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名人骗子多

(2012-01-28 23:38:41)
标签:

杂谈

分类: 转载英文报刊杂志

来源: 名人骗子多

   在大陆出版《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的周励便是一例。在这本自传中,作者对自己竭尽吹捧之能事,从自己掌握英语的神奇速度到自己的“商业成功”而成为 “巨富”的经历,侃侃而谈。作者称自己在短期内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并经营著上千万美元的贸易公司。一时间,在当时鼓励致富的中国,她的书十分走红。她成了在 美华人的骄傲;她成了华人在美的新富。有多少中国女子视其为楷模而对其成功趋之若骛。“我也要到美国去,走周励的道路!”一位上海的女大学生曾对笔者激动 地说。随著时间的推移,在美的华人们渐渐了解到,周励与其美国丈夫当时租借著一个纽约较好的公寓套间,她自己在家办公并做些贸易生意,仅此而已--既没有 独立的办公场所,也没有雇员。在一次自沪返美的航班上,一位同座的、熟悉情况的纽约华人对周的自诩嗤之以鼻。他告诉笔者:周的经济状况常常捉襟见肘;甚至 有拖欠房租的时候。众所周知,学外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种语法现象都得逐步掌握;每一个单词都得认识、记住。就像是造楼房:砖头是要一块快地垒上去 的。即使你是天才也无法发明窍门对大量词汇进行闪电式“集体突破”而无须跟这些单词一个个地打交道。诚然,学语言有快慢之分。但我们知道,对一个单词的全 面了解是通过经历很多不同场合才达成的。至于其上千万美元的生意也是纸上说说而已。  

 

 

    另一个例子是靳羽西女士(其英文名字叫 Kang Yue-Sai)。她是一位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中国的报刊媒介把她说成是美国新闻界的明星和著名电视主播,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中方认为她在美电视台 上不断介绍中国的进步,使美国社会对中国有了全面的了解。因此,她也成了中国政府的嘉宾。当然,从思想自由的角度而言,对靳的选择和思想我不想干涉、也不 必干涉。但中国大陆不了解的是:她只是在纽约的一个华语电视台当节目主播。美国主流社会根本就不了解她主持的节目内容,也不认识她本人。可以这么说,你在 任何美国城市问老美:你知道 Kang Yue-Sai 是谁?我敢说,10个老美中会有10个说不知道。靳的技巧就在于把华人社区和美国主流社会相提并论以混淆概念。她与房地产商马明斯的婚姻更是被国内媒体吹 得天花乱坠:什么名门嫁富豪啦;什么马明斯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啦;什么“他风度翩翩地走过来了,这位美国的房地产巨头、亿万富翁”等等。笔者当时颇为惊 讶,忙去查阅福布斯杂志富人榜,连马明斯的影子都没看到。对靳的吹捧尽管是中国媒体所为(当然,世界各地的媒体都有炒作新闻的趋势),我尚未发现荆直接用 语言吹捧自己,但她自己应该向中国公众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而不是享用。此后,她利用此名人效应在中国大力经营自己,开发了“羽西”化妆品系列,其它业务也 越做越大。此种“名人效应”对他人形成了不公平竞争。  

 

   杨澜编造的故事之荒诞性就在于:美国三大电视网不可能主动写信给邀聘她;PBS的总裁更不会写信给她。这4大电视网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杨澜其人。美国电视 网对节目主持人要求很严;其口语表达的生动流利程度、对本国及世界各地区人文历史的了解及气质和风度等使众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美国人都无法胜任。电视网对主 持人的气质有特别的要求:必须具有中年或以上的年龄,其形象能显现魅力与稳重,又时常不失幽默。看看我上次提到的几位主持人均如此。特别在发生重大事件 时,他们有即兴发挥的能力,能在没有讲稿的情况下把索马里的冲突渊源或法国农民和政府的对立讲得头头是道而又不显出罗嗦或乱侃。这就是其难以替代的水平和 能力。这种特殊要求使得 即使像 Connie Chung这样资深的主持人都曾一度靠边站。电视网对地区性特约采访记者的要求也非常高。看看那些记者们的口若悬河和对各类事件的生动表达便可知道。这些 美国人也得经过特殊语音训练班的锤炼。杨澜的技巧在于,她利用了中国公众对这一切的不了解而虚构了自己在美国新闻界心目中的“地位”。连美国社会都在青睐 她,那么她必然是当今求之难得的奇才了。她清楚地知道,如果把自己在美求职不如意的事如实道来,如果把外国人(特别是中国这样政治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如何 难以打入电视广播这一美国人占据的世袭领域的事真实地说出,那么对中国民众来说无疑是承认自己在美的奋斗失败。尽管回国求职并不一定表示本人的无能,但那 时国内往往是这么看待归国的人士的-除非你能讲一个放弃美国优越生活和职位的故事。    

 

因 此,杨需要叙说一个在美成功的故事,但她的吹嘘也实在太离谱了。否则,杨澜能够出示那些美国电视网邀请她“加盟”的信吗?可能“丢失”了吧!她的故事之所 以能在中国被接受而尚未受到质疑,是因为中国的民众和政府部门(包括中国电视台的老总们)不可能对我以上谈的几点了解得如此确切,因为他们毕竟未在美长期 生活过、不了解美国的就业市场。利用这种由于不同地域和生活方式而带来的认知上的差距,这是骗术中较为高明的一种。那么?向《新民晚报》虚构故事对杨澜在 华事业的窜升究竟有何重要意义?杨澜是如何把媒体形象转化成对己有利的商业优势的?

 

但 是,打开新浪网提供的吴的履历,我不免倒吸了一口凉气:在吴的众多文凭中,有一条为“1993年和1996年分别获得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和美国巴灵顿大学 博士学位。”在美国,很少人都听说过巴灵顿大学吧。要了解这所学校,还得努力寻找、仔细探索才行。原来,Barrington University 是一所函授学院(学生不用到学校来上课),提供的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 Distance Learning,而且,该学校不设博士学位!为了蒙骗中国的老百姓、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吴编造博位,这不很可耻吗?吴征是没有勇气提“函授”两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