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先吃哪一颗?

标签:
雷鸣有话说 |
分类: 浅‘谈’辄止 |
作者:雷鸣
钱钟书先生曾把世人分为两种:即若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逻辑上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然而事实适得其反,因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无独有偶,前几年读过一本书叫《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
书中开篇的一个主题便是“推迟满足感”,即钱老说的第二种人。“延迟快乐”这个概念不新,很多书籍都有类似的阐扬。在我的节目里也曾建议年轻的妈妈们引导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妈妈们当然很受用,道理极其浅显——小孩子当然是做完作业再看电视更值得提倡。作业没做就看电视,心里想着一会还要作业,妈妈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一嗓子叫停,根本不能完全放松投入嘛!先苦后甜,甜的更尽兴嘛!
貌似书中说的很有道理,人生仿佛就是一个不断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搞定一个问题便得到一些成就感,便也收获了一些轻松愉悦。于是我们应该勇往直前,不做鸵鸟。回避问题只会更痛苦。
然而人生没有那么简单。再来说说钱老的葡萄。所谓先吃烂的,把好的留到后面,表面上是明智。实则,这里面忽略了一个前提:盘子里烂的到什么程度,好的又在什么程度?自以为把好的留到最后的人或许忘了:葡萄是有保质期的,随时间推移,好葡萄不吃也坏了。结果却落得他每吃的一颗都是烂的。
现在和未来的不同在于:现在是确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一个棘手的麻烦今天是问题,到了明天可能就不是问题,因为情况变化了;在淘宝上团购,正犹豫着要不要再等等性价比更好的,结果最超值的售罄了;好葡萄今天没吃,明天可能就不想吃葡萄了,于是好葡萄也带给不了你快乐了;遇到个心仪对象,犹豫着要不要开口,结果对方认为你没兴趣,与另一位开始了……
生活中太多的事情“保质期”太短,稍一延迟,时过境迁,物是人也非。
所以,延不延迟不是重点,快不快乐才更重要。事物是秒秒钟动态变化的,决策也该是如此。在抉择的那一秒是‘及时行乐’还是‘延迟快乐’,完全取决于当下的那一秒,哪种选择是对那一秒的你负责。如果那一秒就‘乐’会带来更多的‘苦’甚至贻害无穷,延迟快乐的体验就变成了一种暂时放弃的智慧;但如果那一秒你的享乐无伤大雅既不伤人也不害己,唾手可得的快乐为何刻意延迟?