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春意原创摄影杂谈徽州西递古村落文化 |
分类: 原创摄影随笔 |
雨罩西递底蕴雅
绵延溪水染芳华
书香馥郁诗书咏
情醉徽州意境佳
在绿水青山中
西递的村落显得非常和谐自然
每一处景色都可以入画
每一方人文都可以成书
也许在现代人眼里
西递处处透着古朴超然而颇具吸引力
西递保存之完整
几乎让人相信数百年来时间不曾前行
众人都说桃花源
景致倒在其次
向往的是世外之美
细雨中
慢慢走在西递蜿蜒幽深的小巷
徜徉在高低错落的幢幢古民居之间
品味着一副副似乎仍在散发着清幽暗香的古楹联时
在西递的这块历史厚土上
深切地感受到她的独特魅力
她的博大精深
她的厚重底蕴
P9
站在半山
环顾西递你一定会惊叹
西递的老祖宗很早便对自然环境十分尊重
强调“天人合一”
现代的说法叫“人与自然的和谐”
整个村落平面呈船形布局
谓“船形西递,大吉大利”
整个村子,依山造屋,傍水结村
村中还有玉带般的溪水延绵流向村落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漫步村中
沿着青石铺就的巷子前行
水让地面如镜
细雨连绵
西递就如同雾中的版画似的
也如一个淋湿的旧梦:阴冷、湿润、隔膜
漂亮的是西递街道的那些石板路
因为水冲走了灰尘
如黛玉一般晶莹
感受着青石铺路曲径弯弯
大街小巷深幽宁静
粉墙青瓦鳞次栉比
飞檐翘角突兀多姿
砖木石雕满目琳琅
高昂翘首古朴典雅
走进一户户古民居
你若仔细审视
便会发现,这些民居的大门非常有特色
几乎每家的门上方都有门罩装饰
多呈元宝形,象征“招财进宝”
上嵌砖或石雕,多雕些戏文传说
或山水花草,层次分明,十分逼真和生动
进得屋子内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屋置天井
这也是古徽州民居建筑的独特之处
据说是受了北京四合院布局的启发
俗称“天空一角”
用以采光通风
其实最重要的还蕴含着旧时徽商把财留在自己家里
即所谓的“四水归堂”、“肥水不往外流”之意
天井下面,多是庭院
有的设有假山、鱼池(用青石凿成的鱼缸)、花台,摆设奇石盆景,栽种名贵花木
庭院除了设在进门处外
也有设在自家后院的
但无论走到哪家庭院
便会发现庭院均缀以花台水池
隔以低墙漏窗
饰以砖雕石刻
其花卉犹在怒放
其人物栩栩如生
其走兽呼之欲出
谓“三雕”中之一绝
在天井,你若留意
可能会对每家都设有储水的石缸或水池而感到纳闷
原来这里也体现着古老村庄的消防文化
西递村数百幢连片的古民居全是木质结构
村中只有三条小溪,遇上天干地旱非常缺水
于是自古以来
西递人就有了较高的消防意识
未曾想这些不起眼的水池、水缸,如今也成了西递村独特的文化景观。
看了听了这么多
最让我感叹的还是古民居内诗书传家
书香馥郁的浓厚气息
尤其是厅堂里悬挂的竹木楹联
其书法的功力和许多内涵哲理、寓意深刻的联文
无不显示出当年屋主人丰厚的文化底蕴
由于这些屋主人大多做过商人
且大多数受过较深的儒家教育
因此格外注重商德和修养
这些楹联
都是先辈们对人生体味的结晶和对后人做人处事的教诲
不仅予人以美学之享受
且晓人以处世之哲理
如“世人厚德传家,儒雅修身为本”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
站在先人们留下的无数文化瑰宝面前
我忽然有一种感受
这个地处山区、山多地少、昔日交通相对闭塞的乡村
之所以在中国及至世界闻名
除了一代代徽商的不懈奋斗之外
更重要的还是她那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起了主导作用
西递,无疑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教科书和一个徽州文化的博览园
西递,匆匆的一瞥,便生出无限感慨
其实她还有很多宝贝我未来得及欣赏
她的饮食文化
她的祠堂文化
她的儒家文化
她的风水文化
她的民俗文化等等
无不在吸引着我要去探个究竟
虽然每次来都住上了一段时间
但还是觉得没有住够
在这里走一走
仔细地看一看
用心地品一品
一定会得到启示
一定会提高品位
一定会倍增灵感
西递
不管呆上多久
总觉得只是匆匆的一瞥
这份感受让我魂牵梦绕、浮想联翩
若是再来西递
我一定会选在烟雨朦胧的春天
那时,桃花开了,树绿了
素称“桃花源里人家”的西递该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
那时
吟着戴望舒的那首著名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那该是多么惬意的意境
那时
你可能不只是感受西递
而是不由自主地融入了西递……
雨中西递梦醉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