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王锡宁发现——人是由两个对称的身体构成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中医理论 |
http://tkst.blog.sohu.com/77315754.html
中国学者王锡宁发现——人是由两个对称的身体构成
转引1:王锡宁. 论人体巨系统的解剖构成原理--结绳原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1993,6(1):40.
转引2:1994年5月11日《扬子晚报》第六版报道《中国学者王锡宁发现——人是由两个对称的身体构成的》。
传统意义上的人其实是由两个上下、内外反向对称的身体构成的,以颈部为界分别称为颈上人与颈下人。解剖分析证实,颈上人身体构造为男、女双性体,颈下人身体构造为男、女单性体,见图1。
在1982年的一次手术中,中国的外科医生王锡宁偶然从人体的脑组织外观皱折与肠组织外观皱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受到启发:他通过移植“大陆板块漂移”学说,对人体解剖学的大量资料进行系统的“漂移对位”处理,他用肝脏门静脉和脑垂体门静脉作为两个解剖对称定位中心,当他把人体的消化管腔与脑室管腔两套板块模型漂移对位重叠在一起时,发现两者的解剖系统构成存在严格的对称性。之后他用同样的方法证实:人体的泌尿、生殖、骨骼、循环系统解剖构造在人的颈部上、下也存在有严格的对称性。他的题为《论人体巨系统的解剖构成原理——结绳原理》论文发表在中国的《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1993年第6卷第1期第40页。
王锡宁认为:颈上人与颈下人的解剖系统构成存在严格的对称性这一事实的发现,为人脑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颈上人与颈下人(部分)解剖关系部位对照表
图chart
1
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1/23/0/0/1183f5b35a7.jpg
颈上人与颈下人(部分)解剖关系图
http://120.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1/22/23/29/1183f47210d.jpg
http://122.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1/23/0/1/1183f5c6c4c.jpg
http://119.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8/1/23/0/3/1183f4a8a6e.jpg
是如图示的那种对称。不是发生在同一自然人个体上的对称,而是以颈为界由一个颈上人和一男一女两个颈下人组成的对称,其实这就是生命标准的螺旋对称关系,我下一步希望有所收获的正是其中的规律,这种生命的构造规律是所有生命体包括基因和蛋白质都不敢违反的自然法则。
腹脑(abdomen brain)
【拜伦罗宾逊 ·
美国1907】
1907年,美国医学博士拜伦罗宾逊正式出版《腹部和盆腔脑》理论专著,全书有700页的长度,有超过200个详细解剖插图。拜伦罗宾逊认为:“分布在人体腹部和盆腔内的植物神经系统是一种继发性脑,它负责调节内脏功能(节奏,吸收,分泌和营养)。腹脑能够在无颅脑的情况下生活(如无脑儿),相反颅脑却不能在没有腹脑的情况下生活。” 拜伦罗宾逊认为:腹脑就在两肾之间。他在解剖图片上用红色的文字在左右两侧肾脏和肾上腺标注出腹脑的范围,在中间用黄色标出“腹脑”的具体解剖位置。这是人类第一次给“腹脑”画像。见下图。(罗宾逊,《腹部和盆腔脑》,1907年,第123 -126)
拜伦罗宾逊1907年发现的“腹脑”是:位于腹腔内游离的神经网。
http://184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9/2/14/4/11cc8522360g213.jpg
http://pp.sohu.com/photoview-223727209-21476801.html#223727104
【王锡宁·中国1993】
1993年,中国年轻的脑外科医生王锡宁在《医学理论与实践》专业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论人体巨系统的解剖构成原理——结绳原理》和《论生物波的数学形态和物理构造》引起媒体广泛关注。《苏州日报》首先报道:“外科医生王锡宁提出医学解剖新观点——人体是由两个对称的身体构成的”。一周后《扬子晚报》再次报道:“中国学者王锡宁发现——人是由两个对称的身体构成的”。
王锡宁认为:“传统意义上的人其实是由两个上下、内外反向对称的身体构成的,以颈部为界分别称为颈上人与颈下人。解剖分析证实,颈上人的身体构造为男、女双性体,颈下人的身体构造为男、女单性体。” 当时王锡宁并不知道国外有关研究,因此,在论文中,王锡宁是用“第一中枢和颈上人”来描述头脑,用“第二中枢和颈下人”来描述腹脑。“腹脑”只是“第二中枢和颈下人”的神经组织学部分。见下图。这是人类第二次给“腹脑”画像。(王锡宁. 论生物波的数学形态和物理构造[J ] . 医学理论与实践,1993 ,6(10) :46.)
