薄处的釉,而薄处釉汁也较易被厚处的釉层所吸附。由此看来,汝瓷满身裹釉不只为了美观,还是均衡玛瑙釉粘度和内聚力过大的一项有效措施。如支烧钉入窑时也上釉,出窑后敲掉。   

果然,玛瑙为釉确有许多独到之处,最主要使釉泽精光内蕴(系釉内大气泡折光反射之故)和釉呈幽玄静谧的青色。但也有弊端。于标本上可见,釉面效果,有的很好,有的利弊各半,有些则瑕疵不少。这些,证明汝釉的制作难度相当大,以致汝窑产品出奇地少,足端露胎的成功品几乎不见。由此想到,玛瑙为釉,必定还有许多尚不为我们所知的玄奥。不然,为什么其它青瓷窑系不在釉内引入玛瑙?又为什么汝瓷之间也存在着天壤之别?   

懂得了以上一些知识,再来欣赏汝瓷器,我就明白许多以往未知的奥秘。固然,汝瓷与官瓷有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是一个内因,但如此迥异现象出现于同一窑口中,其成因恐怕还是玛瑙含量多寡所致。即,光泽弱和无纹片者含玛瑙多,光泽强及纹片多、开细碎纹片者玛瑙少,甚或不含玛瑙。蟹爪纹,本不是真假的要领,也不该是好或坏的标记,但此“真”此“好”因与内有玛瑙为釉的量有关,也就有了份量,让部分汝瓷,见出了高下。

我对瓷器的研究极其浮浅,老实说根本就分不清各种瓷器的种类、品质和特性,只会背诵中国五大名窑在哪里,或者说上一些有关瓷器的传说故事,除此之外自己还知道什么呢?好在我不会在专家面前汗颜,低于下头来求教不就行了吗?

这次有机会能赴河南考察,结识了一批中国顶级的瓷艺制作工艺大师,对我而言是学习新知的最好机会。至少我现在已能区分出什么是汝瓷、钧瓷、官瓷了,加上曾在景德镇考察过,对景德镇瓷器也有了略知一二的了解。

我万分感谢李廷怀大师传授给我新的知识,更感谢他为中国陶瓷艺术研究所作出的贡献。优秀的汝瓷作品,因玛瑙效应而产生独有的艺术魅力,人又何偿不是如此?一个优秀的人,总会因知识的积累而产生内质的裂变效应,在平凡与普通中闪发出耀眼的变幻,这种奇迹般的变化却是默默不语,深藏于内,并不张扬于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