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南湖.徽州行摄


标签:
春天春意春醉原创摄影古村落宏村徽州南湖杂谈 |
分类: 原创摄影随笔 |
青砖黛瓦映南湖
烟雾飘飞秋意抒
情景悠然随蝶舞
风捎落叶竞相扶
枫红菊艳游人醉
村野轻描锦绣图
经霜踏露迎四季
清香暗洒润归途
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性
南湖位于宏村南首
建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
被称为牛型宏村的“牛肚”
一直觉得
宏村之美
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徽派建筑
周围的青山绿树
更在于村中潺潺的流水
在于南湖和月沼的碧水
走在山水间
悠悠碧水于心
轻风踏歌行
满腹的心事随风而飞
执笔在手
却发现一切都在画中,都在水中了
再婉转的文字也道不尽宏村的美
再悠扬的箫歌也唱不出心中的情
只是面对这样的景和情
不得不说些什么
闭上眼睛
畅想一下:
夏日的午后
独自一人俯卧在南湖书院里沧桑历练的书桌前
抛却凡俗的纷扰与隐忧
独享一份宁静
独占一段历史
会是何等惬意的事啊……
同在山水画意境里的,还有宏村的民居园林。明末至清末的300多年间,是宏村始祖汪氏家族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段时期里,徽商崛起,高官、文人辈出。为了光宗耀祖,他们纷纷回乡投资,树祠堂、建宅院、挖渠塘、铺街巷,一时间楼阁耸立,街巷八达。宏村的宅院建设大多受苏杭园林之风的影响,山川湖泊的景色微缩于园中,“三五步,行遍天下”。工匠们巧借水圳之活水,在院中挖池塘、建水榭、造亭阁、种树植花,造就了风格各异的村落私家园林。
碧园,位于水圳的源头,涓涓源头活水流经园内的鱼塘,塘水清澈见底,水面波光粼粼。遥想当年的朱熹老先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的感悟也许就是在这种景致中生发的吧。塘上建有水榭,水榭临水处三面设有“美人靠”,可供纳凉、垂钓。想来,与黛玉、湘云中秋赏月,临风吟诗的凸凹馆还真有几分相像!水榭直通厅堂,坐在厅堂内即可眺望水榭对面花台的景色。水塘北侧是一面屏风墙,墙中嵌有一方石雕透窗,“祥云瑞气”四个大字正当其中。石雕透窗旁边的园门可以通向后院,门循上写着“碧园”二字。整个园子庭、塘、楼、榭布局井然,点缀以花草树木,赏心悦目。
水出碧园,再经水圳流入居善堂的水塘。水塘四周青翠欲滴,丛林间有碎石小径,道旁自由地布置着青竹篱笆,花畦内各色植物,色彩夺目,错落有序。水塘边墙上也雕有透窗,窗上青藤缠绕,野趣横生。宏村里家家都有大小不等的庭院,如斯这般的园林数之不尽。松鹤堂里有个“招鹤亭”,这里偶有水禽栖息;德义堂古朴典雅,书香四溢;根心塘内水圳呈U形,风景独特。
南湖书院的景致也是可圈可点,在望湖楼上可将荡漾的南湖以及苍翠的远山尽收眼底。《汪氏族谱》中写道:“旁有小楼可以俯瞰全湖风景,时见莺飞鱼跃,生趣昂然。”望湖楼下是抵园,是供教书先生休息的小园,“抵”即是福,又有恭敬迎候之意,徽州人素来尊师重教,在他们眼中,“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园内一角,绿荫掩映中,有一尊大理赏石,虽为人造,宛如天成,俗称“文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