王锡宁1993年发现的“腹脑”是:位于人体躯干。
http://181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9/2/14/5/11cc853709cg213.jpg
http://pp.sohu.com/photoview-223727209-21476801.html#223727209
在一次手术中,脑外科医生王锡宁偶然从人体的脑组织外观皱折与肠组织外观皱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受到启发:他通过移植“大陆板块漂移”学说,对人体解剖学的大量资料进行系统的形态学比较研究;当他把人体的消化管腔与脑室管腔两套板块模型漂移对位重叠在一起时,发现两者的解剖系统构成存在严格的对称性。之后他用同样的方法证实:人体的泌尿、生殖、骨骼、循环系统解剖构造形态在颈上人与颈下人之间也存在有严格的对称性。
王锡宁的解剖新发现跳出了只从“神经系统”研究“腹脑”的局限,将研究视野放在“人体巨系统”解剖形态结构的整体相似性与对称性方面,产生了许多惊人的见解比如:找到了颈上人与颈下人唯一的解剖对称定位坐标原点——肝门静脉与垂体门静脉。这些新发现与我们的原有观念都相去甚远,西医的传统解剖学在此处是一片空白。王锡宁在医学形态学方面的基础研究进展对临床医学研究尤其是脑科学研究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2006年,王锡宁正式出版《中医解剖学》理论专著。
【迈克尔·格肖恩· 美国1998】
199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迈克尔·格肖恩出版了他的《第二大脑》理论专著。迈克尔·格肖恩认为:每个人都有第二个大脑,它位于人的肚子里,负责“消化”食物、信息、外界刺激、声音和颜色。
迈克尔·格肖恩1998年发现的腹脑是:位于胃肠壁的神经丛。
http://180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9/2/14/8/11cc855bac5g213.jpg
http://pp.sohu.com/photoview-223727209-21476801.html#223727175
通过深入研究,迈克尔·格肖恩提出:这个位于肚子中的“腹脑”实际上是一个肠胃神经系统。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都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人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它包含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细胞还多,与大脑的细胞数量相等,并且细胞类型、有机物质及感受器都极其相似。
解剖学证据:
药理学证据:
细胞学证据:
实验室证据:
组织发生学证据:
免疫学证据:
病理学证据:
生理学证据:
迈克尔·格肖恩提出的“第二大脑”理论,因为缺少关键的“解剖形态学证据”而引起争论,当时这一理论虽然引起关注,但是并没有完全揭示两个大脑之间的关系。
200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迈克尔·格肖恩在意大利米兰介绍他的“第二大脑”理论,随后就有人提出:关于人类有第二大脑的说法一直有好几种,一说手是人的第二大脑,另一说脚是人的第二大脑,再有一说肚子内藏有的一些神经丛是人的第二大脑。“腹脑”是不是第二大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把“腹脑”称为人类第二大脑,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事实上“腹脑”只不过是内脏神经(总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它既与大脑和脊髓有联系,又相对独立于大脑。
所谓联系是指它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联系在一起;所谓独立是指它相对独立于大脑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所以,从整体上看它也是人的整个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相对于大脑独立而高级的神经活动和功能,如记忆、思维、分析、逻辑推理、语言等等,“腹脑”的功能也还差得太远,根本难以比肩,甚至在很多方面不如脊髓的多种中枢传导和指挥功能,如脊髓的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勃起反射等,在这些方面“腹脑”也要逊色很多。所以,到底能不能把“腹脑”看成人的第二大脑还有待更多的研究结果来确定。
【“腹脑”是当代解剖学最重要的发现】
1、拜伦罗宾逊1907年发现的“腹脑”是:位于腹腔内游离的神经网。
2、王锡宁1993年发现的“腹脑”是:位于人体躯干。
3、迈克尔·格肖恩1998年发现的“腹脑”是:位于胃肠壁的神经丛。
参考文献
[1]
拜伦罗宾逊. 腹部和盆腔脑 . 1907年 .美国出版社 .123~126
( Robinson,
B.
[2] 田在善. 有关“腹脑(第二大脑)”之说[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5,11(5):454~457
[3] 王锡宁. 论生物波的数学形态和物理构造[J]. 医学理论与实践,1993,6(10):46~47
[4] 王锡宁.论人体巨系统的解剖构成原理--结绳原理[J]. 医学理论与实践,1993,6(1):46。
[5] 王锡宁. 中医解剖学. 1版. 香港:香港光大出版社,2006:10~45
修改原因
词条原文把人们的“猜测”和“推理”与“完整的研究结果”混为一谈,没有涉及到人类关于“腹脑”研究的实质内容,对腹脑研究的背景和详细情况不了解,对腹脑研究的现状给出错误的信息,误导读者,阻碍了科学观念正确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